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三國南陽籍群英40人評星:群雄5人,吳6人,魏7人,蜀22人

  • 戰南陽
  • 胡侃地理
  • 10714字
  • 2025-01-02 16:16:55

一直想給南陽文旅和南陽市政府提個建議:與其死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和“南陽諸葛廬”的兩句古文的標簽,與襄陽爭奪諸葛躬耕地歸屬權,不如好好挖掘開發三國IP的其他眾多南陽英豪作為旅游資源。比如建設一座南陽三國群英城,實景演出+角色旅拍+人物玩偶周邊+三國殺大賽+印章打卡等等,可開發的資源太多啦。這些英雄人物各有特質,備不住啥時候突然就像淄博燒烤和哈爾濱文旅、山西古建筑等一下子就火了。

縱觀東漢末年到三國亂世近百年歷史,眾多南陽籍的英雄擾攘風云,睥睨天下,閃耀史冊。史書標注其籍貫南陽,別的省市一般很難爭搶其歸屬權,我南陽獨有版權,豈不美哉?

今特為大家擷取以下四十余位南陽老鄉,盤點其巨行事跡,大家且看南陽群英多璀璨,擾攘三國風云變。

PS1:三國時代從公元221年曹丕建立魏國開始,至280年西晉滅吳,三國皆無存,是故曹操、袁紹等并非三國時代人物。這里羅列人物時把東漢末中平元年(184年)—建安25年(220年)的36年也計在內,因為這段時間群雄并起,英豪遍地,各位看官不必苛責。

PS2:以下人物籍貫和事跡史料多取自陳壽《三國志》等正史,與《三國演義》等有出入。

文末有彩蛋,大家慢慢看。

一.群雄5人

1.何進:我若不玩火,哪會有三國?!

擾動三國指數:★★★★★

何進(?-189年9月22日),字遂高,東漢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靈思皇后之兄,東漢時期大將軍。

何進出身屠戶家庭。由于其妹選入皇宮得寵于靈帝,被任為郎中,再遷虎賁中郎將,又出任穎川(今河南禹縣)太守。后其妹立為皇后,召何進入朝任為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農民起義爆發,拜其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兵鎮守京師,鎮壓了在洛陽起兵的馬元義,以功封為慎侯。靈帝死后,少帝即位時,太后臨朝,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專斷朝政。因宦官勢力日強,與袁紹等密謀誅殺宦官,調并州牧董卓進京,以脅太后。后何進密謀事泄,被宦官刺殺于嘉德殿前。

何進除宦官而不盡,召董卓而引亂,終自取滅亡,使東漢中央集權旁落,加劇了漢末大亂。

2.許攸: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

擾動三國指數:★★★★

許攸(生卒年不詳),字子遠,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并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于官渡。后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3.逢紀:生命不息,謀爭不止

擾動三國指數:★★★★

(?-202年,逢音páng,古“逄”字),字元圖,南陽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

袁紹逃離勢力范圍時,與逢紀、許攸同到冀州。袁紹甚為賞識逢紀的智謀而重用。袁紹初到冀州,依賴韓馥提供糧食。初平二年(191年),逢紀提議利用公孫瓚攻擊韓馥,實則提議韓馥和袁紹共同防御冀州,結果袁紹成功反客為主。官渡之戰中令逢紀統軍事。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在官渡之戰敗回,后悔當初不聽田豐之計,逢紀即時進言田豐知道袁紹兵敗后取笑袁紹不聽其言。審配與逢紀有私怨,官渡之戰后審配兩位兒子被虜,有人對審配有讒言,逢紀肯定審配的節氣,袁紹以逢紀公私分明大加贊賞,逢紀與審配成為好友。

建安七年,袁紹去世,逢紀、審配私下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繼位。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屯黎陽。袁尚不給袁譚多兵,使逢紀隨之。袁譚要求配兵為審配拒絕,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4.張羨(有人說此君就是張仲景,張羨字仲景?):長沙太守,反抗劉表

擾動三國指數:★★

張羨,南陽人,曾任零陵、桂陽縣長(一說曾任郡太守),后任長沙太守,在江、湘之間深得人心,然而性格倔強不順。荊州牧劉表看不起張羨的為人,不怎么禮待他,張羨也因此怨恨劉表。

