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引子 偶遇機緣成知音 樸散器成古御今

詩曰:

論道明理貴思辨,哲海泛舟處超然。

探索無休恨見晚,引發企業解惑篇。

濟南有一個企業家朋友研究哲學入迷,為此,他把經營多年的企業賣了出去,潛心研究哲學。他自稱看到了哲學的終極,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上海一位海歸企業家,在上海開辦了企業,對濟南這位企業家朋友佩服得五體投地,成為濟南這位企業家的粉絲,并要把他心目中的這位高人聘請到他的企業。濟南企業家百般推辭,稱自己潛心研究哲學,沒有時間上班。上海海歸企業家給他開出了優惠條件,不用按時上班,也沒有具體任務,每月還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這位濟南企業家,就我們彼此都感興趣的《道德經》交流了學習體會。在交流中,他向我提出了幾個問題。

問:《道德經》是老子所著,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一直稱其為《老子》或《老子五千言》。可是,后來為什么又稱其為《道德經》了呢?

答:我們現在普遍的理解“道德”和“德”的含義,是經過千百年來,人們行為、舉止、習慣逐漸地、不斷地演進,賦予了“道德”和“德”的當今含義。《老子五千言》中的“德”,原是“得”的意思(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老子五千言》中主要說的是自然而然地在“道”(事物正常運行規律)中去獲得、獲取為“德”(得)。比如說,對蘋果的獲取,我們自己栽種果樹獲取的蘋果,或者用錢購買的蘋果,就是在“道”以內獲取的、得到的。這個“道”,就是人們正常生存、生產、生活所普遍遵循的、認可的、約定俗成的規律。如果偷來一個蘋果,或者搶來一個蘋果,就是在“道”以外獲取的,這種獲取會對他人和社會帶來危害,違反了人們正常生活所遵循的規律。

從物的獲得可以延伸到精神層面的獲得。在人們的意識領域乃至言行舉止都有一個評判的標準,評判的結果就是是否獲得精神方面的認可,有德還是無德。《老子五千言》就是告訴人們如何在“道”以內得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取之有道”。所以,后人將五千言取名為《道德經》,就是告訴人們要在“道”中去“得”的道理。

問:老子的稱謂是怎么來的?

答:這個問題要從諸子百家說起。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上、思想上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思想流派。先秦時期,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形成了三大哲學思想體系。

歷史上對老子的名字頗有爭議,有說姓李名耳,有說老子姓老名聃。通過研讀眾多歷史典籍著作和對先秦中華歷史文化的分析,我認為,中國古代的“子”字都是對有非凡才能的、在某一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在一個歷史時期內給人以思想啟迪的、被當時社會和大眾認可的、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人物的尊稱,中國先秦時期以“子”相稱的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有百位之多。孔子曾兩次求教于老子,稱: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在諸子百家中,孔子德高望重,他如此稱謂評價老子,可見老子的影響之大。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老”是對人的尊稱,老子應該姓李名聃,因他的影響和貢獻,世人尊稱為“老子”。西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問:老子對后世有哪些影響?

答: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三部思想文化巨著,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習俗有深遠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學、修辭學諸多學科,甚至還涉及了天文、地理、醫藥、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筑、園藝等眾多領域。據中國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研究老子的注釋、解讀、專著,從先秦到元代這段歷史時期就已多達三千余種。

早在18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譯文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圣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日本有300多種版本,歐洲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的作家托爾斯泰等,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專著或專論存世。毛主席在中國革命重大轉折時期的講話、文章中也多次引用老子五千言字句。例如,1949年8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針對當時美國企圖對剛誕生的新中國搞封鎖,義正詞嚴地說:“多一點困難怕什么。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又如,1957年2月,毛澤東在第十一次最高國務(擴大)會議上所作的題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說:“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問:什么是哲學,企業家為什么要學哲學?

