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估值:讀懂估值中的共識與博弈
- 鄒佩軒
- 597字
- 2024-08-15 17:08:29
1.2 DCF模型是一種價值觀:把握估值體系的第一性原理
與投資估值相關的學術研究、業界觀點林林總總,但是各類結論的有力程度,或者說發生沖突時的優先順序是有明顯區別的。套用數理的概念,相關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公理、假說與經驗公式。其中,公理是指經歷過長時間的實踐考驗,不需要證明的基本命題,是所有后續推理的邏輯出發點。假說則是在已知公理的基礎上,引入很多額外假設,對客觀現象做出的暫時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釋。經驗公式則是另外一個體系,能用就行。
在投資領域,我們能看到的絕大多數理論,諸如投資組合理論、CAPM、有效市場理論等都屬于假說;市盈率(PE)、市凈率(PB)等各種相對估值法則屬于經驗公式。
相比之下,DCF(Discounted Cash Flow,現金流折現)模型則更像是一個公理,它描述了一個理想化的世界,只要我們知道一家公司未來每一期的現金流及投資者所需的必要收益率,公司的內在價值就可以被精確算出,整個過程沒有引入其他任何額外的假設。
DCF模型是估值體系的根基,大部分理論都是圍繞DCF模型展開的,要么是研究分子端,諸如公司金融領域的各類現金流定義;要么是研究分母端,諸如CAPM及各類風險溢價。相對估值法則避開了具體的分子分母計算,用一個單一指標近似描述現金流與折現率的綜合影響,其本身也是DCF模型在特定條件下的簡化。
因此,牢記DCF模型的基本概念及一些推論非常重要。本節以定性分析為主(這也是筆者認為的DCF模型最大的意義),定量計算涉及的細節問題見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