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既得小城,威名初揚,然其志不止于此。其深知欲成大業,必廣納賢才,充實軍資。遂于城中張榜,以重金厚祿求賢。榜文曰:“今漢室傾頹,天下大亂,吾張繡欲興正義之師,平亂世,安黎庶。凡有能者,不論出身,來者皆有重用,必以厚祿待之?!贝税褚怀?,四方賢才聞風而動。
時有一壯士,名曰趙猛,善使長刀,勇力過人。聞張繡求賢,前來投效。張繡見其身形魁梧,英姿颯爽,心中暗喜。問之曰:“君有何能,敢來應吾之榜?”趙猛對曰:“某自幼習武,力能扛鼎,愿為將軍效死力,于陣前斬敵首?!睆埨C又問:“君可通兵法否?”趙猛搖頭曰:“某但知奮勇殺敵,兵法之事,略知一二。”張繡笑曰:“無妨,吾軍中正需君這般勇士。”乃留之軍中,為前部小校。
又有一謀士,姓孫名明,熟讀經史,智謀不凡。孫明見張繡有崛起之勢,亦來相投。張繡與賈詡共見之,問以天下大勢。孫明侃侃而談,曰:“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頗大,但曹操多疑,其下人心未必盡附。劉備以仁德之名,聚賢納士,然其尚無根基。孫權據江東,憑長江之險,然進取之心稍欠。將軍今據宛城,若能內修政理,外結諸侯,待時而動,必可成大事?!睆埨C與賈詡相視點頭,張繡曰:“先生之言,正合吾意。先生可愿留于軍中,為吾謀策?”孫明欣然應諾。
張繡得賢才相助,軍力漸盛。然其亦知,周邊諸侯必不容其坐大。果不其然,曹操聞張繡占小城,又納賢才,心甚忌之。乃召諸將議曰:“張繡小兒,本為吾手下敗將,今竟有崛起之勢,不可不防。”大將夏侯惇曰:“主公勿憂,某愿率軍前往,踏平宛城?!辈懿僭唬骸跋暮類犃?,汝率三萬兵馬,先行前往宛城,探其虛實。吾隨后親率大軍接應?!?
夏侯惇領命而去,引軍直逼宛城。張繡得報,即與賈詡、孫明等商議。賈詡曰:“夏侯惇此來,氣勢洶洶,不可與之正面交鋒??闪钰w猛率一部兵馬于城外設伏,待其軍入伏,擊其首尾。”張繡從其計,令趙猛領兩千精騎于城外山林中埋伏。
夏侯惇率軍至宛城城下,見城上守軍嚴陣以待,便令士卒叫陣。城中張繡按兵不動,夏侯惇以為張繡怯戰,遂令攻城。其軍正攻城間,忽聽背后喊殺聲起,原來是趙猛率伏兵殺出。夏侯惇軍大亂,首尾不能相顧。趙猛直沖入陣中,長刀揮舞,如入無人之境,曹軍士卒死傷無數。夏侯惇奮力抵抗,然軍心已亂,只得引軍退去。
張繡得勝回城,犒賞三軍。趙猛因功升為都尉。張繡對賈詡曰:“今雖勝夏侯惇一陣,然曹操大軍在后,當如何應對?”賈詡曰:“曹操多疑,可使一計。”乃附耳與張繡言,張繡大喜。
遂令士卒于城中搜集曹軍降卒之衣物盔甲,又選數百精壯士卒,著曹軍衣甲,扮作曹軍模樣。然后大開城門,令此數百士卒押解糧草輜重,佯作曹軍敗軍回營之狀,緩緩向曹操大軍方向行去。
曹操大軍正行進間,見前方有“曹軍”押解糧草而來,心中生疑。曹操令士卒喝問,扮作曹軍之張繡士卒答曰:“吾等乃夏侯惇將軍麾下,于宛城兵敗,幸得糧草,欲歸營復命?!辈懿偌氂^之,見其衣甲雖似曹軍,然神情略顯慌張,心中愈疑。此時,賈詡又令城中張繡軍于城上搖旗吶喊,似有出兵追擊之狀。曹操大驚,以為中計,恐張繡與夏侯惇之軍前后夾擊,遂令大軍速退。
張繡見曹操退軍,知賈詡之計成,乃率軍出城追擊。曹操大軍狼狽而逃,張繡軍繳獲軍械糧草無數。經此一役,張繡之名更盛,諸侯皆不敢小覷。
然張繡亦未因此而驕縱,仍加緊擴充軍備,訓練士卒。其又令孫明治理內政,孫明于城中輕徭薄賦,鼓勵農商,宛城百姓安居樂業,戶口日增。
且說荊州劉表,聞張繡連敗曹操,心中憂慮??謴埨C勢力膨脹,危及荊州。遂遣使至宛城,欲與張繡結盟。張繡召賈詡等商議,賈詡曰:“劉表此舉,不過欲借吾力以拒曹操,然吾等亦可得其助力??膳c之結盟。”張繡乃應劉表之盟,雙方互遣人質,約定攻守同盟。
結盟之后,張繡得劉表資助,軍資更為充裕。其又于軍中選拔將才,有一少年,名曰李興,雖年少,然有大將之略。張繡見其聰慧勇敢,乃收為親兵,親自教導。
此時,天下局勢變幻莫測。袁紹與曹操于官渡對峙,雙方皆欲拉攏諸侯以為己助。袁紹亦遣使至宛城,以重金美女誘張繡,且言:“君若助吾,破曹操之后,共享天下?!睆埨C心動,召賈詡議之。賈詡曰:“袁紹雖強,然其人好謀無斷,且其軍內部矛盾重重。曹操雖新敗于吾手,然其雄才大略,終成大事者必曹操也。主公不可因眼前小利而棄長遠之計。”張繡深以為然,遂拒袁紹之盟,反遣使至曹操營中,表示愿為曹操效力。
曹操得張繡之盟,大喜過望。乃表張繡為征南將軍,賜金帛無數。張繡遂率其軍助曹操于官渡之戰。
