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借力打力
- 我嘉靖是明君
- 十七蕭蕭
- 4190字
- 2024-11-26 23:31:33
此言一出,宛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扔下一塊巨石。
頃刻間,便掀起了千層浪。
尤其是文官反應最大,武將倒是沒有什么動靜。
楊廷和靜靜看著皇帝,只見龍椅上的人身著黃袍,面如冠玉,威嚴之氣若隱若現。
在沉默片刻后,他徐徐拱手,向皇帝問道:“老臣冒昧,敢問陛下自擬的年號是……”
朱厚熜微微瞇眼,與楊廷和四目對視。
他露出一絲淺笑,沉聲道:
“朕所擬的年號取自《尚書·無逸》中的‘嘉靖殷邦’。此四字意義深遠,蘊含著朕對天下百姓、江山社稷的期望與壯志。”
言罷,朱厚熜掃視朝堂下的群臣,目光如炬,說道:
“諸位愛卿都是飽學之士,想必對‘嘉靖’二字的深意心中了然,無需朕贅言了吧。”
“陛下……”
楊廷和還想說些什么,但是話還沒有說出口,便被皇帝驀然打斷。
只見朱厚熜大手一揮,神色堅毅,朗聲道:“朕意已決,現在提議明年正式改元嘉靖,自此開啟我大明新篇!”
話音一落,朝堂上霎時鴉雀無聲。
群臣相視無言,見皇帝態度如此堅決,一時倒也沒有什么異議。
少頃,不知是何人率先出聲高呼:
“陛下圣明!”
見狀,其余大臣如夢初醒,紛紛附和,齊聲高呼:“陛下圣明!”
“陛下,老臣尚有一事要請奏。”楊廷和驀然又開口說道。
說著,他向前邁進一步,雙手捧著笏板,神情嚴肅地望著皇帝。
“準奏。”朱厚熜回道。
“先帝龍馭賓天,理當蓋棺論定。內閣經審慎籌謀、反復論辯,已悉心擬定好先帝謚號與廟號,現特來敬呈陛下裁斷。”
朱厚熜一怔,旋即嘀咕道:“這是要討論正德朝遺留的若干歷史問題了???”
每個皇帝無論好壞,總歸要有一個說法,而謚號與廟號正是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的總結。
自西漢文帝以后,歷代君王對“文”字謚號都頗為鐘情。
而后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始,“太宗”廟號更受后世帝王推崇。
一念及此,朱厚熜靜靜地看著他,沉聲說道:
“閣老,依照儒家的禮法,內閣是如何評價朕的堂兄呢?”
群臣一聽,皆是面面相覷。
大庭廣眾之下評價一個剛剛死去不久的皇帝,當然是除了夸贊還是夸贊。
總不能說——你堂哥荒淫無度,豹房嬉戲,最終落水而亡吧?
聽到這話,楊廷和悚然一驚,不禁后退了幾步。
說實話,他的確是不喜歡奇葩的朱厚照。
可是讓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評價這位前領導如何如何,就算借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隨意評價。
一念及此,他只好昧著良心沉聲說道:
“先帝自然是圣德之君。”
說完,就把奏本舉過頭頂。
“呵,圣德之君?鬼才信你的話,你巴不得他早點掛呢!”朱厚熜心中冷笑一聲。
西漢文帝在歷史上好評如潮,依舊喜提“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雅號(污點)。
像朱厚照這種難以管教的“敗家子”,文官集團怎么可能給他好評?
除非他跟他老爹明孝宗一樣“仁慈厚愛”才有機會喜提雅號。
不然就背黑鍋吧。
例如:強搶別人的老婆,只愛鳳姐之類的黑料……等等等。
沉默片刻,朱厚熜停止了思緒,看向楊廷和,道:“呈上來吧。”
見狀,黃錦大踏步走過去,接過楊廷和手中的奏本,而后又走至皇帝跟前,將奏本呈上。
朱厚熜目光如炬,翻開奏本來回看。
其實不用看,他也知道朱厚照的謚號和廟號是什么。
想到這里,他心中只覺得有些好笑:“喜提武宗廟號,你管這叫圣德之君……”
“武宗”這個廟號可不好聽啊。
有那么一瞬間,他倒是想給朱厚照改一下謚號和廟號。
但是,他不敢啊。
除非以后有機會……
他裝模裝樣地翻看了半晌后,將奏本遞給黃錦。
“大伴,你給諸位愛卿宣讀一下吧。”
“是。”
黃錦接過奏本,抑揚頓挫地大聲朗讀起來:
“先帝英勇無畏,兢兢業業治國,宵衣旰食,一心只為江山社稷……”
“今上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陛下圣明!”
