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九年,夏季在郎地筑城。郎地多次在書中出現,(今山東魚臺縣附近)郎地算是魯國的一個邊防重鎮,其周邊在當時分布有滕、薛、極等小國,戰略地位顯著。集軍事防御、戰略威懾于一體,同時也是魯國國君打獵常去的地方。
宋殤公不去朝見周桓王。這時鄭莊公正擔任周桓王的卿士,就用天子的名義討伐他,鄭國進攻宋國。其實也可以看出,此時國際社會對鄭國的約束力基本沒有,去年齊國主導的停戰,鄭國壓根沒放在眼里。
此時的魯國和宋國關系處于絕交的狀態,因為之前的一次外交事件,生了嫌隙。隱公五年鄭國進攻宋國,打到了宋國都的外城,隱公聽說了軍隊已經進入外城,打算出兵救援宋國,就問了宋國求援的使者軍隊到了什么地方。使者認為明知故問,回答軍隊還未到達國都。隱公認為使者不如實稟告,發怒拒絕救援。而這次鄭國來攻打宋國,宋國因為魯國未救援,發怒沒有通知魯國,導致兩個盟友徹底翻臉。這真是個值得反思的案例,因小失大。
秋季,鄭國用天子的名義前來報告進攻宋國。
冬季,隱公和齊僖公在防地會面,策劃進攻宋國,亮明態度。
就在鄭國宋國對抗的時候,北戎人侵略鄭國。鄭莊公率兵抵御他們,又擔心憂慮北戎軍力量強大,說:“他們是步兵,我們用戰車,我很擔心他們從后邊突然繞到我軍之前襲擊我們。”公子突說:“派遣一些勇敢而不剛毅的兵士,和敵人一接觸就趕緊退走,君王就設下三批伏兵等待他們。戎人輕率而不整肅,貪婪而不團結,打贏了各不相讓,打敗了各不相救。走到前面的見到有財物俘虜,必然一意前進,前進而遭遇伏兵,必然趕快奔逃。走在后面的人不去救援,敵兵就沒有后繼者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勝。”鄭莊公聽從了公子突的意見。
戎人的前鋒部隊遇到了伏兵就奔逃,祝聃追逐他們,把戎軍從中截斷,前后夾攻,將戎軍全部殲滅。戎軍后繼部隊拼命奔逃。十一月二十六日,鄭人把戎軍打得大敗而逃。此時的鄭國軍力強盛,可以說完勝北戎軍隊。
隱公十年上半年,魯國、齊國、鄭國在今天的山東沂南縣、濟寧市會見、結盟,謀劃進攻宋國,魯鄭比較積極分別擊敗宋國,攻下魯國宋國邊界的三座城,鄭國把這三座城都送給了魯國。魯國很高興,給與鄭莊公極高的評價,評價鄭莊公這樣做合于正道。用天子的命令討伐不來朝覲的諸侯,自己不貪求土地,而犒賞受天子的爵位的魯國,這是得到治理政事的本體了。得到的好處最多,所以評價最高,可以理解。
鄭國此時可謂風光無限,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周王室執政卿的名義黨同伐異。然而此時的蔡國、衛國、郕國沒有按照天子的命令會師討伐宋國。此時的中原地區可以明晰的劃分兩個軍事同盟,鄭國、齊國、魯國是一個,宋國、衛國、蔡國是一個。這幾個國家在春秋的初期是比較大的國家,此時還沒有開始大范圍的攻伐吞并小國家,這一階段實施攻伐吞并小國家的主要是鄭國。
隱公十年下半年,一直都在戰爭中,由于宋國、衛國、蔡國三支軍隊不合作,沒有打過鄭國、齊國、魯國的軍事同盟,鄭國攻入宋國。同時也攻入郕國,討伐郕國不聽天子的命令進攻宋國。
隱公十一年春季,涉及到一件禮儀的事,滕侯和薛侯前來朝見魯君,兩人爭執行禮的先后。薛侯說:“我先受封。”騰侯說:“我是成周的卜正官,薛國是外姓,我不能落后于他。”魯隱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說:“承君王和滕侯問候寡君,成周的俗話說:‘山上有樹木,工匠就加以量測;賓客有禮貌,主人就加以選擇。’成周的會盟,異姓在后面。寡人如果到薛國朝見,就不敢和任姓諸國并列,如果承君王加惠于我,那就希望君王同意滕侯的請求。”薛侯同意,就讓滕侯先行朝禮。這段外交辭令其實說的很好,非常漂亮。假如不是商量的語氣,假如不先引用成周的俗語,而是直接說后面的,是不是太生硬。還有可能導致外交事件。
夏季,魯隱公和鄭莊公在滎陽會見,策劃一起進攻許國,從五月十四日至七月初三,魯國、鄭國、齊國三國聯軍攻下許國。三個國君又開始勾心斗角了,齊國把許國送給魯國,魯隱公自然也是明眼人說;“君王說許國不交納貢品,所以寡人才跟隨君王討伐它。許國既然已經認罪了,雖然君王有這樣的好意,我也不敢參與這件事。”于是就把許國領土送給了鄭莊公。鄭莊公自然求之不得,這其實也是鄭國的國家戰略,向南吞并許國開疆拓土。這場戰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公孫閼(子都)和潁考叔爭奪兵車,潁考叔挾起車轅奔跑,子都拔出戟追上去。追到大路上,沒有追上,子都很憤怒。公孫閼(子都)是春秋有名的美男子,也是鄭國王室的宗族子弟,自然也是咽不下這口氣。等到潁考叔拿著鄭莊公的旗幟“蝥弧”爭先登上城墻,子都從下面用箭射他,潁考叔摔下來死了,潁考叔就是勸說鄭莊公掘地見母的那位。
