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你們恐懼變革
- 李二陛下,想去現代留學嗎?
- 兜里沒悠米
- 4150字
- 2024-11-12 21:28:00
一番論史,讓李世民逐漸平息下,從開始的憤怒,喜悅,殺戮欲,再到逐漸平和,沉默。
李易說的,雖說大逆不道,但在他的邏輯內,卻是自洽的。
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那個不是人中龍鳳,可礙于子孫不爭氣,最后幾乎都是重蹈覆轍。
自夏商伊始,再到前隋,從奴隸制走到封建制,很多東西都變了,但又好像沒變。
李世民現在有著天下無敵的軍隊,雖說這位老兄得位不正,竭力想要證明自己,以賢君為目標方向在努力著。
但知曉了未來那些會禍患大唐的賊人,李世民就算拼著名聲不要,也勢必要為繼承人掃除障礙威脅。
可李易說的很明確,縱使現在殺了他們又如何?
自古以來都是時勢造英雄,倘若他死后大唐果真走向衰亡,使得百姓名不聊生,各地烽煙四起,那保不齊后世之人又會冒出效仿父皇李淵之舉。
說的再遠些,當初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讓你們這些泥腿子老老實實的給朕及子孫當苦力,結果呢?
當百姓被逼到走投無路時,縱使拿著竹片制成的兵器同樣要造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當真,便沒有一勞永逸解決之法?”
李世民感到了莫大的無力,看著李易,像是抓住了一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陛下說笑了,這亙古難題不知道難倒了多少雄杰英主,我雖然來自未來,卻不過一常人,或者說是個庸人,如何解決的了?”
李易搖搖頭,繼續道。
“封建王朝走到末期,那都是矛盾積累的總爆發,想力挽狂瀾,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東西兩漢國祚加起來不過四百年,可東漢,卻是光武帝在西漢的廢墟上重建的帝國,我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那便是生孩子與醫死人的區別。”
“生孩子固然兇險,可難度卻比醫死人簡單的多,陛下以為呢?”
李世民聽完并未作答,只是沉默。
這時候,還是長孫皇后開口打破了寂靜。
“李卿家即是未來之人,又熟知我大唐的歷史,便是能將未來的病灶告知陛下,也是極好的!”
“何況,卿家身上凝聚著千百年來的人文智慧,縱然無法跳脫歷史的怪圈,可讓能讓我大唐昌盛更多年歲,卿家總該是能做到的吧?”
“卿家既然能從后世帶來如此美味的膳食,那后世的書籍典籍,治國方略,自然也是可以帶回來的,是嗎?”
長孫皇后眨眨明亮的眸子,輕問道。
李易聽完,看著這位皇后時,眼中多出幾分不一樣的神采。
“娘娘不愧為賢后,看待問題一針見血,佩服佩服!”
“我不過一婦道人家,想的不比二哥那般深遠,卿家謬贊了,當不得!”
長孫皇后擺擺手,全然沒有半點因為李易的夸贊而表現的喜悅。
“二哥,妾身以為,不如咱們先聽聽李卿家的建議,再行定奪如何?”
長孫皇后輕輕拉了拉李世民,將他從深深的擔憂中喚醒。
“也好。”
李世民放松的握了握皇后的手,示意她不必擔心。
實在看不慣這兩口子到處秀恩愛的行為,李易出聲道。
“在哪之前,我想先問陛下一個問題,不知陛下可見過車,無論是行人乘坐的馬車,還是用于軍事的戰車?”
“自然見過,卿家何出此言?”
李世民聽到這問題,感覺智商被侮辱了。
“那么我再問陛下一個問題,大唐的車依靠什么驅動?”
李易又問。
“自然是牛馬,以畜力驅動。”
“那著馬車,從木制,到鐵器金屬制,外形可變過?是否有想過,怎樣才能擺脫畜力,讓車跑的更快更遠呢?”
“這......馬車也好,戰車也好,自古以來便是如此,為何要變?朕也不知怎樣改變?”
