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當:曾仕強說中層盡職之道
- 曾仕強
- 3553字
- 2025-01-20 15:01:13
第三章
領會領導的 真實意圖
中國人有意見不會直接表達
很多人念了書以后,并未變得聰明,只是好像知識比別人多一點而已。因為在學校里念的書,什么理論觀點都寫得清清楚楚,他只要記住就可以了。可是時間長了,他的腦袋就僵化了,失去了判斷分析的能力。一旦進入社會,他就發現,沒有人會清楚地告訴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很容易一下子就混亂了。于是他會對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產生誤解,以至于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時有發生,令人哭笑不得。
人們剛進入公司時,基本上是普通員工,是被領導者,他要處處跟領導者打交道,如果不能明白領導者的心思,簡直沒法開展工作。因為中國人有了意見,并不會直接表達,經常會拐彎抹角地說出自己的意思。當領導說些模棱兩可的話時,你若不能領會領導的話中真意,只會處處碰壁。很多人沒法適應這種情況,只怪領導不把話講清楚。可是中國人所處的文化環境,決定了中國人不會直來直往。這一點怪不得領導者,年輕人應該自己學會適應。如果人們不了解為什么領導者言不由衷,或者不明白自己如何建言獻策,只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大家細細領悟,干部更要仔細體會。
第一,領導者經常是言不由衷的,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太復雜,需要我們揣摩。有一句話尤其讓我們害怕,叫“隔墻有耳”。“隔墻有耳”真的會隨時出現在我們身邊,以前還會說:“哪里有這個墻啊?那兒沒有人啊!”現在有針孔攝像機,放在哪里,你怎么知道?所以,以前的老話在當今社會尤其管用。
以前我們都把“千里眼”和“順風耳”當笑話,現在卻天天生活在“隔墻有耳”的恐慌里。現在愛用手機的人最容易泄密,很多人在洗手間里面打電話,洗手間來來往往多少人啊,你怎么知道誰在里面,誰在外面?你如何知道前后左右有些什么人?
所以,領導者在和你說話時,經常言不由衷。并不是對你不信任,而是真的難以知無不言。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揣摩領導的言外之意,而不能追問他到底想說什么。迫使領導把話講清楚,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因為你若逼他,他會想,我已經說得這么清楚了,你還要問,我只能隨便說一些假話了。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他的真實意圖。很多被領導者到最后會感覺上當受騙,其實哪里有騙局,是你不懂得揣摩而已。
第二,有些話由于條件的限制,領導者不方便講,被領導者要替他講出來。其實身為領導者,越是位高權重,越不方便隨便講話,不管對外對內都是如此。比如,對外談判的時候就是如此。現在大家都在學西方的那套談判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在中國是要吃大虧的,而且是吃悶虧的。西方人的個性是:我充分準備,你也充分準備;我實實在在,你也實實在在;我對你誠懇,你也對我誠懇;一切準備結束,我們開始談。而中國人會說:“那有什么好談的,不要談了。公事公辦嘛!”中國人一開始不會完全坦白,因為對方會殺價,于是我們會這樣想:如果一開始就說實價,你一殺,我如果一毛錢都不能讓,你會覺得沒有面子,但是如果給你讓價,我就吃虧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我們現在學西方的“定價模式”,是不是很好的經商方式呢?其實不是,但卻沒有辦法,因為我們被大企業牽著鼻子走,這是最可憐的。所以,我一直鼓勵發展中小企業,少理那些大企業。大企業要學西方,讓它們去學,與我們無關。
最適合中國人的談判方式是,領導者不說話,由員工出面當惡人。這個原則運用得好,會為公司帶來很大利益。比如,當對方把價格殺得很低時,員工要拿出勇氣當面反駁,然后再由領導者來打圓場。這樣一明一暗,才能收到奇效。
中國人有很多時候是需要“丑話說在前頭”的,但有些“丑話”若是由領導者說出來,殺傷力就太大了。而由員工說,即便傷害了對方的感情,領導者也可以用一句“年輕人不懂事,不要和他計較”來挽回局面,并且適當調整“丑話”的內容,做到不傷和氣。
第三,中國人不是不喜歡說話,而是中國話多半不容易表達得很清楚。有些話本身已經相當曖昧,聽的人又相當敏感,于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好話變壞話,無意成惡意,招來洗不清、揮不掉的煩惱,何苦來哉?所以中國人對閑聊很有興趣,見面不談正經話,專說一些沒有用的,就怕先開口,泄露自己的心意,讓對方有機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惱。閑聊,表面看起來是在浪費時間,其實真實目的是讓對方先開口,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形勢。中國人明知“形勢比人強”,時時不忘“造勢”,說一些廢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造成有利的形勢,何樂而不為?更何況,言多必失,廢話說多了,對方難免會說漏嘴,透露一些有用的信息,這樣就可以明白對方到底是怎樣想的,然后采取相應的應付手段。
