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既與劉備暗中結盟,應對曹操之壓迫,然心中亦知,此不過權宜之計,欲于亂世長久立足,仍需自身實力更為強勁。
于宛城之內,張繡愈加勤勉于軍政之事。其令李興率部巡查城防,加固城墻之薄弱處,增設箭樓與瞭望臺,使宛城防御更為森嚴。又使孫明廣納賢良,于城中開辦學府,不論貧富子弟,凡有聰慧好學之人,皆可入學受教,以育人才。
而趙猛則專注于訓練新軍,其從軍中選拔體魄強健、意志堅韌之卒,加以嚴酷訓練。新軍皆習以陣法,或為魚鱗之陣,進可攻敵,如利刃破竹;或為鶴翼之陣,展之可包抄敵軍,使敵無處遁逃。
此時,曹操對張繡之猜忌日深。曹操本欲尋機一舉鏟除張繡,然顧慮張繡于宛城經營多年,且有賈詡之謀,若強攻恐損兵折將,故欲以計圖之。乃召謀士荀彧、郭嘉入帳,問曰:“吾欲除張繡,君等可有良策?”荀彧曰:“張繡有賈詡為謀士,此人智謀百出,不可輕舉妄動。可先遣使召張繡入許都,若其不來,便有借口興兵;若其來,可于途中設伏擒之。”郭嘉亦點頭稱善。
曹操遂遣使至宛城,言天子欲見張繡,令其速赴許都。張繡得詔,心中疑懼,召賈詡商議。賈詡曰:“此乃曹操之計,主公不可前往。然若公然拒之,曹操必以此為借口興兵。可回書言宛城初定,事務繁忙,待過些時日再行赴許都。”張繡依賈詡之言,回書曹操。
曹操得書,大怒曰:“張繡小兒,竟敢違吾命!”遂欲興兵伐宛城。郭嘉諫曰:“主公且慢。如今北方袁紹雖敗,然余孽尚存。若此時興兵南下,恐袁紹舊部趁機生事。且張繡有賈詡之謀,宛城堅固,強攻不易。不若先遣使安撫,暗中卻集結兵力,待時機成熟再行征伐。”曹操聞之,覺得有理,乃息怒,復遣使往宛城,言天子理解張繡難處,可待日后再行入朝之事。
張繡見曹操暫且罷兵,不敢懈怠。其知曹操終不會放過自己,遂與賈詡謀長遠之策。賈詡曰:“主公,如今之計,吾等當拓展地盤,增強實力。荊州劉表,雖為盟友,然其勢力龐大,吾等可先向其周邊之小勢力下手,逐步擴充。”張繡稱善,乃令趙猛為先鋒,率五千兵馬,向荊州邊境之小城進發。
趙猛率軍一路疾行,兵臨小城之下。此城守將聞趙猛之名,心中懼意橫生。趙猛于城下叫陣,守將不敢出戰。趙猛遂令士卒攻城,其親自披甲執盾,登云梯而上。城上守軍雖奮力抵抗,然難敵趙猛之勇。未幾,趙猛便率軍破城而入。張繡隨后而至,安撫城中百姓,將此城納入自己版圖。
此役之后,張繡之名在荊州一帶更為響亮。周邊小勢力或主動歸附,或望風而逃。張繡勢力漸增,然亦引起劉表之不滿。劉表雖與張繡有盟,然見張繡如此擴張,恐危及自身,遂有了戒備之心。
劉表暗中與曹操聯絡,言張繡有不軌之心,恐將威脅曹操之南境。曹操聞之,覺得有機可乘,乃與劉表約定,共同出兵討伐張繡。
張繡得報,大驚失色。賈詡卻鎮定自若,曰:“主公勿憂。曹操與劉表,雖為盟友,然各懷鬼胎。吾等可利用其矛盾。”遂與張繡如此這般商議一番。
張繡依計而行,令孫明散播謠言,言曹操欲借討伐張繡之名,實則欲奪取荊州。劉表聞之,心中疑懼,遂令所率之軍緩行,觀望局勢。
曹操不知劉表心思已變,仍按原計劃進軍。張繡則率主力迎擊曹操。兩軍對壘,曹操見張繡軍容整齊,心中暗贊。然其自恃兵多將廣,令許褚出戰。張繡軍中趙猛挺槍而出,與許褚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張繡見趙猛戰許褚不下,令鳴金收兵。曹操欲乘勢追擊,郭嘉曰:“張繡軍退而不亂,恐有埋伏,主公不可輕進。”曹操乃止。
是夜,張繡依賈詡之計,遣小股部隊偷襲曹操營寨。曹操早有防備,然張繡軍卻虛晃一槍,轉而去劫曹操糧草。曹操糧草營守將不及防備,張繡軍大獲全勝,劫得糧草無數。
曹操糧草被劫,軍中大亂。張繡與賈詡率大軍趁勢出擊,曹操大敗。劉表見曹操兵敗,恐張繡得勝后轉而攻己,遂率軍退回荊州。
