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化新篇
在朝堂站穩腳跟且成功整肅吏治后,我意識到文化的繁榮對于秦朝的長治久安同樣至關重要。當下秦朝雖統一六國,但各地文化差異顯著,人心尚未完全歸一。
我向秦始皇進諫,提議設立“大秦學府”,廣納六國賢才與飽學之士,不論出身貴賤、國別差異,皆可入院講學、求學。學府中不僅傳授法家之術,更應涵蓋儒、墨、道等諸子百家經典要義,博采眾長,以培養各類人才,為大秦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秦始皇沉思良久后,認可了我的提議,下令即刻籌備學府建設事宜。
然而,此舉措引發了朝堂上的激烈爭議。以李斯為首的部分大臣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儒家等學說與法家相悖,若任由其傳播,恐擾亂民心,影響秦朝的統治根基。他們力諫秦始皇收回成命,繼續推行法家獨尊之策。
面對這一局面,我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我指出,法家雖能以嚴刑峻法治國,但難以完全收服六國遺民之心。儒家倡導的“仁政”“禮義”等思想,可用于教化百姓,使人心向善,家庭和睦,社會穩定;墨家的“兼愛”“非攻”理念有助于減少民間私斗,促進鄰里互助;道家的辯證思維則能為國家的政策制定和戰略謀劃提供更為廣闊的思路。唯有融合百家之長,才能讓大秦的文化根基更加深厚,贏得民心所向,實現真正的大一統。
秦始皇再次陷入沉思,權衡利弊后,他最終決定支持我繼續推進“大秦學府”的建設,但同時也要求加強對學府教學內容的監管,確保不會出現不利于秦朝統治的言論和思想。
在籌備學府的過程中,我親自參與選址、規劃布局以及師資選拔等各項事務。從各地召集了一大批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學者擔任教授,同時挑選了一批聰慧好學、有潛力的青年學子作為首批學員。
學府建成之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學典禮。秦始皇親臨現場,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了文化教育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并鼓勵學子們勤奮學習,為大秦的繁榮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秦學府”逐漸發揮出其重要作用。各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思想的碰撞融合催生了許多新的學術成果和技術發明。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于農業、手工業、軍事等各個領域,進一步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同時,從學府畢業的學子們奔赴各地任職,他們將所學知識和新的理念傳播開來,逐漸改變了民間的風氣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百姓們對秦朝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社會秩序愈發穩定和諧。
然而,在文化繁榮的背后,依然隱藏著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一些舊貴族和保守勢力對“大秦學府”心懷怨恨,他們暗中策劃,企圖破壞學府的教學秩序和聲譽,阻止文化改革的進程。而我也不得不時刻保持警惕,與這些潛在的威脅進行斗爭,以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文化新篇,確保大秦在文化的滋養下繼續穩步前行,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