建安年間,袁紹強盛,劉表與他聯合。郡人桓階對張羨說:“舉大事不以義為本,就沒有不失敗的。因此齊桓公率領諸侯尊崇周天子,晉文公追殺叔帶又收留周襄王。如今袁氏違背了這個道理,劉牧選擇又響應他,這是自取禍端的路啊。明府一定要為朝廷立功表明大義,保全福運,遠離災禍,決不能和他們走上同一條路。”張羨問:“那么我該怎么做?”桓階答:“曹公雖然勢弱,但是他仗義起兵,挽救朝廷的危難,奉王命討伐有罪之臣,天下誰敢不服?如今您若能舉四郡,保住三江,等待曹公到來,與他里應外合,這不是很可行嗎?”張羨說:“說得對!”于是舉長沙等四郡(一說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起兵反叛劉表,并派人拜見曹操,曹操非常高興。劉表派兵圍攻長沙,連年不能攻克,而曹操無暇南顧,最終張羨病死在長沙。

張羨死后,長沙郡立其子張懌為主,繼續反抗劉表。之后劉表攻破張懌,平定諸郡。

5.張仲景:醫圣美名千古傳

擾動三國指數:未知(醫學貢獻巨大,政治軍事貢獻未見記載)

醫學貢獻指數:★★★★★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醫學家,建安三神醫之一,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史學界對其是否做過長沙太守有爭議。

二.東吳6人

1.甘寧:年少錦帆賊,終成江東虎

擾動三國指數:★★★★

甘寧(?~215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祖籍南陽,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將軍。

甘寧少年時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只財物,崇尚奢華,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曾任蜀郡丞,后歷仕于劉表和黃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曾經力勸孫權攻破黃祖占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奪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對峙關羽,隨孫權攻皖城擒獲朱光。率百余人夜襲曹營,斬得數十首級而回。在逍遙津之戰,他保護孫權蹴馬趨津,死里逃生。

甘寧雖然粗野兇狠,暴躁嗜殺,甚至違反承諾、違抗命令,但是,開朗豪爽,有勇有謀,輕視錢財,敬重士人,厚待士卒,并深得士卒擁戴。陳壽在史書中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

2.趙咨:舌辯曹丕,為東吳贏排場。

擾動三國指數:★★

趙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善于辯論。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吳蜀夷陵之戰時,奉孫權之命出使曹魏。魏文帝曹丕問:“吳王乃何如主也?”,趙咨答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吳侯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魏文帝善之,曰:“吳王頗知學乎?”答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馀間,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帝曰:“吳可征不?”咨對曰:“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備御之固。”又曰:“吳難魏不?”咨曰:“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難之有?”又曰:“吳如大夫者幾人?”咨曰:“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咨頻載使北,人敬異。權聞而嘉之。

3.李肅(東吳):東吳組織部長,孫權的CHO

擾動三國指數:★★★

李肅,字偉恭,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李肅年輕的時候,憑借才學知名,喜歡評論人物。更為關鍵的是,李肅評價的人物都一一應驗,加上他做事條理分明,所有人都敬服他。

孫權提拔李肅擔任選曹尚書。李肅提拔的官吏都比較稱職,讓孫權十分滿意。后來,李肅求外出任職,擔任桂陽太守。過了段時間,孫權又征召他擔任公卿,但就在此時,李肅病逝,無論認識或者不認識他的人都為此深感痛惜。

4.謝景:豫章太守,政績突出

擾動三國指數:★

謝景,河南省南陽市人。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登被孫權冊立為太子后,謝景與諸葛恪等人進入太子府,成了太子府上的賓客,他的特點是“凝辨宏達,言能釋結”,后被舉薦為豫章太守。謝景在豫章任職期間,因政績突出而聞名。據《三國志吳主五子傳》載,謝景在豫章時政績突出,深受地方官吏和百姓的愛戴。在評價其政績時,都認為謝景僅次于東吳丞相顧雍之子顧邵。

5.羊衜:鑒人如炬、得利遼東、諫諍宮爭

擾動三國指數:★★★

羊衜,荊州南陽(河南南陽市)人,才博辯捷,初為孫登賓客,太子中庶子。后任督軍使者,始興郡太守,寫信給滕胤舉薦鐘離牧德才兼備,有古人之風,調至桂陽郡太守于任上去世。