答:我個人的理解,哲學可以問問題,總是在追根溯源。企業家為什么要學習哲學,學哲學是要用哲學的思維解決問題,管理好企業、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管理企業避免走彎路造成大的浪費,管理人生要學會正確思維,避免犯錯誤。學習哲學,不是去尋求什么理論、定義,不能為了去解釋哪個字、哪個詞、哪個句子的意思而停留在只言片語上,更不能斷章取義,必須注重把握整體的哲學原理和哲學的思維。拿老子的《道德經》來講,距今已有2500多年,當然會受到歷史的局限、文字的局限、社會的局限、思想認識的局限。我們要運用老子的《道德經》的整體哲學原理、哲學思維來指導和解決企業今天所遇到的問題,不能停留在對一些字句的局部理解上,要把握整篇來理解章節和語句。

老子的《道德經》就是講哲學的、講道的、講規律的。胡適曾說,“老子的最大功勞,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另假設一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說的這個“道”,“強為之名曰大”,到底有多大呢?先天地生的“道”,其中存在無數個星系,我們地球和太陽所在這個星系叫作銀河系,在銀河系中存在無數個天體。其中,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25萬倍,這么大的太陽在銀河系中只是一顆中等大小恒星,還有許許多多比太陽大千萬倍的星體,我們居住的地球只不過是銀河系中的一粒塵埃,誰能說清“道”到底有多大呢?“道”同時還細小,“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小到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所有的事物隨時、隨處、隨地都存在于“道”。

企業家學哲學不只是管理好自己的企業,還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哲學三個終極問題: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人活著的意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產生了無極,無極為一;一(無極)產生二,二為陰陽,此時為無的狀態;當陰陽彼此發生錯位的時候產生了三,三就是世界和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陰陽錯位程度不同產生萬事萬物形狀、性質各異。所有事物都包含陰陽,陰陽錯位,事物就變化、就發展。例如,一種社會形態總是在錯位中,在錯位中不斷引發矛盾沖突,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就會產生,社會就是在永無休止的矛盾沖突中不斷向前發展。

陰陽錯位生萬物。人也是一種物質形態,死了,成為另外一種物質形態。糞土當年萬戶侯,就是當年的侯王可能就是當下的糞土。運用《道德經》來尋找人生意義的答案,我個人理解,人活著有四種方式:一是為了生存而活著,用不同的方式,獲取基本的生存、生活資源,如衣、食、住、行;二是為了享受生活而活著,生活得比較富裕充實;三是為了欣賞生活而活著,主動享受藝術和財富,追求完美;四是為了體現自身的價值而活著,主動把控人生,把自身融入社會的良性循環。

哲學還是方向盤,是把握方向的,汽車在行駛的路上會有許多坑坑洼洼、彎彎曲曲,需要我們緊握方向盤,時時調整方向。我們運營企業也是一樣,為什么同樣是世界500強企業,運用同一種管理方法,在相同的條件下,有的倒閉了,有的發展了。發展的企業掌握了哲學思維,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修正企業的前進方向。哲學能幫助我們辨明方向。

問:我剛才聽你講解了你們家族傳承的“家傳道德經參悟”,對《道德經》的解釋和理解與我看到的許多版本有所不同。你更傾向哪種解釋和理解?

答:不管哪一種解釋都是中華文化的積淀,都蘊含了中華民族5000年生存、生活的豐富經驗和深邃哲理,從不同的角度引導我們探尋真理,因角度不同才使得中華文化絢麗多彩、生機勃勃。我認為這只是認識角度的問題,不能評判誰對誰錯。“家傳道德經參悟”力爭為認識《道德經》提供一點幫助。

在與這位企業家的交流中,我還把多年應用“家傳道德經參悟”的哲學思維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與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并把我對《道德經》的感悟作了一首詩贈予他。他認為與我的交流對他學習和研究哲學有很大啟發和幫助,還把我贈送給他的詩,讓書法家抄寫裝裱后掛在了他的辦公室。那次偶遇后,我們成了學習哲學的摯友。至此,我開始與更多的企業家交流學習研究《道德經》的體會,并著手開始《企業困境哲學解析》的撰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新竹县| 晋中市| 光山县| 合江县| 微博| 玉田县| 武威市| 铜川市| 平果县| 丰台区| 扎鲁特旗| 临汾市| 三明市| 清流县| 铜鼓县| 筠连县| 华容县| 德州市| 普宁市| 如东县| 五原县| 白城市| 万荣县| 嘉义县| 久治县| 苍梧县| 双辽市| 双桥区| 新邵县| 龙里县| 分宜县| 边坝县| 乌鲁木齐县| 安西县| 彩票| 镇巴县| 外汇| 凤台县| 芮城县|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