鄭莊公對許國有深謀遠慮的安排,先是安撫許國的君臣,讓許國大夫百里事奉許莊公的弟弟許叔住在許都的東部邊邑,說:兩個意思,一鄭國不可能長期占領許國,二是不要讓別國逼近這里,來同我鄭國爭奪這塊土地,也是姑且鞏固鄭國的邊疆。鄭莊公讓公孫獲住在許都的西部邊境,對公孫獲說,凡是你的器用財貨,不要放在許國,我死后就趕緊離開這里。我們鄭人是周朝王室,但如今周天子威望式微,一天不如一天,作為周王室的后人,未來的日子會更加艱難。而許國是太岳的子孫。如果上天有一天要放棄了我們周朝血脈,我們是無法與許國這些外姓血脈競爭的。
對于潁考叔的死,鄭莊公很生氣,他讓一百名士兵拿出一頭公豬,二十五人拿出一條狗和一只雞,來詛咒射死潁考叔的兇手。從歷史記載來看,肯定有人知道兇手是誰,兩人的恩怨產生的原因、包括射殺的細節都記錄下來了。其實就一方面是公室貴族,而且能力也很強的公孫閼(子都),一方面是勸說掘地見母的朝廷重臣。鄭莊公選擇裝聾做啞,但是又要詛咒兇手,給下面的人做做樣子。
周天子在鄭國取得鄔、劉、蒍、邘的土田,卻給了鄭國人原來屬于蘇忿生的土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這是周和鄭國做的一次交易,鄭國用四個縣換蘇國的12個縣,這些地方在今天的溫縣、武陟、沁陽一帶,和鄭國的虎牢關相隔一條黃河相望。之前鄭國去割了溫地的麥子。
鄭莊公與息侯因言語不和,息侯就帶兵討伐鄭國,鄭伯在鄭國的邊境迎戰,息師被打得狼狼大敗而回。左傳記載這是息侯不自量力,一點小問題就挑釁鄭莊公。我們首先想一下鄭莊公和息侯為什么言語不和,鄭國和息國中間隔著蔡國和陳國,國家領土不直接接壤。目前領土矛盾還不存在。此時的鄭國擊敗宋國、攻入許國、向北侵占蘇國領地,在朝堂上又是周王室的執政卿,可謂是威風八面。在周王室的朝堂之上息侯的爵位是比鄭伯的爵位要高的,公侯伯子男,兩個國君發生了口角,息侯此時實力也不弱,就帶兵攻打了鄭國,結果大敗而回。
冬季十月,鄭莊公帶著虢國的軍隊攻打宋國。十四日,又把宋國的軍隊打得大敗。
隱公十一年是魯隱公執政的最后一年,這年魯國大夫羽父請求殺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的官職。魯隱公說:“從前由于允(魯恒公)年輕的緣故,所以我代為攝政,現在我打算把國君的位子交還給他。已經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我已經打算退休養老了。”羽父害怕了,反而在魯桓公那里誣陷魯隱公而請求桓公殺死隱公。羽父就是公子翚,沒有記載他的出身,但是叫公子翚,就說明是上代國君的兒子,可以推斷魯隱公是庶長子,公子翚是年齡比魯隱公小的庶子,也就是弟弟,魯恒公(允)是嫡長子。公子翚此時是魯國的權臣,掌握著軍權,內政也有干涉,多次無視魯隱公帶兵對外作戰。此時魯國魯隱公、公子翚、魯恒公三個人構成的權利架構隨著嫡長子魯恒公年齡越來越大,逐漸變得不穩固,主要公子翚首先具有了危機感。從史料推測,魯隱公自有安排,自己退位養老,養老地點在泰山之南的泰安市,風景麗人,魯恒公繼位。但從公子翚的角度看,他認為無論誰繼位,另外一個都會對他的權利構成威脅,所以他首先建議隱公繼續執政,把魯恒公排除掉。可悲是的魯隱公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向一個亂臣賊子交了底,從這里也可以推測公子翚大概率是魯隱公同父異母的弟弟,戒備心相對較弱。透了底的公子翚此時也沒有了退路,他當然不會相信魯隱公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轉頭向魯恒公進讒言,此時的魯恒公是11-15歲之間的小孩,自然也不懂那么多的人心險惡,只知道公子翚向他說,隱公要對自己不利,我替你除掉他之類的讒言。結果就是兩人合謀派人刺殺了魯隱公,魯桓公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