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簡單的課,做不簡單的人(1)
- 王陽明正傳:唯心有物
- 趙家三郎
- 5566字
- 2014-12-29 15:10:17
門當戶對,只是感覺不到位
對王陽明來說娶個媳婦不難,狀元兒子要結婚,保媒拉纖的還不得踩爛了門坎。官宦子弟結婚,最低層次也講求個門當戶對。高官重臣子弟的婚姻通常摻和一定的政治因素。假如王陽明是普普通通讀書人家的孩子,那么他的擇偶范圍會很狹窄,無非在親族里面選擇。王華沒有因為自己當年考中了狀元,又在京城做官,而去攀高枝。王華的未來兒媳婦是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的女兒諸氏。
諸養與王華乃至交好友,他也是紹興府余姚人,與王陽明論起來還是他舅舅。王陽明小時候,諸養在吏部工作,主會試那一年到王家串門,見王陽明活潑可愛,細眉鳳目,怎么看都有種貴人相。再聽說王陽明出生的各種祥瑞,以諸養的閱歷認為這孩子以后是出息人。
諸養酒酣耳熱后,當即口頭表示把女兒許配給王陽明,定了娃娃親。酒醒后,諸養有那么一絲后悔,嘴咋就那么欠,王華尚在復習功課,他日能否登第尚屬未知,允諾似乎有點過早。沒想到,王陽明十一歲時,王華高中狀元,一鳴驚人。諸養暗自竊喜,當年的話說對了。眼瞅著王陽明一天天長大,也不知今日王華是否還記得當年孩子們的婚約。諸養派人去催婚,都被王華以孩子年幼打發了回來,他心里七上八下的,正愁沒轍,王華找上門來了,要求給孩子們擇日完婚。諸養喜出望外,聘禮啊什么的不用帶,人到即可,直接來南昌,在這里舉行一次隆重的婚禮。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王陽明到了南昌。南昌有兩大標志建筑,一是坐落于贛江東岸的滕王閣,另一處是位于今星火路的寧王府。這一年,王陽明十七歲,寧王朱權四世孫朱宸濠十歲,三十一年后,宿命讓兩人在這里一決高下。王陽明來到丈人家,提議迎娶新娘到余姚老家辦婚禮。諸養當即表示沒那個必要,純屬多此一舉。南昌城里啥都有,一切準備就緒,就在這辦。其時,整座南昌城最高興的人當屬諸養,他比結婚的王陽明還高興。
合巹之日,諸府上下,張燈結彩,賓朋絡繹不絕,比過年熱鬧。結婚當天不如過周末,除了疲憊,只有疲憊。王陽明見高談論闊舉杯相邀的賓朋,感覺結婚也就那么回事兒吧,淡然無味,毫不令人心潮澎湃。
王陽明岳父諸養與眾位同僚賓朋一醉方休,婚禮圓滿成功,女婿人才一表,簡直太有面子了,這可能是諸養生平最高興的一天。諸養晃晃悠悠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回到屋子里,呷了口茶,叫了聲:“守仁……守仁吶……”不見王陽明回話,諸養忙命人把王陽明叫來,這小子怎么這么不老實,還沒到送入洞房的程序。仆人找了一圈不見王陽明,又找了一圈,客廳里、書房里、新房里,還是不見王陽明。諸養“刷”地一下酒醒了——王陽明丟了!大事不妙,諸養派出所有家丁仆人,叫上老哥幾個,玩命似的找,翻遍全城,也得找出來。
洪都新府,豫章故郡,南昌對王陽明來說人地生疏,他是外地人,黑燈瞎火的萬一跑丟了,迷路了,次日一見被殺了,怎么辦?諸養冷汗涔涔,坐立不安。女兒結婚當夜,女婿丟了,傳出去已成笑柄,這都無所謂,關鍵是若找不到王陽明,怎么向京城的王華交代,人家可在中央政府任職,況且他只有一個兒子。
天已經亮了,諸養心灰意冷,老淚縱橫,準備一會兒去府衙貼個尋人啟事,糾集更多人力再找。諸養嘆了口氣,疲憊至極,靠在柱子上,瞇一會兒。正當這時,王陽明大搖大擺地回來了,只見諸府燈火通明,岳父大人諸養無精打采,心下了然幾分。王陽明急忙走上前去,輕聲問道:“爹,早上好!”
