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晨的母親是一位單身母親,年輕時因為早逝的丈夫留下了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女兒。為了給江晨更好的生活,母親不得不投身于事業。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醫生,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加班到深夜。她對江晨的愛無疑是深沉的,但那種母愛的表達卻多停留在物質和口頭上的關心上。江晨很早就學會了自己做飯、自己打理自己的事情,長時間的疏離讓她養成了堅強獨立的個性。母親的工作壓力雖然讓她不時地感到寂寞,卻也讓她更加懂得了如何去承受生活中的風雨。
林暮的家庭則不同。他的父母雖然事業心很強,工作繁忙,但他們更注重家庭的親密感。林暮的父親是一名企業高管,母親是一位醫生,職業上都非常成功。可即便如此,他們并不像江晨的母親那樣過度工作,而是有意地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林暮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而充滿愛的家庭里,父母對他非常寵愛,然而忙碌的工作和高強度的職場壓力,還是讓他們很難有太多時間陪伴他。雖然物質上的滿足從未缺少,但林暮也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成熟和內斂。
而正是在這種相似而又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江晨和林暮相遇了。兩人從小就有著極深的默契——盡管性格迥異,江晨外向活潑,林暮內斂穩重,但彼此之間的依賴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他們的生活里。
江晨記得小時候,她幾乎每天都去林家找林暮玩。那時,江晨總是活潑好動,喜歡在院子里跑來跑去,而林暮則安靜地坐在一旁,專心地看書或拼樂高,偶爾抬起頭來,看一眼她,眼中帶著一抹微笑。江晨常常撒嬌地賴在林暮身邊,嘰嘰喳喳地和他聊著自己的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林暮會安靜地聽她說完,偶爾給她一個溫和的回應,眼神里總有著一股讓人安心的沉穩。
那時候,江晨有時會做出一些小惡作劇,像是故意讓林暮幫自己搬重物,或者突然對他撒嬌讓他為自己解決問題,每一次都能夠得到林暮耐心的回應。林暮從不生氣,也從不嫌棄她,反而總是用他那溫柔而細心的方式安慰她,幫助她度過小小的困境。
“林暮,你怎么總是對我這么好,總是幫我,以后離開了你我可怎么活。”江晨曾經好奇地問他。
林暮只是低下頭笑了笑,眼里閃爍著一種淡然的光,“因為你是我的朋友,我當然要幫你了。”
江晨覺得,林暮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承諾,那種發自內心的溫柔總是讓她感到無比的安心。也許正是這種溫柔,讓她心中早早地對林暮產生了依賴。她依賴他的安靜,依賴他的陪伴,依賴他從不曾改變的耐心和善良。
長大后,這種依賴逐漸變得越來越強烈。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林暮一直在她的身邊,像一個無形的支柱,默默支撐著她的每一步。即使江晨上了初中、高中,她依然會經常和林暮見面,聊著些輕松的話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有時候,江晨會遇到一些難題,不知道如何解決。她會在心煩意亂中找到林暮,他總是耐心地聽她講完問題,然后用溫和的語氣給她一些建議或意見。江晨很快便發現,無論自己面臨什么問題,只要有林暮在,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但也正是在這種依賴中,江晨的心情開始變得復雜。她漸漸發現,自己不再單純地依賴林暮解決問題,更多的是渴望他給自己帶來的溫暖與安全感。她對他的依賴,似乎超越了友誼的范疇,開始向著一種更深的情感發展。然而,這種情感太過細膩,她自己也難以察覺。
有一次,江晨心情不好,放學后故意一個人走在路上。天空陰沉,似乎是要下雨了。她的心情也隨著天氣的變化變得更加沉重。她沒有回家,而是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走,想著一些難以言喻的煩惱。她走了很久,直到天色漸暗,才停下了腳步,低頭看著自己腳下的影子。
突然,她聽見身后傳來了一個熟悉的聲音:“江晨,你去哪兒了?”
她轉過身,看見林暮站在不遠處,眉頭微微皺起,顯然是為她的突然失蹤而擔心。江晨一愣,然后輕聲說道:“沒事,我只是想一個人走走。”
林暮快步走過來,站在她面前,目光溫柔卻帶著一絲堅定:“你知道,我是你最好的朋友,不管發生什么事,我都在你身邊。”
江晨突然有些哽咽,眼眶濕潤。她看著林暮那一雙清澈的眼睛,突然意識到,她已經深深地依賴上了他。她依賴他那種從不言語的關心,依賴他在她迷茫時能帶來的一絲光亮。她張了張嘴,卻說不出任何話來。
林暮注意到她的神情,溫柔地伸出手拍了拍她的肩膀,“別再一個人走了,好嗎?我會陪著你。”
這一句話,讓江晨的內心徹底崩塌了。她突然明白,那份依賴,不再僅僅是朋友之間的純粹關心,而是一種無法忽視的情感。她想要依賴他,想要一直在他的懷抱中得到溫暖,想要把自己所有的脆弱和不安都交給他。
“林暮,謝謝你。”江晨低聲說道,眼中的情感復雜而深沉。
林暮輕輕一笑,“你不需要謝我。”他的語氣平淡,卻又帶著一份深沉的溫暖,“你能依賴我,我很高興。”
江晨望著他那張溫和的臉,心中悄悄地做出了一個決定——她不再掩飾自己的心意。她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壓抑對林暮的情感。她希望他能夠明白,她不僅僅依賴他,她甚至想要和他一起走下去,走到未來。
那個夜晚,江晨終于鼓起勇氣,將心中那份沉積已久的情感告訴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林暮。那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也是她心靈最深處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