羊衜善于識鑒人物,并聞名當時。言曰“諸葛恪才而疏,顧譚精而狠,謝景辨而浮,范慎深而狹。”所言皆有指趣。因此,不為諸葛恪等人所親近。后來四人因種種原因沒落,吳人服其言之有徵。全琮、朱據、郝普等吳國權貴爭相結交隱蕃,羊衜卻拒絕與其交往。后隱蕃暴露其為魏明帝派駐的間諜身份因為被誅,眾人佩服其先見之明。

238年公孫淵遭魏國進攻,遣使向吳國求救。因其先前詭詐吳國,眾臣主張斬使者拒之,唯獨羊衜建議遣兵救援。孫權問其緣由,答道:“斬使拒之只是匹夫的放肆之怒而舍棄稱王稱霸之計。不如善待使節,若魏國不敵公孫淵而我軍前往救助,那是我們恩結遐夷,義蓋萬里。若公孫淵和魏國交兵相持不解,那我們就可以趁機擄掠傍郡,驅略而歸,對當年公孫淵詭詐行為報仇雪恨。”孫權聞之大喜,命羊衜為使者,督鄭胄、孫怡等勒兵攻打遼東,并致信公孫淵,假意安撫:”請俟后問,當從簡書,必與弟同休戚,共存亡,雖隕于中原,吾所甘心也。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大軍未至而公孫淵已敗亡,趁虛擊敗魏將張持、高慮,擄男女物資而還。

羊衜認為李衡雖出身庶民,但有尚書劇曹郎(即尚書劇曹的屬官,負責諫言)之才,向孫權舉薦。李衡直言勸諫,令孫權慚愧。晚年上疏勸誡,希望解決孫權與嗣子紛爭。

6.滕修:威震邊夷,流涕降晉,都督廣州

擾動三國指數:★★★

滕修:(?-288年),字顯先,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吳國及西晉初年將領。

滕修最初在吳國歷任將帥職務,歷任廣州刺史、執金吾、司空,后以使持節、都督廣州軍事、鎮南將軍、廣州牧之職討伐郭馬叛亂。適逢西晉伐吳,滕修率眾救援,至巴丘時得知孫皓已投降,只好流淚回師,投降西晉,被晉武帝拜為安南將軍、廣州牧,封武當侯,仍鎮廣州。他在南方多年,深受百姓愛戴。太康九年(288年),滕修去世。最初被賜謚“聲”,后改謚為“忠”。

三.曹魏7人

1.文聘:曹魏重臣虎將,馳守江夏多年

擾動三國指數:★★★★

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文聘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劉表死后,后投奔于曹操。曹操任命其為江夏太守。與樂進到尋口討伐關羽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官討逆將軍。曹丕即帝位,進封為長安鄉侯,假以符節。與夏侯尚圍攻江陵,文帝命文聘另率一支部隊在沔口屯駐,據守石梵,抵御吳軍有功,升任后將軍,封新野侯。文聘被孫權圍困石陽城,形勢危急,文聘堅守不動,于是孫權解圍而去。文聘追擊打敗了吳軍,朝廷增加食邑五百戶。

文聘在江夏馳守幾十年,威名遠震敵國,賊兵不敢侵犯。死后朝廷頒給他壯侯的謚號。

2.鄧艾:文武全才治河能手,偷渡陰平滅蜀首功

擾動三國指數:★★★★★

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原名鄧范。義陽郡棘陽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魏晉時期大臣、將領、軍事家。

鄧艾早年憑其才學獲舉薦為典農都尉學士,但因口吃未能升官,后就任與農業相關的稻田守叢吏草一職。正始元年(240年),鄧艾奉命督辦臨潁、陳州、項城、壽春的屯田。他察看了這些地方的農田水利情況后,認為只有興修河渠、引水灌溉,才能提高農田產量,并可利用水道運輸軍隊軍需。鄧艾上書陳述治水開渠之道,又編著治水要術《濟河論》。正始二年(241年),曹魏采納鄧艾的建議,開廣漕渠,引河入汴,使曹魏大軍及輜重可以“泛舟而下,達于江淮”,同時灌溉淮北農田。后累遷城陽、汝南太守,所到之處荒地開辟,糧草豐收。

景元四年(263年),鄧艾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景元五年(264年),鄧艾被鐘會污蔑,遭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與其子鄧忠被衛瓘指使護軍田續殺害于三造亭。