諸養一激靈,反詰道:“你是我爹啊!小祖宗,你可算回來了。”昨晚王陽明見諸位喝得酩酊大醉,他自己沒意思,童心大起,于是偷偷溜出了諸府,在大街上瞎溜達。走著走著見前面一處廟宇,匾額上寫著三個莊重大字——鐵柱宮,即今南昌萬壽宮。始建于晉朝永嘉六年(312年),北宋時期江西文化人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等捐錢修葺。宋寧宗時,賜匾額“鐵柱延真之宮”,簡稱鐵柱宮。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賜名“妙計萬壽宮”,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改名萬壽宮,沿用至今。近代飽經戰火,萬壽宮被焚毀,原址處現為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學及萬壽宮商城。
鐵柱宮,明代時香火極其鼎盛。王陽明看著看著,信步走了進去,見一名道士端坐榻上,長得鶴發童顏,道貌岸然,一瞅就是養生大師級水平。
王陽明禮貌地打了個招呼,老道士看他一眼說:“你臉色不好。”王陽明回道:“自小如此。”“難怪你要走進來。”道士兀自說道,“攝養身心使長壽,丹訣道藏自有法。
且聽我給你講一講如何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就這樣,兩人開始談論養生術。這時候王陽明學識不足,但思維活躍,常有驚人之語,引得道士拍手稱贊。不知不覺,兩人竟然聊到了拂曉時分。王陽明忽然想起來今天是他大喜之日,還沒入洞房呢!王陽明急忙起身告辭,原路返回。
諸養見王陽明活著回來了,喜出望外,把他推進洞房。正所謂洞房昨夜停紅燭,蠟炬成灰淚始干。新娘諸氏的心情與燒完的紅燭一般無二。合巹之日,不入洞房,古今也只有王圣人能干得出來。王陽明與夫人諸氏實際上感情不深,兩位素未謀面的孩子,一朝合巹,結為伉儷,對他們來說婚姻更像成人童話,虛無縹緲,只是生命中從此多了一人。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就像電動車,看著堂皇華麗,實際上跑不了多遠。按照習俗,王陽明要在南昌待上一年半載,這對他來說,實為一種折磨。好在王陽明找到了消磨時光的好辦法——書法。
練字,屬于修身養性的一種良好方法,陶冶情操,身心安靜。習練書法基本法主要是臨摹,而后臨寫、背臨、創臨,經過三種過程才能達到一定水平。至于能否自成一家,只能看天賦了。王陽明天賦異稟,對于書法頗有心得,他曾說過:“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王陽明說開始練習書法時,對著古帖臨摹,縱然臨摹得非常相似,但只是形似而已,缺乏神韻。后來為打破這種僵局,每次提筆時都會凝神細想,想一想這個字究竟該怎么寫,并不草率下筆,想好了再寫。凡經過此種方法,不斷實踐歷練,忽然有一天你會發現,再寫出來的就是你自己的字。凡事皆在心上求索,此為心學之道。心學廣博宏大,可以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貢院失火與天人感應
次年,王陽明帶著夫人諸氏回余姚老家省親。在外打工子弟逢年過節,最能令家人激動之事無非帶對象回家過節,何況王陽明與諸氏結為伉儷,帶媳婦回家省親。王陽明路過上饒(明屬廣信府)聽說婁諒在此講學,“做圣賢”的想法又冒了出來,早已心向往之,特意去拜訪婁老師。今江西省上饒市水南街勞動路婁家巷30號為當年婁諒、婁性父子講學之地,為上饒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年,婁諒六十八歲,王陽明十八歲。婁諒,字克貞,別號一齋,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老師大有來頭,他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后來的寧王朱宸濠(寧王兵敗,婁妃投水自盡),也算“皇親國戚”了。婁老師不像王陽明那么干脆,打小立志做圣賢,但也稀奇古怪,少年得志。婁老師年輕時對理學很感興趣,四處求師問教,跑遍了半個中國。經過一些人一些事,方知那些頭頂光環的專家教授們,其實狗屁不通,比普通學者強點有限。大學問家們忙著辦輔導班,沒工夫研究學問,也懶得研究,悉心教導培養舉子們,有兩個中舉的,下一期生源便不是問題。人間熙攘,皆為利往,婁諒失望透頂,不由得諷刺了一句:“大家所說舉子學,非身心之學問。”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際,聽聞撫州府崇仁(今江西撫州市崇仁縣)有一叫吳與弼的牛人,學問甚深,也開課收徒辦培訓班,但不以科舉考試為主。大學問家婁諒見得多了,沒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他也沒抱著多大希望去見吳老師。到了之后,婁諒驚訝地發現,吳與弼才是真正的學問家。
