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還是神探
——狄仁杰傳奇
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狄仁杰的“神探”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狄仁杰的才略功勛遠不止于此。他歷仕唐高宗與武則天兩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以仁愛豁達之心糾正武則天統治時期的種種弊政,以圓融變通之智終令武則天還政李唐,堪稱“唐室砥柱”。名相與“神探”的角色集于一身,狄仁杰不愧為千古稱頌的傳奇。
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著名的漢學家、荷蘭人高羅佩曾寫過一本著名的偵探小說《狄公案》。《狄公案》共發行100余萬冊,被譯成多種外文版本廣為流傳。自此,“神探狄仁杰”的名號家喻戶曉。
狄仁杰,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卒于武周久視元年(700)。他生于一個庶族官宦家庭,少時接受了系統的封建傳統教育,思維敏捷,卓然超群。后來,狄仁杰以明經(唐代科舉考試科目)中第,出任汴州參軍。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掌管刑獄訴訟等事宜。他上任后,明辨是非,秉公執法,一年中解決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在涉案的一萬七千余人中,沒有一人蒙冤,狄仁杰因此成為舉朝聞名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小說《狄公案》便是參照這段歷史,講述了狄仁杰破案斷獄的傳奇故事。
據記載,狄仁杰斷案以“平恕”著稱。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砍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的柏樹而惹得唐高宗大怒,隨即被捕入獄。
唐高宗下令處死權善才,這時,狄仁杰卻提出權善才罪不至死。唐高宗聽后憤怒地說:“權善才砍昭陵的樹木,是陷朕于不孝的境地,罪該萬死!”狄仁杰不慌不亂地對答說:“臣深知直言進諫,自古就是很難的事情。然而,臣以為,遇到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直諫固然難;而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直諫則很容易。如今,權善才的行為按照大唐律法不應判死罪,而陛下堅持要殺他,則使律法無法取信于人。”看到唐高宗面色稍緩,狄仁杰接著說:“何況,陛下因權善才誤砍樹木而殺他,千百年后人們將如何評價陛下呢?臣不敢奉旨殺權善才,而損害陛下的身后聲名啊!”一席話竟說動了唐高宗,權善才因此被免除了死罪。

彩繪貼金文官俑
陜西禮泉鄭仁泰墓出土,俑高69厘米,胎質潔白堅硬,釉上繪彩并貼金。此俑頭戴高冠,目視前方,雙手拱于胸前,身穿寬袖外衣,面容斯文,神態雍容,顯示了唐代文官的風度。
唐高宗調露元年(679),狄仁杰出任侍御史,負責審訊彈劾官員的案件。當時的司農卿韋弘機正奉命建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殿。他極盡奢華之能事,將這幾座宮殿修得氣勢宏偉,富麗堂皇。狄仁杰認為此舉將引導君王追求奢靡之風,上疏彈劾韋弘機,唐高宗準奏將其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深得高宗寵信,平日飛揚跋扈,朝臣敢怒而不敢言。狄仁杰毫不畏懼地站出來揭露王本立的罪行,并上疏請高宗依法處置。得知唐高宗想要寬赦王本立,狄仁杰立即勸諫道:“朝中即使英才不多,難道缺少王本立之流嗎?陛下何苦為了一個獲罪的王本立而曲解國法啊。”后來,王本立終被定罪。
狄仁杰執掌刑獄的數年內,執法明理,伸張正義,使司法的風氣肅然。他懲治了不少惡人,也平息了無數冤案,成為深受百姓擁戴的斷案神探。
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后人常引用這句話來贊譽狄仁杰。狄仁杰為官數十載,始終勤政為民,心懷仁愛,體恤民間疾苦。他不畏權貴,甚至敢于拂逆圣意,拯救了不少無辜的百姓。
