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簡單的課,做不簡單的人(2)
- 王陽明正傳:唯心有物
- 趙家三郎
- 4061字
- 2014-12-29 15:10:17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此乃一連串的思想化學反應,放之四海皆準,各個行業,均可使用。時間一長久,于是形成了: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我們常說“人窮志不短”,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話。長期處于貧窮狀態的人,會變得人窮志短,各種不道德的事兒都能干得出來。貧窮不是經濟狀態,而是一種精神頑疾。很多處于貧困狀態下的人,思想久困,碌碌無為,一混歲數就大了。過了三十五歲還沒有正經營生,后半生顛沛流離可能性很大?;蛘哂腥讼氲搅恕案F則思變”,僅酒后侃大山吹牛耳,并未付諸實踐,這跟咸魚有什么區別?就好像餓了,大餅擺在地上伸手即來,但寧可挨餓,也懶得貓腰,是以窮人缺少思想的改變和創造財富的能力。一個人把自己發家致富的思想及過程形成理論體系,那就是成功學;一個國家把本民族致富的思想及過程形成理論體系,那就是國富論。
日本三菱財團成立于1956年,該集團主要經營重工業和化學工業,與三井財團、住友財團、富士財團、三和財團、第一勸銀財團并稱為日本六大財團。三菱財團實力最為雄厚,主要有三菱重工、三菱制鋼、三菱化工、三菱汽車、三菱電機等,均為世界前列。
三菱財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1835年出生于地下浪人家庭,早年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21歲時,因給入獄的父親鳴冤叫屈,在衙門口寫了句“無賄不成官,罪由喜惡判”,人家惱羞成怒把他也扔進了監獄。在獄里,一砍柴大叔教會了他算術,憑借這個本領,他混了很多年,才混上一個小公務員,管理衙門的買賣。干得不順心,辭職了,后又把他找了回去,剛想著大干一場,日本爆發倒幕運動。1868年9月8日,新政府改年號為明治,史稱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廢藩置縣,當局要把衙門買賣賣給個人,巖崎傾家蕩產拿出四萬兩銀子買斷,創立三菱商會,也就是三菱財團的前身。當時,澀澤榮一(日本第一國立銀行創建者)是他的強有力競爭對手,兩人在商場上展開角逐,各有輝煌建樹。后,三菱商會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向軍方提供軍費和物資,骯臟發跡。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有云:個人之富即國家之富,個人如無欲求富,國家之富如何可得?正因國家之富與個人之榮達,人人才能夙夜匪懈,自我勉力。
巖崎彌太郎、澀澤榮一這兩位商業巨子,皆為王陽明信徒。一種哲學思想的產生未必被當世接受,但會為后世所用。產生陽明心學的土地,將其棄如敝履,而被看似弱小的島國繼承發揚。若干年后,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王陽明的思想賺王陽明子孫的錢,一直到現在。陽明心學子孫未能繼承使用,反在另一處開花結果。陽明先生的后人們除了臉紅,唯有凄涼。
還是那句話,哲學思想是任何自然學科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哲學是地基,埋在下面,看不見摸不著,但一直存在,如超市里的商品,五花八門,各有賣點,指導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改朝換代,都用得著??聪氯缃竦母啕?、扶桑,便知哲學思想這玩意兒有多么重要。
中國哲學史發展脈絡
簡單回顧一下中國哲學思想史,看下發展脈絡,一目了然。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哲學思想有: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近代西學。根據社會制度的不斷變化和統治階級的意志,政治選擇思想,思想服務政治。在歷史長河中,各種哲學思想流派爭相出場,起伏沉落。
1.春秋戰國時期
周滅商后,中國社會制度由奴隸制進入封建制,又稱封土建國,簡單理解就是分一塊具有世襲屬性的地盤。那時候的國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天子分給他的兄弟叔伯的地盤,稱之為諸侯國。民諺“遠親不如近鄰”,說的是如果親戚不經常走動,親戚也不親,出五服之后,形同陌路,誰也不認識誰,打起來下手賊狠。所以到了東周,天子失去統領天下的領導意義,各大諸侯國各自為政,相互進行吞并戰,最后剩下了戰國七雄。
中國哲學思想經過漫長的發展,到這一時期達到了巔峰狀態,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思想學派有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每家學派各有自己的思想主張和政治主張。每家學派均將自己的想法述諸筆端,形成文字理論體系,用以說明闡述自己的思想。各家學派的思想通俗地理解為“在哥看來,我希望世界是這個樣子”。例如,儒家希望全國沒文盲,人人是大師,天天仁義禮智信;墨家希望大家平等,全民兼愛,不要有戰爭,消除等級分化,共同富有或共同貧窮;道家希望,道法自然,掌權者不要妄為,不要胡作非為,更不能為所欲為。人民最好啥也不知道,吃飽了往樹底下一躺,便于管理;法家認為,天下除了國君之外,任何人都得受到法律的約束,不聽話,斬立決;名家希望,兩人一見面就“白馬非馬”唧唧歪歪抬杠,諸如此類。
各家學派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奔走呼號,向統治階級推銷兜售。各個諸侯國紛紛拿起思想武器,武裝統治。最后使用法家思想的秦國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法家思想主張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建立“以法治國”的規章體系,迎合服務于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的政治主張。由此可見,任何一種哲學思想,本無好壞優劣,只是哪一種更適合統治階級,哪一種才會被選擇使用。法家為主流思想的秦帝國,國祚僅僅維持了十五年,公元前206年滅亡,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2.兩漢時期