于官渡之戰中,張繡軍初戰,對陣袁紹大將顏良。顏良勇冠三軍,張繡之軍初時頗感吃力。然趙猛奮勇當先,與顏良大戰數十回合,雖不敵顏良,然亦挫其銳氣。張繡見顏良勇猛,乃與賈詡商議,賈詡獻奇計,令士卒于陣前掘陷坑,以草覆之。
再戰之時,張繡令趙猛引顏良入陣,趙猛依計而行,且戰且退。顏良恃勇追之,不防腳下忽陷,落入陷坑之中。張繡軍一擁而上,擒住顏良。袁紹軍大亂,曹操乘勢揮軍掩殺,大破袁紹軍。
張繡于官渡之戰中立下大功,曹操對其更為敬重。然張繡心中亦知,曹操為人猜忌,雖此時厚待自己,終難久安。于是一面小心侍奉曹操,一面暗地擴充自己勢力。
戰后,張繡隨曹操班師回朝。曹操于許都大宴群臣,張繡亦在其列。宴間,曹操以酒敬張繡,曰:“君于官渡之戰,功不可沒?!睆埨C惶恐拜謝。
回宛城后,張繡加緊訓練士卒,又令孫明廣積糧草。其深知亂世之中,唯有自身強大,方得保全。
一日,有探子來報,言劉備于新野招兵買馬,似有大圖。張繡聞之,又召賈詡商議。賈詡曰:“劉備雖暫居新野,然其手下有關羽、張飛、諸葛亮等能人,不可不防。吾等可先遣使探其虛實,再做計較?!睆埨C乃遣使前往新野。
使者至新野,見劉備。劉備待之甚厚,然于其來意,卻言語含糊。使者回報張繡,張繡心中疑慮更盛。遂令趙猛率一軍于宛城與新野邊境屯扎,以防劉備。
此時,曹操亦對劉備有所防范,密令張繡監視劉備動靜。張繡處于曹操與劉備之間,如履薄冰,然其憑借賈詡之謀,孫明之治,趙猛之勇,在這亂世之中,艱難而又堅定地謀求發展壯大之路。
且說那李興,在張繡軍中,經張繡悉心教導,武藝謀略皆大有長進。一日,張繡與諸將在校場演武,李興于馬上使槍,槍法精妙,眾人皆贊。張繡喜曰:“吾觀李興,日后必成大器?!蹦诉钆d為校尉,令其統領一部兵馬。
而在宛城之內,孫明推行新政,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百姓感恩戴德,皆愿為張繡效命。宛城之富,已為周邊諸侯所艷羨。
但張繡亦深知,樹大招風。周邊諸侯雖表面與己交好,然暗中皆覬覦宛城之富。于是,張繡一方面加強城防,增高城墻,深挖護城河;另一方面,派遣使者,與各方諸侯周旋,力求在這亂世的紛爭中,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待時機成熟,可進一步逐鹿中原,成就不世之霸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繡的勢力在這三國亂世中不斷地發展壯大,他就像一顆逐漸升起的新星,雖面臨著重重的挑戰與危險,但憑借著自身的智慧、勇氣和麾下眾人的齊心協力,正一步步向著自己的宏圖偉業邁進。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學習、適應和改變,既要應對外部諸侯的壓力,又要解決內部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然而,他心中的那份壯志與豪情從未熄滅,始終堅定地相信自己能夠在這亂世之中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與此同時,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后,勢力大增,其野心也日益膨脹。他開始對諸侯們的控制欲更強,對張繡雖然表面上仍然敬重有加,但暗地里也開始有了一些小動作。曹操時常以各種名義向張繡索要錢財糧草,張繡雖心中不滿,但為了不與曹操過早決裂,只能忍氣吞聲,如數供給。
賈詡看出了張繡的困境,便向張繡進言曰:“主公,曹操此舉,乃欲削弱吾等。吾等不可坐以待斃,當另尋出路?!睆埨C愁眉不展,問曰:“文和有何良策?”賈詡曰:“如今江東孫權,據長江天險,曹操一時難以南下。而劉備雖勢力尚弱,然其麾下諸葛亮謀略非凡,不可輕視。吾等可與劉備暗中聯絡,互通有無,以防曹操突然發難。”張繡思忖良久,覺得賈詡之言有理,便點頭同意。
于是,張繡暗中派遣心腹之人前往新野,與劉備密談。劉備聞張繡之意,大喜過望,當即表示愿意與張繡結為盟友。雙方約定,若曹操有所異動,彼此相互支援。
此事不久,曹操似乎察覺到了張繡與劉備之間的微妙關系,對張繡更加猜忌。曹操令夏侯惇暗中監視張繡的一舉一動,同時減少對張繡的物資供應,試圖以此來打壓張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