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贏得他人信任和擁護的領導藝術(12)

鞠躬盡瘁的一代賢相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后,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諸葛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后,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并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于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后,諸葛亮助劉備乘勝攻占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公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后主準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后率大軍五次攻魏,七出祁山。最后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100多天。建安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后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断尻栍洝吩疲骸傲脸跬?,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于道陌上?!薄朵剿m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后遂不除?!边B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

追求一種寧靜和淡泊的心態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副草廬對聯極為精煉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劉備未見其人,而先觀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諸葛亮從出世到至死,一生不慕虛榮,不求富貴,安貧樂道,樸素嚴謹,克己奉公,知恩必報,忠貞不貳,鞠躬盡瘁,嚴于律己。這些高貴的品格著實令人佩服。

“淡泊”、“寧靜”從一種境界、一種要求來看,乃是一種道家清心寡欲,修身養性,順其自然的表現,但并非消極避世,求一生安樂。正因為如此,所以諸葛亮在一生軍旅生涯中。時刻以此為戒,提倡儉樸,自出茅廬,火燒博望,投身于赤壁之戰,隨后平定西川,進軍南中,全力治蜀,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后半生都在戎馬倥傯中度過。晚年,在渭水前線,抱病巡營,事無巨細均親自過問,此外,別無所求。再則,他自始至終一身素縞,初出場時,雖出將入相,但他每次出戰幾乎都是同一裝束:端坐四輪車,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拿羽扇,一副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達官貴族的華服絲袍、金銀飾物。在封建社會里,像諸葛亮這樣身居高位,卻能擺脫追求榮華富貴的陋習,出淤泥而不染,始終過著清淡生活的人,實在不多。

嚴格要求自己遵守本分

諸葛亮的政治思想,是法儒混合體的。他重視制度,擬定管理條例時,必須以理性立場,設定人人都可能為惡,嚴格執行所有的法令,陳壽便稱他刑法和政令都很嚴峻。但執行上他則重視領導,在上者必須為人君、為人師、正己才能教人?!侗阋耸摺返摹吨螄罚褐螄?,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上則東正矣。本者,經常之法覦矩之要也。這段文字明白顯示制度的重要性,國家有國家制度,家庭有家庭制度。這是治理的根本。《君臣篇》則寫道: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援臣,上下好利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見矣;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這段文字則顯示諸葛亮之重視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領導者不可光說不練,做好榜樣,才能使政令貫徹,這便是他以身作則的儒學精神。

諸葛亮嚴格要求自己遵守本分,一絲不茍。赤壁之戰時,奉劉備之令到東吳,孫權愛其才,要諸葛亮之兄諸葛瑾設法留下諸葛亮。但“知弟莫如兄”的諸葛瑾表示:“我弟弟諸葛亮委任于人,義無二心,弟之不留于東吳,猶如我諸葛謹不會投靠其他地方一樣?!焙髞?,諸葛瑾出使蜀漢,諸葛亮也只以接待他國使臣的禮節來對待多年不見的“老哥”,除了公事會面交談外,兄弟倆從未私下接觸過。諸葛兄弟徹底遵守人臣之節,是中外古今難見的。身處戰亂之世,如果不懂得如此審慎,勢必會遭人猜疑,而影響任務的完成。

另外,從諸葛亮在一次北伐途中向劉后主上的一道表里,也可見一般,表中有這樣一段話:“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四五十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盈財?!庇纱丝梢?,諸葛亮真正做到了嚴于律己。同時,他提倡儉樸時,不僅從自身做起,而且在軍營中也如是提倡,這成為他治蜀的一項重要措施。

相同的,劉備不但稱贊諸葛亮對自己是“如魚得水”,還將身后大事完全委托諸葛亮,毫無猜疑,相信他對諸葛亮的人格必有相當深入的觀察吧!不過,諸葛亮雖大權在握,卻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來后,聲望達到空前,使另外一個輔佐大臣李嚴深為疑慮。故意寫信建議諸葛亮趁機晉爵封王,接受九錫。對這件事,諸葛亮坦然地表示:我是位才能低下的上人,輔佐先帝,并不勝任,但卻承蒙錯愛,位極人臣之首,所得的祿賜也夠多了,如今討賊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報,便妄自尊大,乃與義不合,對我沒有好處的……裴松之注解《三國志》時,認為諸葛亮擁有大權,卻不失節制,絕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會懷疑他有篡位自立的野心,的確做到“上不生疑心,下不興流言”,在蜀中這種好擺龍門陣好拉關系的社會環境里,實在是不簡單的事。

