盲人摸象這個成語,幾乎是人人皆知的,說幾個盲人要說明大象的樣貌,摸到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和柱子一樣,摸到象牙的盲人說,大象就像一個大蘿卜,摸到象尾巴的盲人說:“你們都說錯了,大象明明像一條鞭子!”旁邊圍觀的人哈哈大笑,一個智者說話了:“我們明眼人,能不能說出大象真正的樣子?”,大家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
晚上出來散步,抬頭看見一彎新月掛在稀疏的樹枝間,給人一種別樣的美感,我想再過十幾天,如果運氣好,也能在晴朗的夜空中,看到一輪滿滿的明月,尤其是中秋的明月,朗朗的,掛在空中,古往今來,寄托著多少美好的祝愿,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共此時。
古代的思想家蘇軾也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月亮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殘月,大約一個月的時間,這就是古人為什么叫她月亮的緣故吧,大概意思是說,這個星球一個月,亮一個循環(huán)。
然而,真是這樣嗎?如果我們站在遠離地球和月亮的地方,再看朝夕相處的月亮,該是另一番景象,她沒有陰晴圓缺,時時刻刻都是完整的自己!面對地球上的我們,千萬年來,竟然這樣冤枉她,月亮有知,也不知道曾觸動過多少次溫柔的心底,悄悄地擦抹著傷心的淚滴。
同樣的,人的悲歡離合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一種同樣的執(zhí)迷,如果我們跳出貪嗔癡的星球,站在遠離迷妄的晴朗境地,再看當(dāng)初的悲歡離合,心中莞爾,猛然感到,有一種別樣的歡喜。
回想前面智者的問題,我們明眼人比起盲人,雖然可以說出大象看似完整的形象,卻也不能說出大象真正的樣子,更不能說出大象幼年和老年的形象,同樣的,能每時每刻看到滿滿的明月,難道這就是月亮的真正樣子嗎?我在長久地沉思著。
月的陰晴圓缺不是月亮的真相,只是人相對月亮,在一定時空的變化影像,沒有對,也沒有錯,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不能知道月亮的真實面目,更不能用語言表達真正的月亮,這就是“語言道斷,一說就錯”吧,所以禪宗傳遞月亮的真意,就用拈花而得一笑,不立文字,用以心傳心的方式,心心相印,就能達到心領(lǐng)神會的奇妙效果,當(dāng)然,趙州和尚的吃茶,德山宣鑒和尚的棒打,臨濟義玄禪師的大喝,那只是禪家借用的手法,是用特殊的方式使人驚醒,目的還是要使人開悟。
那么,人開悟后是什么樣子?
禪師說,從表面上看,沒有變化,卻從內(nèi)心里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開悟前,滿腦子的貪嗔癡,吃飯不想著吃飯,睡覺不想著睡覺,整天焦慮不安;開悟后,內(nèi)心清清靜靜,吃飯安心吃飯,睡覺安心睡覺,時時刻刻,安安然然。
有人問:“開悟,就是這一種樣子嗎?”
古代的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人生在世,喜怒哀樂,人之常情,悲歡離合,在所難免,然而,只要不執(zhí)迷于一端,常懷樸素的本真之心,順其自然,不管看到殘月還是滿月,都會感到,那是默然心悅的美麗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