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及案例集
- 羅世韡 陳雁主編
- 4963字
- 2024-12-04 18:00:4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彰顯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文化標識,天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陣地,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本文從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入手,剖析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與問題,探索了系列應對挑戰與解決問題的策略,以更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旨在促進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先后組織召開了全國教育大會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等專項會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并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時代課題,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黨的二十大也要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相輔相成,二者在目標上相互協同、在內容與過程上相互融合、在育人機制上相互促進。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積極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與途徑,既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自強、夯實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文化根基,又推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夠觸動大學生內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必然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石,能為文化強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當代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須牢固樹立文化自信意識,主動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重要陣地對大學生進行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大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近大學生,在青年群體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與運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涉及面廣、教學內容豐富,中央出臺了系列文件與指導,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6年)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強調要形成文化育人等長效機制,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有文化育人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年)提出了包含“文化育人”的“十全”育人體系,進一步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必然要求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舉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傳承和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是落實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體系的要求,是為黨和國家培養出更多勇擔大任的新時代好青年的時代要求。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長河中積淀的深厚文化體系,包含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最為本質的特征。
中華文化燦爛輝煌,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發展從未中斷,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先進的哲學理念與價值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道德標準、“和為貴”的處世原則、“尚大同”的世界觀、“孝為先”的倫理美德等,至今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與感染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世界,不僅哺育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也為世界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時代好青年,其核心任務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圍繞“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筑牢理想信念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重點,以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方面的“十大”育人體系為基本任務。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問題
(一)意識不強,重視不夠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樹立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愛國愛黨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不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重視度不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實踐教學較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內容占比較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較少。
(二)挖掘不深,開發不足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得深度不足,對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不夠全面,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塑造正確價值觀與文化自信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來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力度不夠。
(三)方法單一,效果不佳
當前,各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簡單、方法單調,缺乏創新與策略,信息化建設不足,校園文化建設不夠,第二課堂實踐體驗不多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的認同感、體驗感、互動感等較低,教育效果欠佳。
(四)教師的融合能力不足
教師綜合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能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應用能力不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不深。
(五)教育方案、課程體系、評價機制等不健全
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的融合性教育實踐較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的融合性教育方案不健全、課程體系不完善、評價體系等不全面,融合性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認識,建設校園文化
高校應重視融入性教育,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功能,努力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應結合學校特色與地方傳統文化元素,打造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積極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園文化與氛圍。
積極開展由學生主動開發并深度參與的舞臺劇表演、傳統文化進校園風采展示大賽、詩詞大會、文化調研等活動,同時,打造傳統文化校園長廊,設立校園名人名言牌,建立校園網頁專欄、主題論壇、公眾號、短視頻等,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題選取相關的傳統文化人物、事例進行介紹宣傳。
(二)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式教學方式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應多樣化,教學過程注重運用科技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力量。
授課應綜合運用科技化、信息化、網絡化手段,豐富教學方法。教師可借助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如向學生們視頻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采用AI虛擬仿真、AR+教育,超時空體驗傳統文化;連線非遺大師,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大師直播課,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教學方法應多種多樣,如組織翻轉課堂、情節模擬、小組討論、辯論等,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其背后的政治思想教育意義。
對大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價值引領不僅限于課堂,還可運用大數據算法,對每位大學生的文化偏好、興趣社團、文化實踐、思想動態等進行“畫像”,精準把握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需求與思想變化,以提供課內外的個性化、全面化、精細化,且時效性強的教育引導與服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不應僅限于教室,還應重視文化基地實踐。教師可組織學生走出去親眼看、親耳聽、親身感、親自悟,帶學生到校園文化長廊與校外傳統文化場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地,全方位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沉浸式感知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成為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成為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教育。
(三)提升師資水平,提高融合能力
一方面,提高對教師融合能力的要求,通過培訓、進修、學術交流、教學組研討等方法提升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水平,提高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參加實踐學習,如走進博物館與文化館、探訪名人故居、參觀非遺博覽園、閱讀經典書籍;加深國粹文化體驗,品一場茶藝、聽一場戲曲、做一次陶藝等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掌握一門中華傳統文化才藝,如書法、太極拳、剪紙、傳統樂器等。夯實教師文化自信基礎,潛移默化地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落實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培養時代好青年。
(四)優化課程設置,注重文化育人
更新教育理念,精選編入教材的內容,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一是搜集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既可以是經典古詩詞、歷史名人典故,也可以是傳統文化思想、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并將這些內容和思想政治課程深度融合在一起。二是對現有的思想政治教材進行深入發掘,整理且開發其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案例,形成更加豐富、生動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
注重價值引領,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做好課程頂層設計。課程開發建設者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文化育人”的意識,以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開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其作為培養學生成才成長的重要環節,通過有效落實規章制度,合理設置特色必修課與選修課,實現傳統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體系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思政教育中。
(五)豐富評價機制,注重課外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方法多樣,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機制也應注重實施多元化綜合評價。除書本知識外,更應關注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關注學生的品德修養、愛國精神、責任擔當等,可探索通過多元評價方式,如課外實踐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更加全面地反饋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的學習情況。
五、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厚植大學生愛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教育資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高校應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要挑戰與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師資水平、優化課程設置、豐富評價機制,推動課程改革、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落到實處,樹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培養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
參考文獻
[1]楊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幾點思考[J].福建茶葉,2022,44(6):166-168.
[2]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EB/OL].(2017-12-05)[2024-04-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eqid=a743067f0002b023000000026447abf6.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