狄仁杰任度支郎中時,一次隨唐高宗出巡,途中經并州的一座妒女祠。并州長史李沖玄唯恐妒女祠對帝后不祥,決定征發數萬百姓拆除此祠。狄仁杰聽后立即反對,并說:“天子出行,有千乘萬騎相隨,風雨清塵灑道,何須擔憂妒女之害?”就這樣,狄仁杰使并州數萬百姓免于賦役。唐高宗聞知此事,連稱狄仁杰“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狄仁杰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他到任后,協調寧州各民族的關系,使“內外相安,人得安心”,百姓都為他立碑頌德。后來,狄仁杰出任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他了解到吳、楚等地官吏迷信,建造大批供奉神靈的祠廟,勞民傷財,便下令搗毀了1700多座祠廟,從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武后行從圖
唐人張萱繪。此圖是武則天宮廷生活的寫照。圖中武則天一側目,隨行人員俱回頭看,表現了她至高無上的威望和地位。
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和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反武。武則天出兵平亂后,將與越王李貞株連的人都關進大獄,準備處死。狄仁杰深知大多數囚徒都是平民百姓,因受越王軍隊的脅迫才在軍中服役。于是,他上疏武則天,說:“這些人忤逆不是出于本心,望陛下體恤他們的苦衷,從輕發落。”武則天深知狄仁杰一心為公,便采納了他的建議,將這批囚徒改判流放。這批囚徒在流放途中,經過狄仁杰曾任官的寧州時,與當地百姓一同俯在為狄仁杰所立的“德政碑”前,痛哭失聲,感懷其恩德。
越王兵敗后,狄仁杰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當時的宰相張光輔平定越王叛亂有功,他手下的將士自恃功高,四處屠殺降卒以邀戰功,還向狄仁杰大肆勒索。狄仁杰當面怒斥張光輔說:“禍亂河南的原本只有李貞一人,如今死了一個李貞,卻生出千萬個李貞!”張光輔不解地問此話何意。狄仁杰說:“你領兵30萬討伐李貞,豫州百姓聽聞唐軍來到,都出城投降,你卻放任士兵殺害降卒,無辜之人尸橫遍野,這不是比千萬個李貞禍害更甚嗎?”狄仁杰越發激動地說:“我若有尚方寶劍在手,恨不得架在你的脖子上!”張光輔啞口無言,卻怒火中燒。不久后,張光輔參奏狄仁杰妄自尊大,以下犯上,致使狄仁杰被貶為復州刺史,后來又降為洛州司馬。
武則天晚年崇信佛教,大興佛寺。久視元年(700),武則天想要修造浮屠大像,需耗費錢財數百萬,動用無數百姓服勞役。狄仁杰上奏說:“佛教以慈悲為懷,如果勞民傷財做表面修飾,便背離了佛教的宗旨。如今邊境尚未安定,水旱災害頻發,倘若虛耗官銀,萬一一方有難,將如何解救呢?”武則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勸誡,將修佛像一事作罷。
極具智慧的諍臣
狄仁杰一心為公、仗義執言,是唐朝有名的諍臣。然而,他又不僅僅是個直來直去、意氣用事的臣子。在武則天這樣嗜殺殘暴的女皇身邊為官,需要極強的應變能力和極高的政治智慧,狄仁杰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天授二年(691),狄仁杰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出任宰相。武則天對狄仁杰說:“你任豫州刺史時政績卓著,后來卻被貶官,是因為有人在我面前進讒言,你知道是誰嗎?”狄仁杰說:“陛下如果認為臣有過錯,臣必當改正;如果認為臣沒有過錯,那就是臣的大幸。臣不知道進言之人是誰,但既然同朝為官,請陛下不要告訴臣他的名字。”一番寬仁得體的話令武則天也不禁由衷贊嘆。

銀蓮花
高41厘米,重535克,法門寺地宮出土。蓮葉捶揲而成,經過焊接,組成盛開的蓮花,蓮葉上鏨刻的葉脈清晰形象,實為唐代金銀工藝的佳作。
同年,由于武則天大興酷吏,鼓動告密之風,覬覦皇位的武承嗣(武則天的侄子)趁機勾結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杰,欲除去阻礙自己爭位的心頭大患。狄仁杰以“謀反罪”被打入大牢,接受來俊臣的審訊。來俊臣明知狄仁杰蒙冤,已經預備動用大刑令他認罪。誰知,來俊臣剛問一句:“狄仁杰,你可知罪?”狄仁杰便應聲而答:“武氏建的是大周,我是大唐舊臣,確實參與了謀反,甘心被誅!”來俊臣得到供狀,喜出望外,便把狄仁杰收監,只等最后行刑了。