見到皇帝對自己所言并無異議后,一直心弦緊繃的楊廷和這才如釋重負。
他緩緩吐出一口濁氣,然后走回到隊伍前列。
旋即,朝著身旁的禮部尚書毛澄悄然使了一個眼色。
毛澄心領神會,先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然后邁步向前,看向皇帝,開口道:“啟奏陛下,臣也有一事要稟報。”
朱厚熜沒有說話,只是微微點頭。
“陛下,如今我大明國庫空虛,但各級官府衙門的官吏眾多,錦衣衛及士兵規模龐大……長此以往,必給朝廷帶來沉重負擔!”
說到這里,毛澄觀察了一下皇帝的表情,見其神色依舊沉穩,沒有絲毫波動,便又繼續說道:
“臣以為,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為了萬千百姓的安居樂業,朝廷當務之急應下定決心整肅吏治,果斷裁撤冗余官員,以達開源節流。”
毛澄這番話剛一說完,朝堂上的一眾文官紛紛心照不宣地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
很顯然,對于毛澄所提出的這個建議,在場的文官幾乎沒有人持有不同意見。
畢竟,平日里并未犯下什么不可饒恕的原則性大錯誤。
就算真要按照毛澄所說的那樣去整頓吏治、裁除冗員,最終丟掉飯碗的也不過就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罷了。
聽完這話,朱厚熜一怔。
旋即,眼眸深處掠過一抹冷冽,心中暗自思忖:“切!為天下計……話說的倒是冠冕堂皇,那你怎么不拿自己開刀呢!”
心里這般思忖,朱厚熜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
自古至今,朝代更迭,究竟有幾多事是真心為天下黎民的福祉而為之呢?
多數不過淪為權貴謀利的工具罷了!
恰如那句詩所言——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大明王朝的興衰歷程,他作為過來人,自然是知道的。
不可否認,致使大明最終覆滅的正是財政困窘、糧食匱乏等問題。
但歸根結底,將大明歷經數代積攢的深厚家底徹底耗盡者,并不是那些微末小卒,恰恰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熟讀圣賢典籍的文官集團。
還有朱家的養豬流!
這些人把大明朝的家底都敗光了!
而這一切一切的責任與根源,史學界似乎爭議很大。
在他看來,根源還是出在朱重八身上。
……
朱厚熜正沉思之時,驀然,一聲嘹亮恰似驚雷乍響的聲音,硬生生將他從思緒中扯回現實。
“陛下,微臣也有要事啟奏。”
“微臣以為毛尚書所言略有不妥,我大明的官員和將士皆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之人。”
“豈能如此輕率地將他們一概革除!這豈不是令眾人寒心嗎?!”
隨著這番話語落下,在場眾人皆循聲望去。
只見兵部尚書王瓊昂首闊步地走出人群,朝著皇帝拱手說道:
“再者,微臣斗膽認為毛尚書此番言論似有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之嫌!還望陛下明察,做出圣明裁決。”
言罷,原本還算安靜的朝堂被他這么一攪,瞬間喧鬧起來。
尤其是那些武將,臉上陰晴不定,生怕內閣裁掉自己手下的士兵。
毛澄滿臉驚愕,顯然未曾料到會有人公然站出來駁斥自己。
還嫌不夠亂,你老王也是文官出身,胡攪干嘛!
腦子有病是吧……
半晌后,他便回過神來,臉色陰沉得仿若暴風雨將至的天空,低聲怒喝:
“王大人,你這話是什么意思?莫非你要眼睜睜看著大明的根基被那些貪得無厭的蠹蟲逐漸侵蝕殆盡嗎!”
面對毛澄的質問,王瓊毫不退縮,當即高聲回應道:“沒有什么意思,但是既然說到了裁員,那你為何不以身作則?”
“你……強詞奪理!”
