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鳴的辦公室里,窗外陽光透過玻璃灑在一摞厚厚的資料上,他的目光卻落在桌角的一張信紙上。這是一份博士后流動站的通知,提醒他在職博士后的中期考核材料即將提交。
何一鳴不僅是上市公司的總裁和大學教授,同時還是云嶺科技大學先進材料研究省級博士后流動站的一名在職博士后。他清楚,這樣的身份對他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但在當前學院風波四起的情況下,這一角色也可能成為對方攻擊的弱點。
信紙旁邊放著一份關于他的博士后研究課題的材料,題為《基于連續-非連續介質力學的材料破裂過程研究及在復雜結構穩定性分析中的應用》。這是何一鳴長期以來關注的方向,也是他能夠躋身學術前沿的重要研究領域。
電話突然響起,是博士后流動站的主管陳老師打來的:“何老師,有件事情我得跟您說一下。”
“陳老師,請說。”何一鳴拿起筆記本,準備記錄下對方的要點。
“您的中期考核材料需要盡快提交,不過最近有些關于您的不實傳言流傳到我們這里了。”陳老師語氣中帶著幾分擔憂,“有人暗示,您在課題研究中存在數據造假的嫌疑,還說您的課題是掛名申請,實際并未參與研究。”
何一鳴眉頭一皺,冷靜地說道:“陳老師,我可以向您保證,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我所有的研究都有詳盡的數據記錄和實驗報告,隨時可以接受審核。”
“我相信您,但問題是,這些傳言很可能會影響評審組的判斷。”陳老師嘆了口氣,“您知道,我們流動站的評審很嚴格,一旦上級對這些傳言有所耳聞,可能會對您的考核結果產生不利影響。”
掛斷電話后,何一鳴陷入了沉思。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傳言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人刻意放出的煙霧彈,目的就是為了全面削弱他的學術聲譽。他不僅需要應對學院內部的審計和風波,還得在博士后流動站的評審中證明自己的清白。
幾天后,他將一份中期考核報告交給了陳老師,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數據圖表和實驗照片,甚至附上了部分研究過程的錄像。他相信,這些材料足以證明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內心依然隱隱感到不安。
與此同時,一場關于他的匿名舉報信出現在博士后流動站的郵件系統中。舉報內容言辭犀利,甚至還列舉了所謂的“證據”,包括他在研究過程中“假借他人之手”的言論,以及他作為公司總裁“無暇顧及研究”的指責。這封舉報信迅速在站內引起了關注,甚至被提交到了上級審核部門。
一天晚上,陳老師給他打來電話:“何老師,這封舉報信引起了一些爭議,我們建議您盡快提交一份詳細的情況說明,尤其是關于課題的參與程度和具體貢獻。”
何一鳴深吸一口氣,平靜地說道:“我會盡快提交,但我希望站里能夠公正處理這些不實指控。既然是匿名舉報,我想知道,是否可以追查出信件的來源?”
陳老師猶豫了一下,低聲說道:“匿名舉報確實很難追查,但我聽到一些風聲,說是您學院內部的某些人可能與此有關。”
“內部的某些人?”何一鳴默念著這幾個字,心中頓時有了幾分猜測。
他的視線落在窗外的夜空,點點星光映在他的眼中。他知道,這場針對他的攻勢已經超出了學院的范圍,正在向他的每一個學術身份蔓延。而他,必須比對方更快一步,找到破解之道。
這一夜,他在書桌前坐了很久,最終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個標題:“打破黑暗,迎接黎明。”這是他對這場風波的回應,也是對自己堅持的信念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