張繡得勝而歸,于宛城大宴將士。經此一役,張繡威名遠揚,然亦深知危機四伏。其一面犒賞三軍,一面令李興加強情報收集,密切關注各方諸侯動靜。
且說劉備于新野,聞張繡大敗曹操,心中敬佩。乃遣使至宛城,欲與張繡進一步結盟,共圖大業。張繡欣然應許,與劉備約定,互相支援,若有外敵入侵,必同仇敵愾。
此時,東吳孫權見曹操兵敗,亦有北上之意。孫權召周瑜、魯肅等商議,周瑜曰:“曹操新敗于張繡,元氣未復。吾等可趁機出兵,奪取曹操之南境城池。”魯肅曰:“然張繡勢力亦不可小覷,若吾等北上,張繡與曹操聯合,恐于吾等不利。”孫權曰:“君等之言皆有理。可先遣使至宛城,探張繡之意。”
于是,孫權遣使至宛城,見張繡,言欲與張繡交好,共同應對曹操。張繡召賈詡商議,賈詡曰:“東吳孫權,據長江天險,勢力亦不弱。今曹操為吾等共同之敵,可與之交好。”張繡乃應孫權之約,雙方互通商貿,互派使者往來。
張繡于宛城之中,繼續發展軍政。其令孫明推行新制,改革賦稅,減輕百姓負擔,百姓皆踴躍參軍,宛城之兵源更為充足。又令趙猛訓練水軍,因與孫權交好,得孫權之助,宛城水軍漸成規模。
而曹操兵敗之后,深恨張繡,發誓必報此仇。乃于許都廣招賢才,積蓄力量。時有一謀士,名曰司馬朗,前來投效。曹操見其才學不凡,留于帳下。司馬朗諫曹操曰:“主公欲復仇張繡,不可急于一時。當務之急,乃鞏固北方之地,發展經濟,訓練精兵。”曹操從其言,暫息南征之念。
然天下局勢變幻莫測,袁紹之子袁尚、袁熙,不甘其父之敗,于北方起兵,欲與曹操再爭高下。曹操不得不率大軍北上平亂。
張繡得此消息,與賈詡商議。賈詡曰:“曹操北上,后方空虛。吾等可聯合劉備,出兵襲曹操之南境,奪取城池,擴充地盤。”張繡稱善,遣使至新野,與劉備商議出兵之事。
劉備欣然應允,遂與張繡合兵一處,向曹操之南境進發。一路之上,勢如破竹,連下數城。曹操于北方聞之,心急如焚,然北方之亂未平,難以回師救援。
張繡與劉備攻占曹操南境數城之后,張繡欲繼續北進,劉備卻曰:“吾等此舉,不過為擴充實力,今已得數城,當鞏固防守,休養生息。”張繡思忖良久,覺得劉備之言有理,乃與劉備分兵,各自回守城池。
張繡回宛城后,對賈詡曰:“劉備此人,看似仁德,然其心中亦有雄圖。吾等與他合作,當防其有二心。”賈詡曰:“主公所言極是。吾等當自強,無論曹操、劉備、孫權,皆不可盡信。”
于是,張繡于宛城勵精圖治,發展農桑,訓練士卒,其勢力在這三國亂世之中穩步發展。雖前方仍有重重困難與挑戰,但張繡憑借著自身的智慧、麾下眾將的英勇以及賈詡等謀士的謀略,堅定地向著稱霸一方的目標前行,猶如一艘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巨艦,雖歷經風雨,卻始終勇往直前。
且說曹操于北方歷經苦戰,終于平定袁尚、袁熙之亂。然回師之時,見南境城池多失于張繡與劉備之手,心中惱怒不已。乃重新整頓軍備,欲再與張繡、劉備一決高下。
此時,天下諸侯之間的關系更為錯綜復雜。張繡身處其中,既要應對曹操的復仇,又要處理與劉備、孫權之間的關系,其每一步決策都關乎著自身勢力的存亡與發展。而在宛城之內,百姓們也在張繡的治理下,積極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他們相信張繡能夠帶領他們在這亂世之中生存下去,并且走向繁榮昌盛的未來。
張繡深知,自己的命運與這亂世的風云緊密相連,他必須在這風云際會之中,不斷地權衡利弊,做出最正確的決策,才能在這三國鼎立的局勢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占據一席之地,成就不世之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