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體系數字化轉型實踐
- 敖景
- 1281字
- 2024-08-26 14:30:18
二、體系樹
國際標準企業化是基于標準的元素樹而建立的體系樹(見表1-3),這幾乎是認證的組織建設管理體系時的一個標準動作,換句話說,體系樹是元素樹的應用,表1-3就是對應表1-2得出的。
表1-3 體系樹

有人稱表1-3為體系物料組成表(BOM)。以這種方式建立的體系,元素樹一定會映射到體系結構的文件層級上,下層文件是上層文件的展開,并通過引用關系將它們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串葡萄——體系結構。加上第一層文件“管理手冊”,就是組織所熟悉的“體系金字塔”,如圖1-6所示。要使體系具有特色就需要組織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去應用元素樹,并要拿捏得恰到好處。

圖1-6 文件層級金字塔
二層文件大多為公司級文件,三層文件大多為部門級文件。體系結構實質上是各層文件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通過縱向和橫向的連接搭建的。連接的方式就是文件之間的相互引用。文件引用有兩個意思:一是當長文分拆出一個短文時,長文就要引用短文;二是不想與另一個文件有相同的內容,就要引用另一個文件。文件引用時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則。
管理文件只能引用管理文件,不能引用專業文件
專業文件不僅可以引用專業文件,還可以引用管理文件
縱向引用不超過二層,橫向引用不受限制
下層文件不引用上層文件
不互為引用
不引用通用性文件
“引用”按現在的概念就是“連接”,如果靠人去連接就一定是弱連接。
由于體系可以無限分層,因此經常會發生多層級的體系,如表1-4所示。
表1-4 文件分層示例

沿著箭頭的方向看,共有8層文件,即縱向5層,橫向3層,這是現實的寫照。多層級的體系大多是人為的,且并非個案。以文件為軸心的體系的固有思維是:事無巨細都要有文件支持;方寸之間,都要有規矩。這樣所導致的結果是文件多、層級多,卻在應用時拿不出來,最后發現所謂的體系只是一堆紙而已。造成這樣的尷尬局面是因為受限于落后的信息技術水平,人們對體系的認知還停留在紙質或者基于紙質的電子文檔上,那么就只能全靠人力去構建一個復雜的體系,這樣建設的成本很高。其實,很多組織早已意識到體系不夠敏捷是層級復雜造成的,更糟糕的是,各層文件發生的輕微變化已經涉及系統的質變,但組織仍然未能覺察到,體系失控又找不到原因。在數字體系中,字段級、句子級、關聯單元、關聯詞的連接已經替代了文件之間的引用,并且是在專門的系統中低成本地自動完成的,如此就可以輕松解決體系不敏捷的問題。由于先進連接方式的引入,文件的層級就能夠扁平化到2~3層,這意味著要對原來的體系進行大“瘦身”,體系效率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傳統的方法已成過去的記憶。
為什么體系文件只分2~3層可以成立?有以下幾個理由。
(1)將二層文件(一級過程)的拆分看成橫向而不是縱向,形成細化的網絡結構,然后就可以采用結構化搜索、語言建模實現體系去層級化的目的。
(2)將文件(過程)袖珍化、碎片化,用文件數量代替文件的層級。文件和碎片數字化后,信息系統就能有效捕獲上下文信息、跨文件信息,實現有效對接,無論文件如何袖珍、如何碎片都能串成整體。
(3)體系采用了集成、過程采用了組合的方式。
互聯網以“點”作為最小單位,且面向操作層。操作層不管文件層級,只求直觀,只關注涉及哪些文件和資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