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機會好像從未來過(一)
書名: 秦溝作者名: 青山有思東方白本章字數: 5097字更新時間: 2025-01-14 21:21:43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人生就像一條船,在無常的波濤中漂泊。
命只有一條,但要命的事兒,不止一件。
-------------------------------------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
黃色的林子里有兩條路,
很遺憾,我無法同時選擇兩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對著其中一條極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進遠處的樹叢。
我選擇了另外的一條,天經地義,
也許更為誘人,
因為它充滿荊棘,需要開拓;
然而這樣的路過,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變。
那天清晨,
這兩條小路一起靜臥在,
無人踩過的樹葉叢中。
哦,我把另一條路留給了明天!
明知路連著路,
我不知是否該回頭。
我將輕輕嘆息,敘述這一切
許多許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兩條路,我——
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知道,人生是由無數選擇組成的。每時每刻我們都面臨選擇。而選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生的道路千萬條,同一時刻,同樣的機遇,我們只能選擇其一。當我們沿著自己選定的道路前行時,常常會對那條未選擇的路,懷著深深的眷戀,如果走那條路,又會怎樣?也許更奇偉、瑰麗,也許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樣,我們都無法去實踐,它成為一個永遠難圓的夢。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過岔路,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和選擇。選擇的存在,決定了生活,具有現實性和可能性兩個方面。當一種選擇成為現實,必然伴隨著另一種可能,它們無法互換,因為我們不能返回選擇的起點,幸運與不幸,快樂與悲哀,希望與渺茫,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這是人生無法解決、無法擺脫的深層悲劇。所以,作者要發出無奈的“深深嘆息”。
人各有心,心各有見。在現實生活的廣袤舞臺上,無數人也都在面臨著,人生道路的抉擇,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他們的命運軌跡。就如同這首詩中所描繪的情境,人們在岔路口徘徊猶豫。
而馬如是,正是在這茫茫人海中,深陷于選擇困境的一員。當我們不看表面,而是深入了解他內心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在面對重大挑戰時的矛盾心態,將人生選擇的艱難與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
剛做出選擇的馬如是,也不禁和詩人一樣,發出了深深的嘆息——瞬息浮生,薄命如斯,痛苦如此持久,像蝸牛充滿耐心地移動;快樂如此短暫,像兔子的尾巴,掠過秋天的草原。
馬如是拖著沉重如鉛的雙腿,緩緩踱步回營帳。每一步,都似用盡了周身的力氣。勇氣消散,決心動搖,滿心的苦澀,如同澎湃不息的潮水,將他徹底淹沒。
旁觀者清,當事者迷。他的心,仿若被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揪住,思緒如亂麻般糾結纏繞,每一次試圖理清思路,都仿佛陷入更深的迷霧,冷汗從額頭細密地滲出,浸濕了鬢角。
按理來說,他已經根據自己的認知,做出了決斷,這個時候,應該心安理得,不再煩惱了。
可事實并非如此,他的心,是如此的矛盾和糾結。迷茫和掙扎,如同一條大毒蛇,纏住了他的靈魂,讓他痛苦不堪。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客觀分析,他之所以會如此優柔,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見識不足。二是,優勢不明顯。三則是,聰明有悟性的他,缺乏歷練,他的能力,并不足以處置復雜的矛盾。
困境之源一:見識的樊籬
苗從地發,樹由枝分。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受到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唯有見多,才能識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進入軍營前后,馬如是成長緩慢,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問題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受大環境影響所致——看似經歷十年,經驗只有一年。
