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接軌國際新模式 發展受阻險象至
- 企業困境哲學解析
- 婁樹強 婁樹明
- 4155字
- 2024-08-26 16:03:14
第一問:為什么我的企業主動與國際接軌,全面采用世界先進企業的管理模式,可是卻出現了企業發展停滯、管理混亂、效益滑坡的諸多問題?
詩曰:
笑過燕國壽陵人,自有企業步后塵。
照葫畫瓢犯大忌,水土不服傷自根。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于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后只好爬著回去。
這個典故人盡皆知,可是笑過燕國壽陵少年之后,還有步入其后塵卻不知所以然者。寧波有這么一位企業家,原本是一家在中國經營外企的專業技術人員,由于有較強的能力和技術,被這家外企聘為副總經理。一段時間以后,他從這家外企跳槽出來,自己建立了一個新企業。經過3年多的運營,企業效益蒸蒸日上,在行業內有了一席之地。他想讓企業再上一個臺階,能早日與國際接軌,就把以前在外資企業生產、營銷、人事等一整套管理方法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把自己原來的管理方法替換掉。外企的這套管理方法是企業界公認的先進管理模式,也是一些世界著名企業通常采用的管理模式。
開始,企業運行還算正常,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一個個問題讓他焦頭爛額、應接不暇。先是人事管理崩塌,幾個高管、技術人員相繼辭職,離開他的企業各自建廠。他的企業生產現場危機不斷,很多環節無人管理,有些環節管理過于機械,售后管理也問題重重。情急之下,他把我請去幫助解決問題。他疑惑不解地對我說,我采用世界一流企業的一流管理方法,都是原封不動地搬來,一點不曾走樣,為什么企業還是運營不下去了呢?
經過調研,我告訴他,問題恰恰就出在了他所引進的世界一流的企業管理上,犯了照抄照搬、水土不服的大忌。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我們看見的、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道”,(例如,西方企業模式)不是恒常的道,不是能適用于任何企業的常道。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各自的“道”,都在自己的“道”內發展。這就是說,任何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要遵循自身的客觀規律,都不能離開規律而發展。這就是老子說的“道”。例如,西方的管理方法,在西方的環境下就是在它的“道”以內運行發展。如果要移植到你的企業,就要讓它適應新的環境,否則,就會水土不服。在你的企業運行西方的管理方法時,就要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結合實際對其進行改造,使其適應企業周邊的政治環境、市場環境、競爭環境、技術環境,企業員工的文化背景、企業所處的地域文化背景、企業自身發展狀況等,在適應這些環境的前提下來運行引進的西方企業管理方法。
改造西方企業管理方法,要運用哲學思維。“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我們所接觸到的西方企業的管理方法都是通過文字、語言、場景間接得到的,這種經過文字、語言、場景間接得到的管理方法本身就于原來的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非常名)。
偏差之一,表述管理方式所采用文字不一定準確,因為每個文字都具有內涵和外延,所表述的內容與管理方法很難完全重合;偏差之二,語言文化的差異,特別是經過翻譯的管理方法,更容易與原意有誤,不可能是原汁原味。還有更多客觀因素的不確定性會造成更多的偏差,所以,應用別人的管理方法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在調研中發現,這家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有欲”,帶著過高的(欲望)期望值,對員工績效考核指標界定過細,這種過細的目標值給考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造成了員工之間和部門之間的矛盾,出現了考核假、大、空的現象。例如,對產品開發人員績效考核的界定,只能是原則界定,因為產品開發設計的工作很難具體量化。要“常無欲”,規定不能過細,留有一定的余地和空間,利于調動員工工作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以觀其妙”。對于可以量化考核的工作,可以規定具體的考核指標,可“常有欲”,界定范圍和數量,“以觀其徼”,按實際績效考核評估。“常無欲”與“常有欲”兩者要同時采用,根據實際情況時時加以修正、改進,調整企業管理方式方法,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能一勞永逸。
我還幫助他分析了企業初期成功原因。創業初期,企業是在用較低層次的產品來滿足當時賣方市場的急需,管理不是主要矛盾。可是,當市場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市場變為買方市場,企業各項管理適應買方市場就成為主要矛盾。就拿離職的幾個高管講,你讓他們拿高工資,想留住他們,已經不是錢的問題了,隨著社會的變化,自身的變化,他們有了更高的追求。企業要發展不但要滿足市場的需求,還要滿足員工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這就要求企業為了適應這些需求而變化。
我提出建議:一是要按照企業所在區域的政策,為了員工利益和發展,按照企業自身的特點,規劃行之有效的企業管理模式和企業發展方向;二是要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產品的生產跟上市場的需求,不追求高、大、上產品,按自己產品線,適時開發市場所需產品。發展過快要退回來,過慢要趕上。
聽了我的建議后,企業老板對企業管理模式進行了調整,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市場狀況、地域環境、企業文化等具體情況,對各項規章制度和發展策略進行了調整。經過一段時間運行,企業管理步入了正常軌道,企業效益有了較大提升。