李世民被問的越來越蒙圈。
“自戰國時期開始,中夏人就知道輪子的妙用,省力,方便移動,后世之人經過考古發現,戰國末年便有了以六匹駿馬拉動的馬車,可時間往后推移兩千年,在這片土地上,馬車基本沒有過根本性的改變,依然以畜力驅動,依然跑不快,依然顛婆,乘坐依然不適。”
“那為何不考慮減震,為何不考慮齒輪,為何不考慮軸承,陛下是否覺得這其中有何問題?”
李易繼續問道。
“朕沒有考慮過,依你所說,即使再過千年,馬車還是不會發生改變?”
李世民好像也感覺到了哪里有什么不對,但又說不出。
“當初秦始皇用馬拉車,千年后,一位姓趙的皇帝在高梁河飆車,找不到馬,改用驢。再過一千年,一位喜歡蓋章的皇帝下江南,還是馬拉車,他們之中無論是誰,想要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那便把馬車做的更大,一匹馬拉不動,那就兩匹,三匹,十匹。”
“這匹駿馬,拉著車劃過歷史,足足兩千年,勤勤懇懇循環往復,走過了中原,走過了戈壁,走過江南,走遍了我中夏的每一寸土地,直到有一天,遠處傳來了一聲從未聽過的汽笛聲,沖破了一團霧氣,將這具綿延兩千年的馬車給撞的粉碎!”
李易越說,李世民愈發聽不懂,他只是隱約感覺到,這并非什么好事。
“我再問個問題,陛下可見過船只?”
“自然見過!”
“最大的呢?”
“昔日前隋伐陳,走長江水路的五牙船,可容兵卒八百人,上起樓五層,高百尺,這便是朕所知的最大船只。”
李世民仔細回憶道。
“是否還有比這更大的呢?拿我準備運來的糧食作為標準,那千萬斤的糧食,全都放進一艘船上。”
李易又問。
“絕無可能,真乃天方夜譚,世間如何有的能裝千萬斤糧食的船。”
李世民聽罷直接搖頭。
“那我再問陛下,對極北遼東之地,如何看待?”
“天寒地凍,遍地密林,自然無法與我中原腹地相提并論。”李世民皺眉道。
“那要是我告訴陛下,那片你們壓根看不上的土地,在后世成了整個中夏最大的糧倉,每年出產的糧食可供整個大唐子民用作主食十年,陛下可信?”
“遼東苦寒,如何耕種?”李世民沒有立刻否決,而是嚴重的懷疑道。
“那倘若我說,在東南方向,有一小國,名曰爪哇,地域狹小,卻土地肥沃,終年不下雪,全年高溫,稻谷可以做到兩年九熟,以一彈丸之地,可養活勝于我大唐十倍人口,陛下可信?”
李易持續高輸出。
“李易,你莫要仗著自己后世之人的身份,就想以此欺瞞于朕,你所述之事,與話本里的神話故事有何區別?無非天方夜譚而已。”
李世民有些生氣了。
“陛下不是想讓大唐國祚更長遠嗎?我所說的,便是解決之法啊!”
“荒謬!!!”
李世民一揮袖袍,他覺得李易答非所問,在拿他消遣。
“事實就是,以上的每一件事,在未來我們統統做到了,我們以汽車高鐵替代了馬車,讓人們擺脫了依賴畜力;”
“我們的遠洋貨輪可以承載千萬斤的貨物行駛在大海上,無懼波濤風浪;”
“我們開發了遼東,讓哪里從極北苦寒之地,變為享譽全世界的巨大糧倉;”
“我們依靠科學技術讓糧食谷物變得高產,稻谷一年三熟,讓你腳下的土地,養活了足足十四億人口,為當今大唐的一百四十倍!”
李易擲地有聲,聲音雖不大,卻如同閃電般炸裂響徹李世民的心頭。
“這.......”
“朕不信!什么汽車高鐵,什么遠洋貨輪,這都是假的。”
“遼東苦寒,滴水尚且成冰,昔日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舉全國之力,大敗而歸,氣溫便是制約出兵的最大問題,還有人口,超越我大唐一百四十倍,你可知道你在說什么?”
“若真有那么多人,他們每日吃什么?住在哪里?便只是安身之所,便要占據多少土地?”
“李易,朕信后世遠超大唐,稻米價格低賤,但肯定無法如你所言一般!!!”