鄧艾文武全才,深諳兵法,鄧艾帶領民眾先后修成了廣曹渠、百尺渠。渠通潁水、淮水,澆灌了二萬頃田地,溝通了三百余里水運大道。此舉為抗衡東吳、安固東南邊陲、統一魏晉大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鄧忠(?~264年),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鄧艾之子。封惠唐亭侯。跟隨伐蜀,與師纂共破諸葛瞻。咸熙元年(264年),鄧忠與鄧艾皆被收捕。鐘會謀反事敗被殺后,衛瓘又指使田續在三造亭殺死鄧艾與鄧忠。

3.州泰:蕩平諸葛誕,都督荊州事

擾動三國指數:★★★★

州泰(?-261年),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好立功業,善用兵,深受司馬懿賞識。歷任新城太守、兗州刺史、豫州刺史,于討伐東吳、平諸葛誕等戰役中多有建樹。官至征虜將軍,假節,都督江南諸軍事。景元二年(261年)去世,追贈衛將軍,謚曰壯侯。

4.何晏:曹操的養子+女婿,玄學文學家

擾動三國指數:★★★

何晏(?-249年2月9日),字平叔。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一稱何進弟何苗之孫)。何晏之父早逝,司空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他因而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年時以才秀知名,喜好老莊之學,娶曹操之女金鄉公主。魏文帝在位時,未被授予官職。魏明帝認為何晏虛浮不實,也只授其冗官之職。大將軍曹爽秉政時,何晏與之共事,得以累官至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封列侯。高平陵之變后,與大將軍曹爽同為太傅司馬懿所殺,被夷滅三族。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并曾與鄭沖等共撰《論語集解》。鐘嶸《詩品》稱“平叔鴻鵠之篇,風規見矣。”將何晏詩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傳》中將何晏等稱為正始名士。他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5.劉廙:漢魏之大家

擾動三國指數:★★★

劉廙(yì)(180年-221年),字恭嗣,南陽安眾(今河南省南陽市)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安眾康侯劉丹之后,漢末魏初名士、學者。

劉廙初從荊州牧劉表,后來投奔曹操,甚受器重,任黃門侍郎。后被辟為承相掾屬,轉任五官將文學。魏國初建時,為黃門侍郎。又得到魏文帝曹丕器重,曹丕即王位后,擢為侍中,并賜爵關內侯。黃初二年(221年),劉廙去世。

劉廙為政主張先刑后禮,且通天文歷數之術,與司馬徽、丁儀等名流相齊。他著書數十篇,皆失傳。[10]劉廙所著《政論》一書,是一部政治哲學論著,所存篇目有《備政》《正名》《慎愛》《審愛》《欲失》《疑賢》《任臣》《下視》等。主張“以武平亂,以德治世”。強調“明君必須良佐而后致治,非良佐能獨治也,必須善法有以用之”的政治思想,又對現實政治中的積弊表現出多方面的悲觀情緒。

劉望之,荊州南陽郡安眾(河南南陽市鄧州)人,是三國時期劉廙的兄長。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聽說劉望之頗有名氣,征辟為荊州從事。但劉表在統治荊州后期,猜忌下屬之心日重,且不聽從勸諫,在劉望之兩位朋友因遭受讒言被劉表殺害后,弟弟劉廙勸其要么和光同塵,要么離開荊州,但劉望之沒有聽從,最終被劉表所殺。

劉偉(?~219年),南陽安眾人,名士劉廙之弟,因卷入魏諷謀反案被殺。

6.劉喬(主要事跡在晉朝):西晉亂世時的大將

擾動三國指數:★★

劉喬(249年-311年),字仲彥,西晉南陽安眾(今河南鎮平東南)人,三國和西晉時期將領。

劉喬少為秘書郎,建威將軍王戎引為參軍。伐吳之役,戎使喬與參軍羅尚濟江,破武昌,還授滎陽令,遷太子洗馬。先后參與誅楊駿、賈謐事,累遷散騎常侍、御史中丞。時齊王司馬冏心腹董艾勢傾朝廷,因劉喬于二旬之中,六劾其罪而免官。復為屯騎校尉。張昌起事后,劉喬出為威遠將軍、豫州刺史擊昌。