《道德經》第一章 企業啟示
企業從來就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即使是一個被實踐證明了的、管用的、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也不可能適用于所有企業。
世界上沒有一劑良藥能包治百病,沒有一種管理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
囿于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每一個企業自身的地域局限性,企業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加之語言文字表述的模糊性,我們定義的企業管理模式可能是不準確、不全面、不真實的。
企業和萬事萬物一樣,也是從無到有,企業是由市場催生的,企業時時刻刻都在適應市場的需求而發展變化。根據這一企業特質,我們不能給企業的工作目標和管理方法設限,要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企業和企業生存環境,找到企業發展的規律,善于發現和選定企業發展方向和管理方法,善于發現和掌控企業運行的細微變化。
每一個企業都存在所有企業都具有的普遍性和自身企業的特殊性,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沿著企業發展規律運行,這種運行無休無止、變幻莫測。企業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這種運行中適時地、不斷地、反復地修正運行的方向、速度和力度,使企業不斷向最適合自身發展的規律靠近,無限靠近,永不停止。
《道德經》第一章 家傳道德經參悟
“道可道,非常道。”“道”(客觀規律),真實存在,無時無處不在。“道”無形,看不見、摸不著,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表述的。可以用語言講述或用文字表述的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的“道”(客觀規律),因為它經過了人們語言講述或用文字表述后,就會出現認識偏差、表述偏差,及再認識、再表述的偏差。人類的語言和文字不能全面準確地定義“道”。
“名可名,非常名。”在為客觀世界的事物范圍界定、限定、規定命名時,當用語言和文字把這個事物的命名表述出來的時候,事物的“名”的界限范圍就已經不是事物真正的界限和范圍了。因為在人們首次給事物命名和規定范圍的時候,就存在認識偏差,在表述“名”的范圍和界限的時候又出現了二次偏差,當其他人獲取“名”的表述的時候再次出現偏差。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當“無”生出“有”,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出現是沒有名字的,它們都是客觀獨立存在的,沒有生成的時間,沒有范圍的界定,更不具有名字。人類出現后,為了生存的需要,將一些事物片面地、短暫地區分命名,命名的內涵和外延界限與真正的客觀事物是不相符的。人類將與自身相關的事物命名之后,對人類自身來講,認識世界、適應世界有了自己標定的名,人類便開啟了較高層次的認識世界、適應世界的過程,所以把“原始的命名”稱為“母”,是人類適應世界重要“命名”的開始。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所以,人類要認識客觀世界,“無欲”,不在自己欲望的驅使下,不沿著自身欲望驅使的方向,而是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站在萬事萬物的角度,才能發現世間萬事萬物的細微精妙之處,明辨是非,才能朝向認知的“道”靠近,把控自身按正確的方向發展,能長久。“常有欲,以觀其徼。”人類在生存、生活所激發出的欲望驅使下,“有欲”,沿著自身欲望驅使的方向,帶著欲望去觀察體會萬事萬物,只能發現人類與客觀規律相處尺度的界限、邊緣,看不到事物的內在,只能看到世間萬事萬物的表象,世俗瑣事。因此,欲望不斷滋長膨脹,不能長久。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雖然命名不同,但它們同時存在,“無”中生“有”,“有”終將歸于“無”,無限循環。它們相互循環著,無止無休地、無時無刻地同時在向“道”(客觀規律)靠近。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種向“道”無限靠近的趨勢叫“玄”,這種向“道”靠近的趨勢不能理解,無法預測。靠近、再靠近,謂之“玄之又玄”。在“有”和“無”這種永不停歇地向“道”靠近的過程中產生了萬事萬物,這種永不停歇地向“道”靠近,就是產生萬事萬物的根源。例如,人類不斷探索宇宙,可是,永遠無法知道真正的宇宙,人類現在認知的宇宙可能會被后人在探索中否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猶太人格言說出了人類對自身認知的感悟。人類主觀的認知不符合客觀規律,與客觀規律有較大的差距,但是人類往往認識不到這一點,認識不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類思考得越多,自以為越接近真理。例如,人類原來以為太陽圍著地球轉,后來,被新的發現否定了。人類始終在無休無止的探索中,在不斷地發現、懷疑、否定中前行。這種探索的過程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在探索的過程中,有時會向“道”靠近一些,有時又與“道”相背離,有時又遠離“道”,這種或遠或近、循環往復的過程永遠不會停止。
有詩為證:無始無終既無形,萬事萬物由此生。
有名無名同根本,循環往復永不停。
《道德經》第一章 今通行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王弼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徼(jiào):邊界,邊際。玄(xuán):幽深;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