這就出現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大秦帝國排山倒海滅掉六國,為什么統一之后“二世而亡”?學者們漸漸地得出了答案——思想不對。最早看到問題結癥的人是秦朝遺臣陸賈,還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陸賈就向他推銷儒家思想。劉邦對儒家思想不感冒,甚至蔑視,他說:“老子騎馬打天下,還能用得著詩書禮儀?”陸賈反唇相譏道:“騎馬可以打天下,但騎馬能治江山嗎?”每一個不同的階段要有一個不同的哲學思想,陸賈的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
劉邦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入關時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背雠_一系列順應民心、與民休息的政策。漢建立沒多久,爆發了白登之圍。劉邦御駕親征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與匈奴決戰,結果被圍困在白登山。關鍵時刻,劉邦火往上躥要跟人家拼命。丞相陳平極為冷靜,拼不是問題,問題是拼不起。剛剛建國沒幾年,這點兒家底若打光了,江山易主,到時候怎么辦?陳平靈機一動,施展殺手锏,性賄賂匈奴冒頓單于(和親),答應每年給匈奴大量物資,從而解除白登之圍。劉邦看到彼此之間的差距,消停治國。
曹參為相時,邀請全國學者探討治國之道,大漢該使用什么哲學思想統一人民?學者們各說各的理兒,曹參也迷糊了,不知所從。后來曹參聽說膠西有一叫蓋公的世外高人,善于黃老之術,也就是黃老思想,傳說是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乃假托黃帝和老子,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兼顧采用陰陽家、儒家、墨家等諸思想學派的觀點綜合而成。曹參重金請過來,一聽蓋公講的黃老之術非常簡單,一句話“政治貴清靜而民自定”。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黃老之術對西漢初年的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出現了“文景之治”,這種思想治國方略,又被稱為“黃老政治”。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黃老政治最后一位統治者竇太后駕崩,漢武帝朝綱獨攬。建元初年,漢武帝的新政遭扼殺,獨攬大權后,新政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儒生博士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主要建議:君權神授、罷黜百家、尊王攘夷、建立太學。在地主階級中央集權制形成,迫切要求對王權神圣不可侵犯的歷史背景下,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家思想正式登上中國政治舞臺。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官學有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博學。儒家思想發達泛濫了,學者們紛紛對儒家經典著作進行注疏,學術上稱之為兩漢經學。代表人物董仲舒、賈逵、許慎、馬融、服虔、盧植、鄭玄等。
3.魏晉時期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地主階級走向政治舞臺,改朝換代必須有新的思想理論作為官方哲學。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儒家思想有短板,為了彌補其不足,又與外來的佛家理論結合,形成了玄學,統治階級用這套思想為自己的合法地位進行有力辯護。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套政治思想逐漸淪為精神養生術。
4.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轉型期,先后兩個大一統朝代,唐朝強盛時疆域(應該說是勢力范圍)達1251萬平方公里。地盤大、人口少、民族多,思想復雜,所以隋唐時期采用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并用政策。三家相互詰難,又相互吸收,各有所長。仿佛手機系統一樣,塞班、安卓、蘋果等,都叫智能手機系統,各有功能缺陷,彼此相互指責,卻又在技術上相互吸收。最后結果,儒家衰微,道家尊崇,佛家被扶植。
5.宋明時期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后,唐朝名存實亡,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后梁,中國社會進入進入五代十國(十一國)的大分裂時代。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建立宋朝,經過多年征戰,平定中原。在這一時期,儒家那套思想又適合了時代的發展需要。儒家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新學、司馬光朔學、蘇軾蜀學等。后談兼性理而著名的理學逐漸走向正統地位,學術上稱之為理學,又叫道學,構建了一個新的精神世界。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其時理學四大派有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的洛學。南宋時期,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他在福建創立閩學。理學形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南宋時期理學達到巔峰狀態,出現程朱理學,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當時,還有一非主流學派,即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到了明朝形成了陸王心學。
南宋朱熹理學思想(朱學)在他生前并未取得思想界的統治地位,一度被認為是偽學。門人遭到迫害,流離失所,“棄暗投明”。南宋末年,慶元黨禁解除,朱熹理學方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元代仁宗皇慶年間,科舉以朱熹《四書集注》及五經的朱學傳注為思想準繩,實際上朱學仍未受到重視。直到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官方修成三部《大全》,即《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標志著朱學的統治地位,得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