狄仁杰為何不合常理地急著認罪呢?因為他對大唐律法和判官心理了若指掌。首先,大唐律法規定,一經訊問便認罪伏法的人可以免于死刑。狄仁杰急著認罪,至少保住了性命,為伸冤贏得了時間。其次,認罪后就不必受刑,狄仁杰不僅避免了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像很多忠正之臣一樣在獄中被折磨致死的悲劇。再次,他斷案無數,對判官的心理非常了解,因而深知一旦犯人認罪,判官便會放松警惕,他也就有了自救的機會。
于是,狄仁杰在這天晚上秘密寫了訴狀,將冤情陳述于其中,縫在棉衣內側。然后,他叫來一個名叫王德壽的判官,對他說:“近日天氣炎熱,請托家人為我去掉棉花,做成單衣拿回來穿吧。”王德壽并未起疑心,反而勸說狄仁杰供認與另一位大臣楊執柔同謀,以減輕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堅決不認,用頭撞擊柱子,血流滿面,并說:“倘若我狄仁杰做出這等事,當天誅地滅!”王德壽大驚失色,慌忙拿起棉衣直奔狄府。狄仁杰的兒子拆開棉衣,看到訴狀后,面見武則天為其父申冤。武則天立即召見狄仁杰,通過比對筆跡發現狄仁杰謀反的證據為假,便釋放了他。盡管狄仁杰仍被貶為彭澤縣令,但能從酷吏的獄中活著出來已是莫大的奇跡。
狄仁杰獨具智慧,善于變通,不僅體現在“越獄”這樣的自救行為上,更體現在光復李唐的歷史壯舉上。
“唐室砥柱”名垂青史
武則天晚年時,傳位于誰的問題使她備受困擾。一邊是親生骨肉李姓,一邊是她深為倚重的侄子武姓,武則天猶豫不決,常常為此寢食難安。狄仁杰深知,武則天雖貴為帝王,終不會泯滅身為女性的情感,尤其到了晚年,就更加看重母子親情的分量。
一日,狄仁杰對武則天說:“陛下,立親生兒子為嗣,您可以千秋萬歲供奉于太廟,承繼無窮;而立侄子為嗣,則從未聽說過有在太廟中供奉姑母的事情。骨肉至親與外侄相比,孰親孰疏,相信陛下自有圣斷。”武則天有些不悅地說:“這是朕的家事,豈能讓你來預知?”狄仁杰語重心長地說:“帝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有什么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為元首,臣子為股肱,君臣本是一體,何況臣官至宰相,怎能對立嗣的大事不聞不問呢?”武則天有些心動,但終究沒有下定決心。后來,狄仁杰數次進諫,力舉廬陵王李顯,激動時每每涕泗橫流。
天下桃李 悉在公門
◎狄仁杰為武則天舉薦了不少文臣武將,一時間朝中人才濟濟,滿堂正氣。這些忠臣良將為延續“貞觀之治”、承接“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狄仁杰曾向武則天舉薦張柬之,認為他有將相之才。幾日后,武則天讓狄仁杰推薦宰相人選,狄仁杰說:“前幾天已經向陛下舉薦了張柬之,但并未被用。”武則天說:“朕已經將他提升為洛州司馬。”狄仁杰說:“宰相的材料去做司馬,當然是沒有被用。”后來,武則天果然將張柬之任命為宰相。狄仁杰死后,張柬之擁戴唐中宗李顯復位,匡復唐室。狄仁杰還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人,朝中大臣感嘆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聽后則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
武則天晚年寵信兩個男寵,名叫張昌宗和張易之。兩人雖紅極一時,但也不免擔憂武皇死后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他們深知狄仁杰德高望重,便向他咨詢永葆富貴的方法。狄仁杰說:“為今之計,你們應當力勸陛下迎接廬陵王李顯入宮,立為太子。這樣你們就立下了大功,太子即位后必會寵信你們。”張昌宗與張易之茅塞頓開,于是日夜在武則天耳邊念叨李顯的賢德。久而久之,武則天果然被說動。
一次,狄仁杰面見武則天,再次痛陳立嗣事宜,叩請武則天順應民心,迎回李顯。說到動情處,他又不禁淚流滿面,武則天一甩手,輕輕地說:“還你太子。”這時,屏風一開,李顯正站在那里嗚咽不已。狄仁杰看到太子歸來,喜不自禁。這一幕被史書記載為“卒復唐室”,狄仁杰也因此被后人尊為“有再造唐室之功”、“唐室砥柱”。
武周久視元年(700),狄仁杰病逝。自青年時代到耄耋之年,狄仁杰為官大半生,鞠躬盡瘁,為社稷民生和大唐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勞。他死后,朝野慟哭,百姓哀號。

河南洛陽白馬寺的狄仁杰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