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園地七》的“詞語段運用”板塊中,有一個特別設計的環節,它聚焦于幾個巧妙運用了“得”字的句子,旨在引導孩子們深入理解“得”作為補語標志的用法,即補充說明前面形容詞或動詞的具體程度。這個教學點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語法知識,更讓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課上,我首先引領孩子們朗讀教材中的例句:“它的聲音小得幾乎聽不見了。”孩子們輕聲細語地重復著,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個靜謐到極點的場景;“王老師急得直跺腳。”這句話一出,幾個孩子不自覺地模仿起王老師焦急的神態,教室里頓時充滿了生動的氣息;“他跑得像兔子一樣快。”這句話則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他們紛紛用眼神和動作描繪出那個飛速奔跑的身影。
讀完例句后,我提問:“大家發現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點了嗎?”孩子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都帶有‘得’字!”我微笑著點頭,接著引導他們閉上眼睛,想象例句中描繪的那些生動場景。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只有孩子們輕微的呼吸聲和偶爾傳來的笑聲,那是他們在心中構建著屬于自己的小世界。
待孩子們從想象的海洋中回歸,我適時總結:“沒錯,‘得’后面的語句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形容詞或動詞背后那扇神秘的大門,讓我們更加形象地感知到‘小’的極致、‘急’的迫切和‘跑’的速度。它讓我們的語言不再干巴巴,而是充滿了色彩和生命力。”
為了進一步鞏固這一知識點,我鼓勵孩子們自己動手,用“得”字造句。于是,一句句充滿創意的句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媽媽累得筋疲力盡,連話都說不出來了。”“蘋果紅得像一團火。”“他跑步快得仿佛一陣風。”這些句子不僅準確地運用了“得”字,更讓被描述的情形躍然紙上,生動而具體。
在此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孩子們區分“的”“地”“得”的用法,告訴他們:“‘的’通常用在名詞前面,‘地’則用在動詞前面,而‘得’則用在形容詞或動詞后面,表示程度或狀態。”為了加深記憶,我在平時的課文學習中,每當遇到帶有“的”“地”“得”的短語時,都要特別標記出來并抄寫,以此作為日常復習鞏固的一部分。
比如,在講解第22課時,我特意劃出了“廣闊的大地”和“長得快”,讓孩子們在抄寫中體會“的”和“得”的不同用法;在第23課,我們又一起分析了“深深地呼吸”,感受“地”字在動詞前的修飾作用。通過這樣的日積月累,孩子們逐漸掌握了這三個助詞的用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顯著提升。
這堂課,不僅是一次語法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讓孩子們在語言的海洋中遨游,感受著語言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