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責任制,分產到戶,生產隊里的牛、馬、羊以及糧食都分配到各家各戶,土地也都按人口分配,分配到各戶,這就是一次大分家。這一制度的確立,標志著農村改革的重要一步,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行。這一制度不僅在理論上得到了肯定,而且在實踐中為農民提供了長期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自從分產到戶,光遠發誓要把家過好,吃有余糧,燒有余柴,可現實是打臉的,春種秋收,按部就班的去勞作著,可是秋收之后去了交公糧的家里的余糧,基本上是捉襟見肘,賣公糧到國庫按等級劃分,這兒的糧食還賣不上等,也就說明賣的價錢也不高,但家里的糧食都沒有下年的籽種,吃能接下來就不錯了,有的時候還得吃返還糧,為了留下年的種子,上報到村里領取點返還糧,光遠,畢竟還是個孩子,他想不出太多的辦法,他媽媽的想出了些賺錢的辦法,養一些大鵝,母豬,雞鴨,都可以為家盡一點收入,雞鴨鵝,養大了可以賣,也可以賣蛋,母豬下崽兒可以賣豬崽兒,這也是家的一點兒收入,鴨鵝,可以出去放養,但鴨、鵝雛小的時候得喂菜,光遠就到地里去挖野菜,有時候姐姐、妹妹也幫著挖。鵝子大了就出去放,這個活就落在了光遠的身上,放假了就趕著鵝出去放,有時候連豬一起趕著放,屯子外有個草甸子,可以放鵝,放羊、牛、馬都可以放,公園的銅陵,孩子們都在暑假期間玩耍快樂,他卻在草甸子上放鵝、豬他又不敢貪玩兒,怕鵝子丟了豬跑了,我回家就該挨揍了。這樣的日子周而復始,過了兩年,光遠順利考上了初中,可他的心思更加沉重了,鄉里的初中離他的家十公里,當時他的個子太小,二八自行車還夠不著車座子,中學也沒有住宿的地方,沒辦法,就在他的舅舅家住,舅舅家離學校有三公里,在舅舅家住,每年二百斤小麥作為費用,舅舅的這個屯子里也有不少光遠的同學,他們每天都走著去學校,買到禮拜天的時候他就回家看一看,生怕家庭父母吵架,家里的活也幫干一下,到了寒暑假回家的活兒就更重了,所有的活兒他都拿了起來,除了學習以外,就是在家忙活干活,在屯子里的人看來,光遠就是一個能干的孩子,并且知書達理,可是他不干不行啊,他家里根本就沒有能干活的的人,他也想像其他的孩子一樣出去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同齡人,掏掏雀窩,團摟泥球兒,打彈弓,打冰嘎,打出溜滑、滑冰車,等他把家里的活都忙完了,小伙伴們已經玩的差不多了,他只能是到這玩個結尾,你比如說他彈泥球,打個出溜滑,滑滑冰車,這是冬天寒假的時候,暑假的時候他就根本沒有時間去玩,除了放鵝放豬,養了牛再放牛,因為牛能耕地嗎,家里還有兩頭牛,他到初三的時候個子長高了一點,嗯,能夠到二八車子的車座子了,就不去舅舅家住了,自己騎自行車來回的跑,上學來回跑辛苦多了,夏天下雨大了就得來回走著十公里路,起早就得走,因為是土道騎不了自行車,有時候到學校都上完一節課,老師:“問為什么來這么晚”,他說:“太遠了,不好走”“你這樣會耽誤課的”老師說,“回座位上去坐吧,明天別再來這么晚了”,“嗯”光遠回到了座位上,班上的同學都在看著他光遠低下了頭。是數學課,當時數學老師在黑板上講的是代數,可是這節課下來,老師講了那么多,光遠卻一個字也沒有記住,滿腦子都是站在教室前,同學們看他的眼神,好像傷到了他的自尊心,發誓明天早上騎不了自行車的話,早早早早的來,免得讓同學們看自己的笑話,在小學的時候挺聰明的,但到中學接觸能力特別慢,別的同學老師講完之后就能會,而他就得消化一段時間才能會,就像是慢半拍似的,接受事物也是如此,所以他在每每騎不了自行車的時候,走在這泥濘的路上的時候,就拿出了英語書背單詞,課文背完這個再拿出語文背文言文,在被數學里的概念定義,他非常能吃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了學習干脆自行車,不騎了就是來回走著走,走著走能背些課文兒,把當天的知識重新消化一遍,記得更扎實一些,別的同學一天能消化的知識,他需要兩天才能消化,但是他能吃苦,所以說跟別的同學基本上同步都能消化掉這些知識,他也渴望知識改變命運,但是,不努力的去學,就改不了命運,想去改變命運,沖破這個牢籠,就得去加倍努力去學習,甚至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獲得一點點的成功與希望,都說深山藏虎豹,田野買麒麟,但是你得是那塊料,你得付出才能有回報,你不吃學習的苦,你就得吃生活的苦,不吃生活的苦,就得吃學習的苦,只有學習上去了,努力了才能有新的出路,要不然就得面朝黃土背朝天天地不過半丈方圓,牛在前,人在后,前后不過五尺遠近,離中考時間越來越近了,光遠一心放在了學習上,家里的活啥的,一些事物他都不去想,就想著考上好高中,為將來有個好出路打下基礎,他把“滾滾向前的時代巨輪不會等待虛度年華的浪子,準時開動的列車不會遷就姍姍來遲的客人”作為座右銘寫在了筆記本的首頁上,蘇聯作家奧斯托洛斯夫基,曾經說過:“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光遠也想做到這一點,他能做到這一點,不留遺憾的,往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