被領導者應該懂得謹言慎行,如果是初入社會,處于人微言輕的地位,更要學會保持沉默,多聽聽人家都說什么。特別是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你不開口,大家還不認為你不懂,你一開口就說錯,大家表面不說什么,心里也會輕視你。要是說了不合時宜的話,惹怒了領導,更是得不償失。
當領導者詢問意見的時候,有些人為了表現得積極一些,往往想著一鳴驚人,搶先說出自己的看法,唯恐被人搶了風頭。可是等你說完,往往發現,不管自己說的多么有道理,后說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場,說出另一番道理。而且后說的人可以針對你的觀點,有的放矢,處處占上風,甚至會把你的觀點批得一無是處,弄得你相當沒有面子。
你先發言,就等于讓自己站在亮處,人家把你的底細摸得很清楚,而且在你說的過程中,人家可以組織語言,若是存心挑毛病,保證把你駁得體無完膚。你先說,說來說去頂多能說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總有一部分被遺漏掉,何況你資歷淺,對很多情況都不了解;后說的人,就可以針對這些缺失來大做文章,表現得很內行。
“先說先死”不一定只針對被領導者,只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說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被領導者先說,說錯了就會受到領導者的批評,從被領導者的角度說,自己被批評很正常。但是萬一領導者說錯了,被領導者指出其毛病,那領導者就會很尷尬:發火,顯得自己沒度量;不發火,面子實在不好看。
因此不管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都逃不掉“先說先死”的困境,你不要以為既然這樣,索性就抱有“大不了一死”的決心,反正都是個“死”,不如說個痛快。這樣做的結果,表面上領導者會怕你,但內心對你十分惱怒。但如果你可以做到怎么說都不會“死”,大可以先開口。若是只能做到“說得好領導認為是應該的,說得不好就會死”,那還是少開口或者后開口為妙。
但是,現在有一些人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在領悟“先說先死”之前,便勇敢地“有話直說”,弄得自己灰頭土臉,卻依然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也從不檢討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或者已經惹禍上身卻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以為得計。大家要謹防一種人——他們往往鼓勵你先說,然后不同意你的話,就大肆抨擊,抓住你話中的漏洞,添油加醋來陷害你;若同意你的觀點,也可能把你的話改頭換面,作為自己的真知灼見。
最好的做法是,你說話要含含糊糊,讓對方不明白自己的真實意思,這并不是你表達能力差,而是明哲保身的一種體現。說話“點到為止”,自己說一部分,讓別人猜一部分,大家都有面子,同時也不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
不知道“先說先死”的人,常常死得不明不白;只知道“先說先死”的人,會落得難以溝通的評價,對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孔子也大罵“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
先說當然也可能不死,因為中國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對的。“先說先死”固然是事實,“有話直說”也可能得到許多好處。能夠站在“先說先死”的立場來有話直說,才是中國人真正的功夫。
人們在接受“先說先死”的教訓之后,也要體會“不說會死”的道理。一味不說,同樣死得很慘。中國人具有“占了便宜還賣乖”的心理,所以領導者很矛盾。當他問你的意見,你暢所欲言,他卻有可能罵人;如果你不說話,他更會不高興。
你如果平日總是沉默寡言,別人問你幾句話,常常只能得到簡短的答復,會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大家不了解你,有時會構成升遷的障礙,不可不慎。哪個領導者會對他不了解的人委以重任呢?特別是當領導者需要你說話的時候,你裝聾作啞,領導者更會覺得你不堪大用。比如,領導者需要你解圍的時候,你卻裝迷糊,使得他顏面掃地,他能不火冒三丈嗎?
因此,我們應把說與不說合在一起,不要將它們分開。凡事在說與不說之間,看情勢、論關系、套交情,衡量此時、此地、此事對此人應該說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
你不能夠由于害怕“先說先死”而不說,而應該顧慮“不說也死”的不良后果,慎重思量怎樣說才不致一開口就闖禍。說與不說,多說與少說,都應該謹慎,甚至多說與少說比說與不說更應該慎重。平日少說話,忽然話多起來,或者一向多話,突然不說了,這兩種情況都會被領導者認為你心理不平衡。
一個“說”字就包含了這么多學問,這是我們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所以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每個員工,尤其是干部必須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