此刻,毛澄被王瓊的一番言辭給噎得半晌說不出話來,只能瞪大雙眼,怒視著對方。
王瓊一直以來就跟楊廷和以及毛澄等人格格不入,彼此之間矛盾頗深。
據小道消息,在正德年間,這楊、毛二人更是多次企圖彈劾王瓊,將他趕出明廷的權力中心。
所幸,朱厚照時常偷溜出宮游玩,以致那些彈劾王瓊的奏折,要么沒有看到,要么就是他故意視而不見。
見到兩人互懟,楊廷和趕忙站出來勸和,立即緩聲說道:
“德華,憲清他絕無此意。我等皆是一心一意為大明朝著想,為陛下排憂解難。”
言罷,他還特意將目光看向龍椅上的皇帝。
豈料,見楊廷和突然站出充當和事佬,王瓊卻并不領情。
只見他猛然轉身,對著皇帝拱手施禮后,高聲言道:
“陛下,微臣今日要彈劾內閣首輔楊廷和楊大人!”
“適才在奉天殿外,楊閣老竟然毫無顧忌地隨地吐痰,如此行為實有損身為閣臣應有的禮儀規范......”
“依我大明律例之規定......此等行為理當受杖責懲處!”
王瓊話剛說完,朝堂上霎時如沸水一般,群臣紛紛低聲議論,嘈雜之聲不絕于耳。
王瓊對此全然不顧,他此舉只為向皇帝表明忠心。
話音落下,楊廷和的面龐瞬間變得極為尷尬,仿佛被人當眾揭去了一層遮羞布一般,臉色更是緊繃得如同一塊鐵板。
“咳……”
他清了清嗓子后,朝著皇帝拱手行禮,沉聲說道:“陛下,王大人剛才所言不假。”
“老臣剛才確實在奉天殿前吐痰,實在是有失體統……”
“只因昨晚不慎偶感風寒,身子略有不適,才會如此失態,請陛下明察。”
楊廷和親口承認此事,群臣皆是不由得一怔。
誰都沒有想到這位德高望重的內閣首輔竟然會做出這般不雅之事。
朱厚熜微微皺起眉頭,旋即臉上流露出一絲關切之色,緩聲說道:
“楊閣老為國操心,日夜操勞,以致身體抱恙,實乃我朝之幸事。朕深感欣慰。”
“不過,閣老還是需多加保重身體要緊啊,莫要因小失大啊……”
朱厚熜一語雙關,就是要告訴楊廷和——你的功勞,我都記著呢。
但是,你別倚老賣老、居功自傲,不然以后我真正掌權之時,有你好看的。
聽到皇帝這番寬慰之言,楊廷和心中稍安,連忙再次躬身施禮道:“多謝陛下關懷,老臣定當銘記于心。”
話音剛落,一道凌厲的聲音便如利劍一般,緊追而來。
“陛下,微臣也有事要奏!”
只見大理寺卿史道從隊列中跨步而出,目光銳利,直直地盯著楊廷和大聲說道:
“微臣彈劾楊廷和楊閣老……先帝駕崩后,楊閣老把持朝政一月余里,大權獨攬。如今更是假借先帝遺詔之名鏟除異己,是乃無君無父之人!”
聽到這刺耳的聲音,楊廷和一怔。
剎間,如坐針氈……
他雖然權傾朝野,但為官清正廉潔,自問問心無愧,對得起大明。
但是,自古帝王最忌諱的便是權臣和世家做大,暗中勾結,繼而威脅皇權。
更何況,明朝的政治框架是絕對不允許出現權臣的,要不然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干嘛?
一念及此,楊廷和神情凝重,即刻再次從隊列中走出,沉凝中氣,高聲喊道:
“陛下!臣少年成名,后有幸侍奉東宮,蒙先帝厚愛,得以擢升拜為東閣大學士……”
“后來又歷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而今迎立新君,人臣之貴已到極點。”
“臣之所以主張裁撤冗員,全然是為了大明江山,為了蒼生黎庶請命!”
他這番話明里暗里都是在抬高自己,朱厚熜靜靜看著他。
知道你楊大人勞苦功高了,但俗話說得好——功高震主。
但是……
你不是曹操,我也不是劉協(漢獻帝)!
“臣之所為,天地可鑒!”
“可是偏偏有些人,只因看到臣手中權力漸重,又大力推行改革維新之事,便肆意妄加揣測,誣陷微臣存有貳心.....”
“但是,想要讓臣就此放棄革新之舉,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楊廷和話音剛落,一旁的王瓊等人卻是依舊不依不饒,紛紛指責他大逆不道、忤逆不孝云云。
朱厚熜見狀,心中不禁暗自竊喜,他覺得此時火候已然差不多了,于是恰到好處地插話道:
“三位愛卿,且先稍安勿躁,都聽朕一言......”
聽到皇帝終于開口說話,原本喧鬧嘈雜的朝堂上瞬間變得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