惠帝遷長安后,劉喬與諸州郡舉兵迎帝。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越承制,以范陽王虓領豫州刺史,劉喬則以虓非天子所命,拒不受代,并乘虛襲許(今河南許昌),虓等奔河北,河間王颙又任劉喬為鎮東將軍。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越入關迎惠帝,劉喬復拒之于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兵敗,奔平氏(今河南桐柏西北平氏)。東海王越死后,劉喬復為都督豫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豫州刺史。永嘉五年(311年),劉喬被石勒所殺。

7..韓暨:曹魏之重臣,技術小達人

擾動三國指數:★★★

韓暨(jì)(159年-238年4月10日),字公至。南陽郡堵陽縣(今河南方城東)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西漢韓王韓信的后代。

韓暨的同縣豪族陳茂,曾經誣陷中傷韓暨父兄,幾乎令他們被判死刑。韓暨表面上沒有反應,但卻暗地里儲錢及尋找死士,最終殺掉陳茂,以他的人頭墓祭祀父親,韓暨亦因此出名。后被舉為孝廉,屢辭公府辟命。后被荊州牧劉表任命為宜城長,丞相曹操平定荊州后,又轉為丞相士曹屬、樂陵太守、監冶謁者等職。在監冶謁者任內,推廣使用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因功加拜司金都尉。又建議迎鄴城的先祖牌位到洛陽,建立洛陽廟,四季定時參祭,尊崇正規禮儀而廢棄其他祭禮,意見都被采納。后封宜城亭侯,又升任太常,進封南鄉亭侯。晚年因年老遜位,拜太中大夫。景初二年(238年),升任司徒。不久后逝世,年八十,謚號“恭”。

以上名人,史書記載其后人在曹魏為官的還有:文岱、文休、文厚、文武以及韓肇、韓繇、劉阜等。

四.蜀漢22人

1.魏延:軍事有奇才,桀驁把命送

擾動三國指數:★★★★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一說今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三里店人,一說湖南益陽人)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爵南鄭侯。

魏延初率部曲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升任牙門將軍。劉備稱漢中王,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鎮守漢中。蜀漢建立后升為鎮北將軍,封爵都亭侯。此后跟隨諸葛亮北伐曹魏,建興八年(230年),魏延率軍大破魏將郭淮、費瑤。建興九年(231年),魏延率軍大敗魏軍,獲得甲首三千級。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去世,魏延不愿受長史楊儀約束,在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離心而落敗,最終被殺,并被滅族。

2.李嚴:我亦托孤臣,奈何斗臥龍。

擾動三國指數:★★★★

李嚴(?-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之臣。

益州牧劉璋用為成都令。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率軍歸劉備,拜為裨將軍。后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數平內亂。章武二年(222年)拜尚書令,次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后主,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建興八年(230年)累官至驃騎將軍。次年亮軍出祁山,以督運軍糧不力,遂貶為民。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知這個消息后,認為以后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懷激憤而病死。

李嚴被罷黜后,其子李豐擔任丞相府從事中郎,與長史蔣琬共知居府事。后官至朱提太守。

3.黃忠:斬殺夏侯淵,威震定軍山

擾動三國指數:★★★★★

黃忠(?~220年),字漢升,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末年劉備麾下名將。

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后歸劉備,并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加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220年),黃忠病逝。蜀漢景耀三年(260年)[13],追謚為剛侯

4.陳震:外交能手,蜀國重臣

擾動三國指數:★★★

陳震(?-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陳震最初為袁紹部下,主要擔任外交事務。袁紹敗亡后,其輾轉至荊州投靠劉備。209年,劉備領荊州牧時,辟陳震為從事。后隨劉備入蜀,214年,益州平定后升為蜀郡北部都尉,因郡名更改而為汶山太守。225年,陳震轉任犍為太守。

225年,拜為尚書,遷尚書令,奉命出使吳國,頻繁穿梭于蜀吳之間。諸葛亮北伐時,被任命為侍中。229年,孫權稱帝。蜀漢以陳震為衛尉前往祝賀,與孫權開壇歃盟,交分天下。陳震還蜀后,被封為城陽亭侯。于235年,去世其子陳濟世襲爵位。

5.鄧芝:蜀吳膠合劑,蜀漢之重臣

擾動三國指數:★★★★

鄧芝(?-251年),字伯苗。義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東漢名將鄧禹之后,三國時期蜀漢重臣,將領。