吳與弼,號康齋,今江西省崇仁縣東來鄉小陂村人,明代著名理學家。且說吳老師沒有師承關系,沒人教他,完全閉門造車,好在天資聰穎。傳說吳老師經常后半夜睡不著覺,哭天抹地的,久而久之哭出了心得,自學成才,創立崇仁學派。吳老師教出的學生非常“狠毒”,一下山就名動天下,主要有陳獻章(陳白沙)、婁諒、胡居仁、羅倫、謝復、胡九韶、周文、楊杰等。清代著名思想家黃宗羲著作《明儒學家》一書中,將《崇仁學案》位列第一。
婁諒這小伙子長得一看就像人才,吳老師甚喜,收下為徒。學習時間一長,吳老師發現婁諒乃一性情中人,豪邁之士,不屑于凡俗事物,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兒。對于做學問而言,沒有嚴謹的精神,事事不關心,豈非成了空談,這種態度非常危險。于是某次吳老師帶領學生們在田間勞作,吳老師對婁諒說:“學者須親細務。”天性聰明的婁諒一下子頓悟了。此后洗衣掃地親自為之,不勞煩僮仆。這一切,吳老師都看在眼里,孺子可教也。果不其然,后來婁諒成了吳老師的關門弟子。吳老師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于他。
婁諒在吳老師處學習幾年,返回上饒。景泰四年(1453年),婁諒鄉試中舉,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要想仕途輝煌還得參加會試、殿試。考中了舉人,全家高興,唯獨婁諒反應平淡,他志不在此。他覺得科舉與做學問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為了做學問,婁諒又跑到吳老師處學習。如此往返十余年,婁諒他爹實在受不了,強烈禁止兒子胡鬧要求他去科考。父命難違,婁諒于天順七年(1463年)去南京參加進士考試。
婁諒走到浙江衢州,忽遇逆風,船無法起航,前去趕考的舉子們坐等天晴。婁諒望望天,轉身就走,悠哉地回到了上饒。老爹見他回來了驚詫萬分,問清情況,氣憤萬分,又沒山崩地裂,洪水泛濫,憑什么不去科考?婁諒解釋說:“此次科考非但不能中舉,會反遭奇禍。防微杜漸,是以我才回來了。”理由編得充分點也行,這也太牽強了。家里人無可奈何,婁諒多年研究學問,難道說他已經成仙得道,心入化境了嗎?家里有個能折騰的祖宗誰也沒轍。然而,沒過多久婁諒的話居然應驗了。正當家里人滿腹狐疑時,南京考場傳來了消息——貢院失火。
天順七年(1463年)二月九日,南京考場發生特大火災,燒死舉子九十余人。朝廷迅速對有關部門有關領導下獄處理,遇難的貢士皆賜進士出身。經過這件事,大家覺得婁諒成了半仙,對他欽佩有加。婁諒則認為此乃研究理學,靜久而明之結果,這或許是儒家常說的天人感應。
天順七年癸未科會試,因考場失火,改至當年八月舉行,殿試推遲至次年(甲申)三月。為了滿足家里人殷切期望,婁諒再次上路,名列乙榜,沒有進京參加殿試的資格,但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官職通常比較小而已。婁諒不在乎,去了成都上任待了兩個月就申請病退,回家研究理學,終成一代宗師。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殿試金榜有三人值得一提,分別是二甲第一人李冬陽(官至內閣首輔)、二甲第三十九人焦芳(閹黨,官至吏部尚書)、三甲第二十一人劉大夏(官至兵部尚書)。
理學一詞,經常會出現,它是儒家哲學思想的一種,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理學?什么又是哲學?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意義,且看下面詳解。
哲學是什么?到底有啥用?
