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上簡單的課,做不簡單的人(3)
- 王陽明正傳:唯心有物
- 趙家三郎
- 4255字
- 2014-12-29 15:10:17
朱老師之所以能成為繼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宗師,有些理論確有獨到見解,諸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云云,治學思想,有自己的一套打人的把勢。然而,過分提及“三綱五常人倫秩序”,如概括性的一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和“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觀點,壓抑人性,流毒千年,那是一把看不見的殺豬刀,屠宰了千千萬萬的子子孫孫。
清代著名哲學家戴震,在《與某書》中說:“其所謂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謂法。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浸浸然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將理學比作酷吏,兩者皆殺人,一個以法律殺人,另一個則殺人于無形之中。于是,清代末年,出現了譚嗣同、鄒容、宋恕、孫中山、陳獨秀、吳虞、胡適、魯迅、巴金、曹禺等一批反封建反禮教的革命斗士。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帝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稱之為“五四運動”。運動前夕,先鋒輿論媒體《新青年》雜志,連續刊登吳虞撰寫的《吃人與禮教》等多篇文章,強有力地抨擊封建禮教和舊文化,并喊出嘹亮震撼的口號——打倒孔家店。
原始儒家思想,思無邪,非常厚道,實用也實在,沒那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孔子無罪,人倫秩序,壓抑人性,這些理論也不是他老人家提出來的。朱學原是一種學術思想,由于很對統治階級的胃口,許多想法與上峰極為吻合,所以它才被確立為正統思想。統治階級“拿來主義”將其原有思想直接異化,適合其需要。理學作為地主階級新的思想理論體系,對當時社會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過分強化封建禮教、維護宗法等方面,限制了中國人的思維。自此,昔日那個積極的、血性的、健康的、向上的中華民族,由攻轉守,變為消極的、保守的、病態的、迷茫的民族。
朱熹代表作《四書集注》,被官方修訂放大為《四書集注大全》,以朱熹本人思想為主,收錄朱熹門人的理論以及其他一切符合統治階級思想的哲學理論,全國推行,為科舉考試之教科書。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批判明代官方教材“抄襲成書,內容陋劣,經學之廢,實自此始”,看來顧老師一點都不糊涂。
明代確定朱熹理學為官方教材后,出現了兩位大師級人物——薛瑄和吳與弼。
薛瑄與弟子張鼎、閻禹錫和私淑段堅等形成河東之學,再由段堅門徒周蕙及其再傳弟子呂等,形成明中期的關中之學,這是理學的分支之一。另一分支,也就是吳與弼的理學,門人有陳白沙、婁諒、胡居仁、羅倫、謝復、胡九韶、周文、楊杰等。學生們又分為兩派,以陳獻章為代表,得吳老師靜觀涵養之理,開啟白沙學派。婁諒、胡居仁得吳老師篤志力行之精神,創立余干學派。另,吳老師這里又是姚江之學(陽明心學)根源始肇。
6.近代時期
進入清朝,特別是鴉片戰爭爆發后,促使清朝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洋務人士主要采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態度。后,清朝末年又出現了新儒學。
以上哲學發展簡史,有著一個極為清晰的發展脈絡,也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哲學看不見摸不著,但一直存在,指導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
第二,每種哲學思想都經歷了漫長歲月,無數哲人智慧積累,前仆后繼,形成體系,是群體智慧的結晶。
第三,政治選擇思想,哲學服務統治。第四,難易程度因人而定,認為哲學難,有時很簡單;認為哲學簡單,有時很玄奧。
折騰人的學術熱點
儒家思想創立伊始,經過千年變化,幾度浮沉,最終確定為中國人的思想核心。猶如一款軟件的誕生,經過使用,不斷地改良升級,但總有經典的一款。陽明心學是儒家思想分支,好比一棵果樹,有若干枝干,有的枝干有花無果,有的枝干碩果累累。陽明心學這一枝,果實豐沛,影響深遠。只可惜,在它的產生地未能落地生根,反而在別處土壤姹紫嫣紅。
儒家思想經典著作,主要有儒家十三經,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其中,《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經典著作是孔子他老人家編著的,每本著作教育范圍和意義大不相同。
如《詩》《書》明志:簡言之,一個人為啥活著?這是很多人在人生路上百轉千回之后,來自心底最沉重的一問,人到底為了什么活著?問題一旦上升到哲學層面,會變得復雜起來。對于此,孔子他老人家為諸位提供了參考文獻《詩經》和《尚書》。《尚書》里面記載堯、舜、禹、夏、商、周的歷史故事,看看先賢們是怎么活著的。另外,《詩經》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總結,孔子對《詩》有一句經典的評論,“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人到底為了什么活著呢?讀讀詩經,看看史書,或許能從中找到人生的真諦。