鄧芝早年曾被預言能位至大將,后被劉備任為郫令,升遷為廣漢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績,被征入朝為尚書。劉備逝世后,建議與東吳修和,奉命出使吳國,成功修復兩國關系,并深為吳大帝孫權所賞識。建興六年(228年),丞相諸葛亮策劃北伐,命鄧芝與大將趙云佯攻郿城,以吸引魏國曹真軍主力。建興十二年(234年),遷前軍師、前將軍,領兗州刺史,封陽武亭侯,不久督領江州。延熙六年(243年),遷車騎將軍,后授假節。又率軍平定涪陵叛亂。延熙十四年(251年),鄧芝病逝。

鄧芝性格正直、簡單,不刻意修飾情緒。他為將二十多年,賞罰明斷,體恤士卒。身上的衣食取自官府,從未經營過私產,妻兒甚至還有忍饑挨餓之時,死時家中也沒有多余財物。

6—7傅肜、傅僉:忠臣父子,不降魏吳:“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

擾動三國指數:★★

傅肜(róng)(?~222年),南陽義陽人,三國時蜀漢將領。劉備攻伐吳國時,傅肜為別督。后劉備被陸遜擊敗,傅肜率部斷后,奮戰至死。死前怒斥道:“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

傅僉:炎興元年九月,魏鎮西將軍鐘會攻圍漢、樂二城,遣胡烈進攻陽安關。當時,傅僉防守陽安關。其副將蔣舒曾是蜀漢的武興督,后來被蜀漢朝廷解除職務,因此懷恨在心,打算投降。于是,蔣舒欺騙傅僉說:“現在魏軍到達,不出擊反而閉城自守,不是好的辦法。”傅僉答道:“我們奉命保住關城,只要守住關城就是功勞,今違反命令出戰,如果喪師軍敗,辜負國家,徒然死而無益。”蔣舒說:“你以保住關城為功勞,我以出戰破敵為功勞,請我們各行其志。”于是率領軍隊出城。傅僉以為蔣舒出戰,蔣舒卻投降了魏將胡烈,胡烈趁防守空虛攻襲陽安關,傅僉最終力戰而死。

8.樊伷:欲謀武陵歸蜀漢

擾動三國指數:★

樊伷,南陽湖陽人。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襲殺關羽得荊州時,為荊州部武陵從事。于是樊伷誘導諸夷,圖以武陵屬劉備。孫權遣潘浚將五千兵往討,斬殺樊伷。

9.宗預:蜀漢重臣,東和孫權,都督永安,老而氣傲

擾動三國指數:★★★

宗預(?-264年),字德艷,南陽安眾(今河南鎮平縣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將領。

宗預初隨張飛入蜀,任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受命出使吳國,深得孫權愛待,對蜀吳聯盟的鞏固和發展作出貢獻。還蜀后遷后將軍,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

景耀元年(258年),以疾征還成都。后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欲與宗預共詣瞻許。宗預以“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咸熙元年春(264年),宗預內徙洛陽,道病卒。

10.郭悠之:《出師表》里的“貞良死節之臣”,低調平和的權臣。

擾動三國指數:★★★

郭攸之,字演長,生卒年不詳,南陽人(今河南南陽),三國時期蜀漢官吏,歷任黃門侍郎、侍中。為人和順,以器識才學知名于時,為諸葛亮所推重。諸葛亮去世后,繼續服侍蜀漢后主劉禪。

11.董厥:蜀漢重臣,抵御鐘會,亡國慰蜀

擾動三國指數:★★★

董厥(生卒年不詳),字龔襲,義陽郡(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鎮北將軍魏延同鄉。

諸葛亮開府治事,以為丞相府令史,遷相府主簿,贊為“良士”。累遷尚書仆射,封南鄉侯。尚書令陳祗去世后,繼任尚書令。

景耀四年(261年),遷任輔國大將軍,與衛將軍諸葛瞻并為平尚書事,連同侍中樊建一起統領中央事務。此時,后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但董厥無所矯正。后來,魏將鐘會、鄧艾率眾伐蜀,董厥奉命支援姜維,與姜維、廖化等人拒鐘會于劍閣。劉禪投降后,跟隨姜維一同投降魏國,歷任相國參軍、散騎常侍,曾返回蜀地,慰問犒勞剛剛投降的當地官民。