李世民有些破防了,像極了單挑solo打不過的無能狂怒。
“但我說的就是事實,陛下,你可是親眼見過子彈的殺傷力,也見過戰列艦漂浮在大海上,為何只相信軍事,不相信民生呢?”
“是不愿相信,還是不敢相信呢?要不要我拿出平板,讓你再看看視頻!”
李易可沒慣著他,閃現交了照樣追著打。
提到視頻,李世民愣住了。
好像,剛才就是在這石桌上,李易給他們分享了后世的戰爭場面,另外在他的加持下,改進了弓弩。
回想起兩次看視頻的經驗,第一次好像就是豐收的民生作物。
“陛下心有懷疑,我非常能理解,人總是沒辦法想象出自己未曾見過的事物,可我所說的全都屬實,自從人類邁入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兩百年的變化,比過去幾萬年都要大!”
“若是我從秦朝,漢朝尋一常人,將他帶來大唐,或許他會驚訝,會懷疑,但依然可以很快的適應下來繼續生活。”
“但若是我從大唐尋一常人,將他帶到我所身處的那個時代,那他會懷疑,會崩潰。”
“他不理解為何后世之人整日對著這個方形的琉璃板傻笑,為哈滿大街的車無須牛馬拉動,為何房屋可以建造的那么高,足有數百丈,為何明明人早上還在長安,下午就能抵達遼東,為何他們的吃食如此豐富?重大的變化,能讓這位唐人瞬間瘋掉!”
“陛下,這就是變革帶來的沖擊,你問我如何跳出封建王朝的詛咒,將大唐帝國的國祚綿延萬世,這我沒辦法做到。”
“但要是改造大唐,讓你們生活變得更好,那我確實可以做到!”
李易信誓旦旦的說道。
“工業文明,兩百年帶來的變化,比過往萬年還要大?李易,你又一次提到工業,這工業竟有如此大的能耐?”
李世民不愧為一代雄主,李易多次提到的工業,好像所有的變化,都與這工業息息相關。
“沒錯,所有的變化,都是得益于工業科技的發展,還記得我問陛下的那些問題嗎?那其實是我反復看遍中夏得到的感觸,不斷重復著王朝的覆滅更迭而已。”
李易言辭非常犀利,但出乎預料的,李世民反而沒有料想的生氣。
“若是真如你所說,如此推崇后世,倒也完全想得通。”
“只是不知,卿家所說的改造大唐是何意?入朝為官,制定國策?”
李世民冷靜下來詢問道。
“都是,也都不是,我對你們口中的政治斗爭,黨政,全無興趣,我只是想,有一支千年后的外力注入大唐,究竟會引發怎樣巨大的變化。”
“變化?何解?”李世民忙問道。
“嚴格來說,我想做的事,其實對陛下而言,是一場大大的沖擊,甚至于,關乎你統治根基!”
李易輕飄飄的一句,讓李世民心底瞬間激起驚濤駭浪。
“如你所言,你想改造大唐的目的,是為了造反?”
李世民沉著氣問道。
“不,我從未想過造反,只是因為帶來的變化,會對陛下造成一波波的沖擊!”
李易覺得自己有些小看了這位皇帝陛下。
“既你無心造反,那沖擊有何不妥?”
李世民不解道。
“我給你講個故事,在極西之地,有一國,名曰羅馬,約在六百年前,有一工匠,他發明出了一種能節約人力的機器,獻給了羅馬帝國的皇帝葦斯巴薌,皇帝下令重賞了工匠,然后就命令他不許再制造這種混賬東西,陛下可知為何?”
李易問道。
“節約人力,這不是好事么,為何要禁止?”
李世民也不是很理解。
“但若是這項工具的普及,會讓上百萬的百姓失去工作,陛下是否還會愿意普及工具?”
李易又問道。
“這.....,百萬人喪失工作,成為流民,成了大唐境內的不穩定人口,朕需要再考慮考慮!”
李世民想了想,慎重道。
“陛下別考慮,答案就是,你不會愿意普及工具,因為其實在你心底是知道的,技術能帶來財富,但財富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你想要的,是穩定,若是此項技術只會帶來生產率的提升,我相信陛下肯定不會抵觸,問題在于,技術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勢必會帶來變革,而你們,恐懼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