下面的內容將有點枯燥,但這里又不適合快速翻頁。哲學思想這塊跳過的話,猶如做菜不放鹽,食之無味,也搞不清楚王陽明。
我們經常會使用到一些哲理詞句,點綴事物,豐富生活,那么這里引申出一個問題:哲學究竟是什么玩意兒,到底有啥用?
哲學相當神秘,相當深奧,也通俗易懂。哲學乃一門嚴肅學科,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蔡元培說“哲學之思想,與科學及哲學相隨焉”,完全正確,哲學是自然學科的基礎。換言之,人類任何偉大發明,大到核武器、計算機、航天飛機,小到筷子、掛鉤、褲衩,都與哲學息息相關。
天地玄黃,鴻蒙初開,人們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原始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漸漸地認識到了自然界的聲光雷電,掌握了一些自然規律,譬如日出日落,生老病死。這個時候哲學處于萌芽狀態,主要表現在,人們有了東、西、南、北、中的方位概念,也有現在、過去、未來的時空概念。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人們出現了意識形態。通俗地講是你為啥活著。假如你說為了混吃等死被人埋,沒人攔著你,那是你的權利,那是你的世界觀。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形成群體、部落、民族,他們的世界觀形成了部落意志、民族意志、國家意志。簡言之,即這群人想要干什么。有地種地,沒地開荒,不會種地去打仗,去殺、去搶、去掠奪,漸漸地形成了本民族的哲學思想。
以上為宏觀概念,籠統的說法。哲學在生活中極為常見,只是有時候我們無法用語言去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最樸素的哲學思想——窮則思變。
舉個賺錢的例子,最能說明問題。試問一個人一輩子能賺多少錢?以時下情況,按薪金5000元/月,20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工作40年計,一個人一輩子能賺200萬?500萬元。此為一個區間,還是毛收入,況且很多人達不到這個水平。人生走到盡頭,油盡燈枯,混個負數也是有可能的。其他先天因素不計算在內,如富二代等。這是最基本的生活費用,不包括買房、買車、買奢侈品、搞按摩等額外開銷。每個人世界觀不同,思想也截然不同。有的人覺得這些錢夠花了,得過且過,無欲無求。有的人不這么認為,他們不服,憑什么我天天擠地鐵看人臉色活著,起得比雞早,睡得比雞晚,夜以繼日,拼死拼活地干,最后才得到那么一丁點報酬?不公平!公平是相對而言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若要享受高質量生活,首要客觀條件便是爭取更多的財富。那么也就有了“窮則思變”一說,一個人的思想開始改變,確定自己的人生觀,然后朝著目標前進。只要肯這樣做,他一定會成功,只是財富蛋糕有多大的問題。
通過上面的例子得出,想要賺更多的錢,先要改變思想。腦袋瓜子里時刻琢磨怎么賺錢,有了這種思想,樹立敏銳的經濟觀念,之后才能發現商機,繼而一蹴而就。生活中此類型人有很多,同學聚會,也經常談論某某在何處發財。更多人是得過且過混日子型,會經常抱怨命運不公,時運不濟,有那工夫為什么不審視自我?天天不想著賺錢,夢想有天飛黃騰達,如果錢是大風刮來的,那么人人都愿意站在馬路邊,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喝西北風。此種人逐漸會淪為社會底層,也就是窮人。當然,彩票提供了一夜暴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