12.來敏:三國長壽翁,六世豪門望

擾動三國指數:★★

來敏(165年—261年),字敬達,義陽新野人,東漢太中大夫來歙之后,司空來艷之子,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東漢末年,逢董卓之亂,來敏跟隨姐姐來氏到荊州避難,姐夫黃琬是劉璋祖母的侄子,來敏又與姐姐來氏入蜀,被劉璋引為賓客。來敏喜歡讀書,尤其喜歡《左氏春秋》。劉備平定益州后,以來敏為典學校尉,后立太子,來敏為家令。劉禪繼位后,任命來敏為虎賁中郎將,諸葛亮駐漢中,請來敏為軍祭酒、輔軍將軍。卻因其口出狂言而被罷官,諸葛亮死后,來敏歷任大長秋、光祿大夫、執慎將軍等職,期間多次因說錯話而被免官,蜀漢景耀年間,來敏去世,時年九十七歲。

對弈察人:延熙七年(244年),魏大將軍曹爽、征西將軍夏侯玄等兵向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守興勢之圍。大將軍費祎督諸軍往興勢赴救,率眾御魏。光祿大夫來敏至費祎住所送別,求對弈圍棋。其時軍中籌備嚴駕,紛紛營營,而費祎與來敏留意對戲,面無厭倦之色。來敏便道:“我只是聊觀試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對付賊者。

來忠(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人物,義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執慎將軍來敏之子。博覽經學,頗有其父之風,為大將軍姜維帳下參軍,頗受賞識。

13—17:劉幹、王連、呂乂、杜祺、劉干:蜀漢后期大官

擾動三國指數:★★

王連字文儀,南陽人也。劉璋時入蜀,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連閉城不降,先主義之,不強逼也。及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轉在廣都,所居有績。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於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若呂乂、杜祺、劉干等,終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

呂乂字季陽,南陽人也。父常,送故將(軍)劉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還。乂少孤,好讀書鼓琴。初,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后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南鄉劉干等并為典曹都尉。

劉干,字不詳,荊州南陽郡南鄉縣人。生卒年不詳。蜀漢中期大臣,官拜巴西太守

杜祺,南陽人。歷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劉干官至巴西太守,皆與乂親善,亦有當時之稱,而儉素守法,不及於乂。

劉幹,荊州南陽人。劉備定益州,劉幹為典曹都尉。后官至巴西太守。

18.許慈:蜀漢學士

擾動三國指數:★★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從師劉熙,精通鄭玄經學,鉆研《周易》、《尚書》、《論語》等。建安年間,與許靖等一道來到蜀地。劉備平定蜀地,以許慈、胡潛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一起掌典文獻古籍。后主劉禪時期逐漸升至大長秋,后卒于任上。其子許勛官至博士。

19.張存

擾動三國指數:★

張存一向不服龐統,龐統中箭陣亡后,劉備一說到他就嘉贊嘆息,張存說:“龐統雖然因盡忠去世很可惜,但是違背了大雅之義。”劉備忿怒地說:“龐統殺身成仁,難道是錯的嗎?”于是罷免去了張存的官職,后病死。

20.諸葛均:三顧有我名,一世好輕松

擾動三國指數:★

諸葛亮之弟。在蜀漢官至長水校尉(主管禁軍,地位親要,官顯職閑,府寺寬敞,輿服光麗,伎巧畢給,多以宗室外戚近臣充任)。

以上名人,史書記載其后人在蜀漢為官的還有呂辰、呂雅、王山、鄧良等。

21.諸葛亮:我為南陽代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擾動三國指數:★★★★★

壓軸登場,無須介紹。

文末彩蛋:搜索三國南陽名人資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人物。

22.張太守(佚名)

擾動三國指數:無(一個名字都留不下的太守,估計沒啥能力)

史料記載:張某,南陽人。最神秘的南陽老鄉,不知道什么名字,還是就叫張某?最后一任蜀郡太守,任職于景耀年間至蜀漢亡國。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西充县| 宜良县| 祥云县| 武冈市| 余干县| 孙吴县| 梨树县| 井陉县| 陇西县| 新田县| 沧州市| 平乐县| 罗源县| 垦利县| 正蓝旗| 沙坪坝区| 武陟县| 雷波县| 德化县| 筠连县| 五寨县| 崇左市| 油尖旺区| 巴彦淖尔市| 武城县| 武宣县| 绥化市| 台安县| 民丰县| 葵青区| 辽中县| 怀来县| 凌海市| 大埔区| 恩平市| 石城县| 敦煌市| 京山县| 建昌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