又如《禮》《樂》明養:在《詩》《書》中能夠找到一個人為了什么活著,《禮》《樂》則告訴我們,人怎么活著?混吃等死、坑蒙拐騙、丟人現眼、急功近利云云,人各不同,各有自己的活法。這兩部著作,體現出了儒家思想實實在在的想法,告訴了我們該如何活著。先要解決個人修養問題,不說人見人愛,至少不能人見人踹。時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極為迫切,禮儀不可缺少。另,《禮記》中明確提出了“三綱八目”的人生目標,此后文詳述。這些不是封建糟粕,更不是思想禁錮。仔細琢磨琢磨,儒家思想非常實在。“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他老人家厚道地告訴我們,追求金錢沒什么錯誤,活著離不開錢。社會在發展,很多儒家經典思想也在與時俱進,時下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學好專業技能,把你的手藝搞得呱呱叫,方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作為知識分子,除了修身養性外,《禮》《樂》還告訴了我們要“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隨著社會不斷向高級文明發展,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
再如《易》《春秋》明知:這兩本著作旨在教會讀書人謀生的技能。假如從前面四本書中找出了“人為什么活著”和“人怎么活著”,那么這兩部著作則是告訴我們“人(讀書人)活著的基本技能”。學而優則仕,大凡取士,最起碼也得有兩把刷子。領導問什么,你總得對答如流,觸類旁通,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議。如此,方覺得你是個人物,才有可能享受高官厚祿金錢美女的待遇。這叫做學問,也就是讀書人謀生的技能。《易》如果是一部算卦的書,不會流傳至今。孔子他老人家輕易不教人這個,屬于上乘武功秘籍。《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的歷史,因為這部書的時間與歷史時代吻合,所以史學界將東周分為兩段,即春秋和戰國。《尚書》是史書,《春秋》也是史書,但《春秋》屬于近代實事,意義類似于今天的行政綜合知識。
花開兩朵,單表一枝,且說儒家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格物致知。儒家各學派的學術切磋焦點,幾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格物致知”源于《禮記》中的《大學》篇,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短短一百九十八字,道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核心價值觀。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中國知識分子的核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皆在這一百九十八個字。此處是吾鄉,不管你信不信,事實擺在眼前,即便你不知有此一說,這輩子也在其中,并非踽踽獨行,在人生的路上,你并不孤單,因為有千百萬的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共同前行,一起裸奔。
《大學》篇明確提出了個人道德修養境界和人生奮斗目標,即“三綱八目六證”,三大綱領,八小條目,六個補充,讀書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六證:止、定、靜、安、慮、得《大學》開篇提出了“三綱八目”的全文總綱領,然后逐條解釋,也不知因為疏漏還是其他原因,文中提及的“格物”和“致知”,沒有明確解釋,并且先秦古籍也沒有出現過“格物”、“致知”,無參照物,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了儒學思想的千年謎題。很多大儒發現了這個漏洞,紛紛根據自己的閱歷學識理解體會,注上了自己的讀書心得。于是各位大師紛紛鉆空子,“格物致知”遂有了多種版本。時間一長,形成習慣,關于此的注疏是學者能否成為大師的學術標志。
最早做出注解的是東漢經學大師鄭玄,他注解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唐代孔穎達與之心得一致,較之更加細化。
唐代李翱注解為: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北宋司馬光注解為:抵御外物誘惑,而后知曉德行至道。北宋程顥注解為:窮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牽役。北宋程頤注解為:窮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南宋朱熹注解為: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南宋陸九淵注解為:修持心性不為物牽,回復天理之知。明代王陽明注解為:端正事業物境,達致自心良知本體。明代王艮注解為:規范反省自身行為,了知德行根本。明代益智旭(明代高僧,俗名鐘益)注解為:修持唯心識觀,轉意識為妙觀察智。
明代憨山德清(明代高僧,俗名蔡澄印)注解為:感通外境萬物,致以化為自心真知。
諸位大儒對“格物致知”的注解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當初孔老師的一個疏漏,導致后世爭論不息,每個人的哲學思維截然不同,就這句話來說,一百個人會有一百零一種解釋,無法統一。究竟哪種注解才最近接孔老師的本意?后世儒家學者模棱兩可,也提不出來新鮮命題,遂從歷代注疏中尋找心中最接近孔子本意的那一個。經過激烈爭論,朱熹勝出,他的格物致知注解成為主流說法,即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和道理”。之所以能成為主流思想,蓋因元代中期朝廷將朱熹的《四書集注》定位官學,公務員科舉考試的教材。
到了明代,有臣建議朱元璋認南宋大儒朱熹為祖宗。歷代皇帝都希望能成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英明偉大的帝王,想方設法地往自己臉上貼金。朱元璋與朱熹雖為同鄉,但他們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朱元璋一代性情帝王,斷然拒絕了大臣的建議,老子就一農民,貼金給誰看?但這并未影響朱熹《四書集注》的官學地位,并一直延續到清代,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思想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還受其影響。
在朱熹理學為明代官學的歷史條件下,王陽明振聾發聵的吶喊,能否驚醒國人儒家思想原始的本性,翹首期盼,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