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法庭的聽證會上,小滿面前的證物臺擺著三只玻璃瓶:德國的米酵素、日本的月光米、周家村的污染水。當她展示根系計劃網絡圖時,二十七個村莊的實時環境數據在穹頂環形屏上流動,像綠色的神經網絡。
“現代農業不是孤立的實驗室,“她點擊平板,畫面切換成柳樹溝礦山的生態農場,“就像這些在礦渣里開花的紫云英,真正的振興必須扎根大地,治愈傷痕......“
休庭間隙,山本主廚遞來保溫壺:“這是用東北老種子試種的米湯。“小滿啜飲著,嘗到似曾相識的滋味——那年在父親墳前,春泥混著淚水的咸澀。
判決書下達那日,青山村下了今冬第一場雪。小滿站在修復后的濕地里,看著環境監測屏上跳動的數據漸歸正常。冰層下,休眠的稻種正做著關于春天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