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父子論政:改革與守舊的較量
- 穿越時空—北宋京華錄
- 虛負凌云萬丈才
- 2154字
- 2025-01-06 15:06:17
回到家中,蘇軾見他一臉低沉,問道:“怎么了這是,章子厚難為你了?”
蘇過行完禮后,伸展四肢靠坐于椅子上,長嘆了一口氣,閉眼仰天,說道:“不曾,世伯與我暢談許久?!?
蘇軾怪道:“那你如何這番模樣?”
蘇過坐起身,癟癟嘴,說道:“爹爹,你有沒有過那種終日忙碌,卻最終未能得償所愿的挫敗感?”
蘇軾聽罷,笑道:“還以為發生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了,你這用詞大為不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受挫平常事爾,如何能輕易言???”
蘇過又癱倒下去,差點忘記這老爹的個性了,他這一生就在苦中作樂這四個字上了,好日子也得找些不痛快,當兒子的實在是望塵莫及。
看蘇過如此頹廢樣,蘇軾頓時來了精神,決心找回父親的權威,于是在一邊坐下,說道:“你到底怎么想的,這一天天地兩邊和稀泥能有什么用。”
蘇過計劃要離開一陣,臨行前也想著跟父親好好交個底,端坐起來說道:“爹爹覺得司馬相公比起范文正公如何?”
“那自然還是稍遜的?!碧K軾不帶絲毫猶豫,范仲淹可是他的偶像。
蘇過又問道:“當年范文正公推行新政,朝中諸人比之當下又如何?”
蘇軾這下明白過來了,自然不會鉆進套里,說道:“眼下朝中那些奸邪,難道不都是新黨?”
這話其實大差不差,眼下朝中新舊黨涇渭分明,而當初圍在王安石身邊的那些人好多都是投機分子,像鄧綰便直接宣稱“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這種做派連新黨的人都看不下去。
新黨的人在道德方面確實不如舊黨,但舊黨的人又短于具體事務,想想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站著的人卻越來越平庸,實在是讓人唏噓。
蘇過笑道:“爹爹莫要轉移話題,我只問當下朝中大臣是否不如慶歷年間,就算如爹爹所言,去掉新黨諸人,是否還是不如?”
蘇軾這下只得悶聲稱是,若單論道德文章,巔峰自然是在仁宗一朝。
“那便是了,”蘇過笑道:“四十年前的問題眼下更嚴重了,人卻還不如當時,恢復舊制能有何用?改革是死,等死難道不是?”
蘇軾搖頭,說道:“你這是詭辯,我與你叔父年輕時也好此道,并無說服力,等未必就是死?!?
“爹爹說得是,何況死緩也好過斬立決,”蘇過承認,又道:“所以我才去先生處學習,治理天下怎可單純依賴執政者的道德,當以制度為重,制度又當循時而變,一味守舊濟得甚事?”
父子倆正討論間,蘇轍也過來了,原是為了彈劾朝中不肯讓位的舊黨相公之事過來知會蘇軾一聲,聽聞兩人的討論,說道:“道理是如此,可若制度變錯了,又當如何?”
蘇過忙起身,行禮答道:“叔父所言,便是我之前提到的,大臣不可因政見不和便求外放,如此反倒促成了錯誤的政令頒布下去?!?
歷史上明朝的諫官以挨板子為榮自然是有些病態了,但宋朝的諫官上完書,沒朝廷見反應,直接就拍拍屁股不干了,實在是有悖這一官職的設定,參考唐太宗時期的魏征和宋仁宗時期的蔡襄……算了還是別參考了,因為也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唾面自干的。宋朝的士大夫就沒把自己當職業官僚,所以總有一種“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態度,稍不合意便求外放,而外放可做的事就多了,可以知一州,也可以去修史,去講學,甚至直接退休,就這還可以博得名聲。
蘇過不禁想到后世的公務員,又嘆了口氣,道德和制度確實是缺一不可啊。
蘇轍點點頭,這個觀點已經說過多次,就不必再展開了。他眼下身為右司諫,干的就是火力輸出的事,在舊黨反攻的大環境下,一直閉口不言有點尸位素餐之嫌,所以過來是想問下蘇軾的意見。
蘇軾自然是支持的,不上書支持割地還有緣由,不罵人還當什么右司諫?
蘇過雙手捂住臉,在一旁弱弱問道:“叔父這次打算拿誰開刀?”
“蔡、韓、章、呂之輩,一個都少不了?!碧K轍不屑道。
好嘛,左相蔡確、右相韓縝、樞密使章惇和已經被趕出京城去知太原的呂惠卿都在攻擊范圍之內,要的就是一個一網打盡。
蘇軾遲疑道:“章子厚就算了吧?!?
卻見蘇轍搖頭,說道:“如撇開他一人,反而顯得我與他有什么問題?!?
蘇過這時笑道:“叔父說的是,該罵的,一個都別放過,僅僅貶出朝還不夠,至少得趕到嶺南去才行?!彼行┬幕乙饫洌焯靹裢赀@個勸那個,而歷史的鐵軌太重,十五歲的他根本搬不動。
蘇轍狐疑地看著他,說道:“你又想說什么,別彎彎繞繞的。”
“這次真沒說的,過幾日我就去江寧了,”蘇過豁出去了,譏諷笑道:“朝中斗來斗去,朝令夕改,城頭變幻大王旗,過幾年我再回來便是?!?
蘇軾拿起書朝蘇過頭上打了下,喝道:“休得胡說?!?
蘇過笑得有點冷,說道:“難道我說的不對,今日以母改子,他日子承父業,平白地浪費這許多時間,盡折騰老百姓了?!?
蘇家兄弟沉默一陣,這道理他們自然也明白,可站在他們的位置上,其實也沒有別的選擇。
蘇過有些不理解,也有些失望,又說道:“新法有不妥處,改就是了;宰執有錯,亦可彈劾;但黨同伐異,放大私怨,恨之欲其死,這與你們唾棄的新黨之人又有何區別?”
說罷他起身行禮告退,最后還是補了幾句跟章惇也說過的話:“爹爹和叔父莫在官家面前失了禮數,雖然眼下是娘娘聽政,但官家已經十歲,天天聽著眾大臣議論先皇的不是,廢除先皇的政令,肯定不是件愉快的事。”
二蘇又坐了一陣,蘇軾先開口道:“后面這段甚是有理,官家雖然年幼且未親政,但決不容忽視,我們在朝上奏對時還需多加注意?!?
蘇轍點點頭,說道:“奈何司馬君實和王介甫一樣固執,根本聽不進勸,朝中諸人又如何能夠和平相處?”
“拗相公走了,又來了個司馬牛,”蘇軾嘆道:“各憑本心吧,不過我還是想求外放,呆在京城真不痛快?!?
兩人相視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