進入軍營之前,他是來自偏遠山村的窮小子。在那方天地之中,人們終其一生,大多圍著家中幾畝薄田起早貪黑、辛勤耕耘,外界的戰事紛擾、權謀角逐,于他們而言,知之寥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馬如是所接觸的,亦是這般簡單質樸、與世無爭的生活。在那偏遠的山村里,每日晨曦微露,公雞嘹亮的啼鳴聲,便將馬如是從睡夢中喚醒;暮色沉沉時,老牛悠長的哞叫聲,伴他結束一天勞作。農忙時節,他與鄉親們躬身于田間,粗糙的雙手深深嵌入泥土,眼中唯有那片,寄托著生存希望的莊稼地。
對于山外的世界,僅能從偶爾路過的客商口中,聽聞一星半點的模糊傳聞,那些遙遠的故事,如同夜空中閃爍,又遙不可及的星辰,雖心生向往,卻無法觸及。
成長之路與所處環境,相互糾纏、彼此牽絆。若給馬如是入伍前的成長下定義,那他就像蒙眼拉磨的驢,終年圍著磨盤打轉,看似奔波不息,實則困于原地,難有寸進。
進入軍營之后,他的見識,確實有了一番躍升。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馬家莊祖輩的經驗是,莊稼靠人管,人勤地不懶。但靠天吃飯,想要求個溫飽都難。老天爺不賞飯吃的時候,各種自然災害輪番上陣,如洪災、泥石流、地震、暴風雪、冰雹、沙塵暴、冰雨、臺風、干旱、蝗災和龍卷風等,生怕有哪個漏網之魚,扛過折騰,繁衍壯大。
在這般苛刻條件下,作物難以種植,就更談不上豐收!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馬如是艱難求存的同時,大秦帝國正開展著一項影響深遠的舉措——大規模水利建設。
大秦帝國的統治者,目光長遠且具前瞻性,認識到“民以食為天”,有糧就有戰斗力,糧食乃戰斗力之根本。
于是,從戰國末期,便率先開展包括都江堰、鄭國渠等在內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設。
這些灌溉工程意義非凡,不僅讓百姓收獲頗豐,更為國家積累了充裕的糧食,有力支撐著秦軍南征北戰。
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然欲使一碗水全然端平,談何容易。帝國幅員遼闊,疆域廣袤,在推行水利建設,這一宏大工程之時,若不區分先后次序,而是如撒胡椒面般將力量分散,最終恐一事無成。
唯有集中力量,方能成就大事。因而,在推進的過程中,不同地區受重視程度和資源分配存在著較大差異。這也導致了一些偏遠地區,在水利建設方面的發展,與核心區域有著天壤之別。
位于隴西郡的馬家莊,理論上能從國家的水利建設政策中受益,共享發展的時代紅利,可實際上,卻時運不濟。
由于國家戰略重心傾斜,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都投入到鄭國渠,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水利工程上。
地處中國西北的隴西郡,雖氣候干旱,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卻因為是非戰略核心區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盡管當地農業生產,對灌溉水源需求極為迫切,卻因可用于水利工程建設的勞動力相對匱乏,難以組織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無奈之下,只能因地制宜,在河流、溪流附近,依靠簡單工具和人力,修建小型灌溉渠道與攔水壩等水利設施,引水灌溉農田。然而,這些小型設施規模有限,僅能滿足局部地區的農業灌溉需求,多數地方依舊飽受干旱少雨的困擾。
馬家莊作為隴西郡,眾多村落中的一員,自然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農業灌溉難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保障糧食產量,讓村民們能夠吃飽飯。馬家莊的帶頭人,積極響應上級號召,組織了一批青壯年勞動力,著手開展小型灌溉渠挖掘工程。
但因技術支持嚴重不足,既缺少掌握水利技術的工匠,為工程保駕護航,又無具備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來勘測地形、設計渠道走向及制定專業施工方案。
村民們僅憑一腔熱血盲目蠻干,在毫無規劃的情況下就開始施工。導致灌溉渠挖掘工程的質量與進度均令人擔憂。
沒過多久,這些未經專業指導的工程便提前報廢,遠未達到預期使用壽命,讓村民們的心血付諸東流。
水利建設的浪潮,并未給馬家莊帶來多少改變,村民們依舊在困苦中掙扎。
為了吃飽飯,大家只能再想辦法,像什么廣種薄收、開墾荒地,精耕細作,但這些努力,就像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村民們面臨的困苦局面。
那些家中人口多的,都生活艱難。馬如是這個死了爹娘,又沒有特別親近長輩拉扯的,日子就過得更是苦不堪言了。
小河有水大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在相對好的年景,還能從那些善心村民的口糧中分點食物,混合著野菜野果,倒是勉強夠嚼用。可當自然災害發生,大家都想哭的時候。再想靠幫傭混點兒吃的,其難度,無異于奪泥燕口,削鐵針頭,無中覓有,一步登天。
身單力薄,家無積蓄,口無生計。為了求活,馬如是倒是想“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
但想要那些糧食,都不夠自己家人吃的人家,勒緊褲腰帶舍己為人,優先滿足他的口腹之欲。既太過強人所難,也太過荒唐。
