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安仁村野有遺賢
- 水滸:將造反進行到底
- 軟陽光
- 2398字
- 2025-01-27 02:57:43
暑向風前退,秋從雨后來。
張三火燒東京的一個月后,天氣開始漸漸轉涼。
不知是他技高一籌,還是朝堂百官少智無謀。
他們就這么躲在開封府二十里外,居然一直平安無事。
一行十人,男女老少,在山上山下各有分工。
韓斌和李四騎馬在外,裝作行商,于村野中采買所需物資。
王五并韓家另外兩兄弟,輪流去山下破廟。警戒的同時,順便把物資運送上山。
林娘子和使女錦兒為大家燒飯,充作后勤人員。
張教頭和韓蒼,則是每日教授張三武藝。
“此起手式,上指蒼穹,名為舉火燒天”
“棍棒下探,點戳敵人腿腳,名為撥草尋蛇。”
“山東大擂,講究點、戳傷人,每一棍打出去,都像泥鰍出洞。”
“河北夾槍,以掃、砸退敵,要如狂風卷落葉,好似巨蟒擺尾。”
張教頭身為禁軍槍棒教頭,自有好武藝傍身,且善于教授指導。
他本來想讓張三習槍法,但對方只學了兩天,就嫌招式過于繁瑣,從而棄槍練棒。
有道是月棍年刀一輩子槍。
作為百兵之祖,棍棒是最容易學習的。
概因此乃基因傳承留下的記憶,在類猿人時代,還不會用火的時候,便已學會了使用棍棒。
君不見,上至一國元首、各界精英,下到垂髫幼童、黃毛小兒,沒有哪個人,能拒絕一根好棍子。
韓蒼看張三練的認真,悄聲問道:“他這武藝天賦如何?”
張教頭嘆口氣:“一言難盡,還是只會些點、戳、掃、砸。”
他教了幾個最簡單的棍棒套路,但張三學了半個來月,硬是沒學會。
倒是能比劃出來,但不會靈活運用,只要一對招,便露出破綻。
韓蒼跟著一聲嘆:“刀法也是,每日還是劈、砍、刺、撩這些個基礎動作,只可惜了那把寶刀。”
他之前在老種經略相公帳下為兵,把西軍中的基礎刀法教給了張三。
“不過相比于一身怪力來說,這些武藝招式反而不是太重要,他不是說過嘛,一力可破萬法。”
張教頭聞言點點頭:“也對,哪有人每日托舉百余斤大石,只當作打熬身體的,這一身怪力,真當世罕見。”
兩人每日給張三喂招,雖招式比他花哨,卻常被對方以蠻力破之。
韓蒼接話道:“除了氣力,弩箭倒是可以登堂入室了,尋常老卒都不如他,他發明的那甚么三點一線,著實能增加不少準頭。”
兩人的對話,張三卻沒聽見。
他認為花刀舞的再好看,也抵不過勢大力沉的一記猛劈。
張三上午練棍棒,下午習刀法,清晨和中午,則是抽時間學弩,每天過的無比充實。
林娘子做好午飯,擺下碗筷招呼眾人。
此時王五卻突然氣喘吁吁的跑上山來。
“哥哥,不好了,有人知道咱們躲在這了。”
眾人聞言大驚,各持武器以做戒備。
張三不慌不忙道:“來了多少人?李四和韓斌可有危險?”
“只一人,還是咱們舊相識。”
聽到王五的話,張三略微松口氣:“甚么舊相識?為何曉得咱們的藏身之處。”
王五答道:“就是安仁村那位教過咱們的私塾先生,李四哥哥在路上巧遇了他,他一口說出你在城中做的事,并提出要見你。”
“李四哥哥怕有詐,便先穩住了他,正在安仁村與其周旋,是韓斌哥哥過來通知的。”
張三皺著眉頭說:“兄弟,你知道的,以前很多事我都忘了,快給我說說,那位先生是個甚么樣的人物。”
“先生姓聞,雙名煥章,與你家已故老娘是同村,老娘幼時曾救過他性命,咱們之前在東京城過不下去,干娘便帶著咱回了安仁村,跟著聞先生讀過兩年私塾。”
張三點點頭,又問道:“聞先生是甚么脾性,可是好相與的?”
“當年跟干娘來時,聞先生不計錢糧多有照顧,后來干娘離世,他本想讓咱們在安仁村定居,幫忙佃些田畝為生,但當時哥哥你不愿,便又回了東京。”
張三暗自松口氣,如此看來,這位聞先生是友非敵。
但人心摸不透,他還是安排張教頭和韓蒼,帶著兩個女眷,往藏兵洞深處去。
他們這段時間,已經摸清了里面布局,找到了另一個出口。
隨后又讓韓家老二在山腰放哨,韓家老三并王五,騎馬在山下游蕩偵查。
但有不虞,響箭為信。
張三下山后,匯合了韓斌,去安仁村見聞先生。
到了安仁村私塾,張三便看到李四喪眉耷眼,正在被一中年人說教。
但見此人面如冠玉,神采英拔,風度翩翩中又帶些灑脫不羈。
任誰見了,都得夸一句謙謙君子。
“見過先生。”張三拱手作揖。
聞煥章眼神怪異,打量一番后,只覺這位恩人之子,短短兩年未見,突然變的有些陌生。
這份陌生倒不是來自相貌,而是出于眼神和氣質上的變化。
“哼,你做的那等好事,被人當槍使了還不自知。”
聞煥章連客套都沒有,上來就是一頓訓斥。
張三不解道:“不知先生何意,為何說我成了別人的槍?”
聞煥章怒其不爭道:“那王黼、鄭居中身為朝中重臣,哪是好相與的,與他們共事不亞于與虎謀皮。”
張三越聽越糊涂,他讓李四韓斌出去放哨,自己獨留私塾中,和聞先生探究原委。
他熟讀水滸,知道聞煥章這人。
對方精通兵法謀略,是東京諸多重臣的座上賓,但因才情太過出眾而被忌憚,故一直未能入朝為官。
在原著中,高俅征討梁山不利時,他被蔡京舉薦為參謀,卻未獲得高俅重用,之后兵敗留在梁山為人質。
宋江為了招安,要打通宿元景的關系,聞煥章和宿元景為幼年同窗,便幫宋江寫了一封信,由燕青、樂和送至東京。
“先生且聽我言、”
張三把火燒東京的前因后果如實相告,聞煥章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我本還有疑惑,這王黼、鄭居中,為何如此野蠻行事,沒成想是做了冤死鬼。”
聞煥章搖搖頭,又問道:“你那刻字,可是有人指使?”
“并無,皆出自本人內心所想。”張三恭敬回答。
聞煥章盯著張三的眼睛,只覺他愈發陌生。
張三解釋道:“好叫先生知曉,我之前被人打了后腦,醒來后忘了前事。”
“身邊人都說,我自那之后便性情大變,所思所想也皆與以往不同。”
聞煥章點點頭:“也對,你之前雖頗有義氣,但不過是市井小義。忘了前事,反倒是知曉了何為大義。”
“不過,如今開封府的通緝令,已遍布四百軍州,你以后準備作何打算?”
張三灑脫道:“落草為寇,招兵買馬,囤積糧草,以待天時。”
聽到張三的狂妄之言,聞煥章心有不喜,卻并不驚訝。
畢竟他敢燒東京、罵官家,所行之事跟造反也沒差。
見對方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聞煥章忍不住譏諷道:“哼,不愧是法外狂徒張三郎。”
張三聞言一愣,不解的望向他。
“狂徒二字,出自官家御口,你如今的大名,已經揚遍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