就在艱難求活的馬如是,以為自己日薄西山、命不久矣時,那個曾向他伸出過援手的長輩。再一次給了他,一個活下去的機會——去當兵。如果能當上兵,那便能吃上國家的飯。飲食優劣暫且不論,最起碼能讓人活下去。
馬如是剛聽聞當兵之議的剎那間,眼中燃起希望之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命運的垂青,并未輕易降臨到馬如是身上,他在尋求當兵這條路時,又遭遇了重重阻礙。
看似近在咫尺的希望,實則遙不可及。
剛聽到這個建議時,馬如是滿心激動,可一番打探后,他的心仿佛被扔到了數九寒天的冰山上,在清醒的痛苦中,凝結成毫無生氣的冰塊。
他的嘴唇微微顫抖,雙手下意識地握緊,卻又無力地松開,眼神中滿是失落與無助。
細思自身條件,他眼中光芒,瞬間黯淡消散。稍作分析,他便發覺,這看似敞開的大門,實則緊閉。
當兵的機會,于他而言,好像存在,但又好像從未來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前后矛盾的說法,問題卻是出在他的身上——他的年齡未及,體魄亦難符合材官(步兵)選拔的標準。
首先,是年齡的問題。
秦法規定,每個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而成年的標志,便是“傅籍”。秦人十七歲“傅籍”,也即是,年滿十七歲的,將名字登記在戶籍上,作為服兵役的依據。
其次,不是所有的“傅籍”者,都能成為材官。材官,是從“傅籍”者中,選拔出來的。
在身體素質方面,材官需要具備良好的體力和耐力,要能適應長途行軍、長時間作戰等高強度軍事活動。一般來說,對材官預備人員的要求是,身材高大、體魄強健。對于部分承擔特殊任務的材官,比如山地作戰的材官,還需要身體靈活、敏捷,具備較強的攀爬和山地行走能力。
在技能水平方面,材官主要使用弓弩等兵器。所以,會優先選拔,有一定弓弩射擊基礎或天賦的人;部分重裝材官,因使用長柄兵器,需要任職者,有一定的格斗技巧和力量基礎。故而,會考察傅籍者,使用兵器的熟練度、力量和反應速度等。
因為戰爭環境殘酷,材官選拔時,會優先考慮那些心理素質過硬,具備勇敢無畏、堅韌不拔的品質,臨戰時能保持冷靜,不畏懼敵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
既然成為材官之路困難重重,馬如是若仍想投身軍旅,便只能退而求其次,謀求成為戍卒。
去邊疆做戍卒,也是履行兵役職責的一種常見方式。
大秦疆土廣袤,遼闊的邊疆,防線漫長,需要大量的士兵來戍守。
一般來說,戍卒會被派往北方邊境,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入侵,或者在南方邊境,維護當地的穩定。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邊境地區的防御和巡邏等任務,以步兵作戰為主。除此之外,從事一些軍事工程建設,如修筑長城等防御工事,也是他們的重要工作。
當然想要被分配去做戍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所需要滿足的條件,是材官的弱化版。
首先,是身份的限制。一般是具有自由身份的編戶民(傅籍者),即秦國普通的農民家庭出身的男子,他們作為國家的主要納稅和服役群體,在達到一定年齡和身體條件后,需按規定服兵役成為戍卒。
其次,因為戍邊任務艱巨,對戍卒身體素質,也是有要求的——身體發育相對成熟,骨骼和肌肉力量,能夠承受一定的軍事任務和戍邊的艱苦環境。具備基本的健康狀況,能夠適應長途行軍、駐守邊疆以及參與軍事防御和勞作等任務。如果患有嚴重的疾病或身體殘疾,可能會影響履行戍卒職責的,通常不會被征發。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身體發育相對成熟,骨骼和肌肉力量,能夠承受一定的軍事任務和戍邊的艱苦環境。”,不是模糊的評判,而是有確切標準的——男子身高達到六尺五寸者(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記載),才會被視作成年人。秦地的一尺,約為當代的23.1厘米。六尺五寸,約等于現在的 150.15厘米。
秦法峻嚴,男子十七歲“傅籍”,始負兵役之責。
年齡,有若天塹一樣,阻馬如是于軍旅生計之外。
馬如是心底明了,從軍或許是他掙脫命運枷鎖的唯一契機。然其齡尚幼,體魄未健,何能契合選拔之規?難道真要就此放棄,在這無盡困苦中輾轉沉淪?他不禁思索,人生的選擇,為何總是如此艱難,每一次看似的機遇背后,都隱藏著難以跨越的溝壑。這當兵之路,于他而言,究竟是命運的捉弄,還是對其堅韌的考驗?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馬如是內心的煎熬,如同煮沸的水,在肆意翻涌。他心底滿是不甘與絕望,那曾經燃起的一絲希望之光,如同被風吹滅的蠟燭,只余青煙裊裊。
正如前文所述,馬如是深陷選擇困境,而究其根源,首當其沖的便是見識不足。
按照馬如是的想法,自打商鞅“徙木立信”以來,大家深刻的認識到了一個字——法。而自從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大家就明白,法不容情,要依法辦事。嚴刑峻法之下,沒有人愿意法外開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這嚴苛的現實面前,馬如是仿佛陷入了絕境,似乎只能在無奈與絕望中,默默等待命運的裁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