當然也有對他大權獨攬深為疑慮的人,廖立、李嚴、張裔雖頗不服諸葛亮,卻還相信其人格。但有位叫做李進的官員,充分表現對諸葛亮的反感,常自作聰明的分析,諸葛亮這種權臣,功高震主,終有天一定會和皇帝產生權力沖突。到時候不是篡位,便是身敗名裂。諸葛亮聽到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把李進視為自己的監察人,暗自警惕,不可有過分的表現。及諸葛亮死后,李進仍不放松,他上疏后主表示:“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野心勃勃,又長年鎮守邊疆,臣常擔心會發生意外。如今諸葛亮既死,劉氏政權從此得保,西蜀也可以靜息,全國大小應為之慶祝才對?。 眲⒑笾骱褪駶h大臣們正為諸葛亮的噩耗哀悼,見此疏文,自然大發脾氣,認為李進惡意詆毀盡忠報國的賢臣,立刻將他下獄治罪。由于再也沒有像諸葛亮這種會保護自己政敵的人替他求情,李進便被處以死刑。

虛心采納各種意見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特別強調“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吨T葛武侯集》的《便宜十六策》中他寫了一篇《納言》,表示:“納言之政,謂之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他主張在上者應廣納部屬之言,才不至于“失政”。另一篇《視聽》中更表示:“為政之道,務在多聞,是以聽察采納士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目當其目,眾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是以“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彪m然,《便宜十六策》有不少史學家以其文體認為可能非諸葛亮親筆作品,但身為丞相日理萬機,由秘書代筆,將其意思作完整表達,以見之于“公文”中,的確有可能。即使如此,文辭或許不“真”,但精神仍是諸葛亮的。

諸葛亮不但說,而且也徹底地去做。出任宰相后,他特別在丞相府中,成立“參署的機構”,其目的在于“集思廣益”以采納更多人的意見。《董和傳》記載諸葛亮敘述他和董和共事七年的感言中表示:“董幼宰(董和字)和我共事七年,碰到事情決策有不周到的地方,他一定會反復表示他不同意的看法,因此我們常往返討論再討論,有時甚至十余次之多。如果大家都能像董幼宰一樣勤懇認真,不但對公事有好處,也可以使我在作決策時,不致造成太大錯誤?!彼劦皆缒旰团笥严嗵幍那樾危盒焓俏活^腦清晰、絕不馬虎的益友;而崔州平交往“屢聞得失”;后來的胡濟更是“數有諫止”,這些朋友都是以提供“諫言”,而讓諸葛亮深為感激、終生難忘。他更客氣地表示,自己“資性鄙暗”,所以有時無法完全理解和采用,但他和董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濟四人的關系始終和好,因此相當鼓勵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征軍團公布的《勸將上勤攻》(已缺失)之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后諸將士能勤于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于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入苦戰的劉備,以穩定北方防務;征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謖“攻心為上”戰略,作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或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早作的決定,但他絕不居功,讓優秀的部屬不要被自己的光芒所掩蓋,使每個人才都能樂于發揮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國鼎立中,蜀漢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屢次向曹魏攻擊。這些優異的人才,的確都是因諸葛亮不居功、不屈才、虛心納諫的作風,才能獲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諸葛亮詩》中便寫道:“區區庸蜀文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廣。”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評論道:“諸葛孔明之為相,敏然虛己,以求問己之示,秦漢以下為相者皆不及也?!?

一生忠貞不貳的典范

諸葛亮還是一位知恩必報,飲水思源的重情人。劉備因政治需要三顧茅廬,不恥下問,虛懷若谷,諸葛亮對此感恩涕零,從而“志決身堅,不計利鈍”,知不可為而為之,立下“士為知己者死”的雄心,因此,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仍精慮地扭轉時局,使之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更因有先帝臨崩托孤之恩,當時,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又說:“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諸葛亮這樣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他“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他把北定中原當作報恩的主要方式,并且為此目標殫精竭慮。他在《前出師表》中說:“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庇衷凇逗蟪鰩煴怼分姓f:“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我們于此以見其盡忠,感恩戴德已達極點,把所受之命看得比自己還重要,以至于達到了不達目的則“夙夜憂嘆、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的程度。此后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是報知遇之恩的具體體現。

諸葛亮一生忠貞的另一表現還表現在劉備死后,后主劉禪不理朝政、荒淫無度、飲酒作樂。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謹守忠貞報國的戒條,忍辱負重。其實,在這時,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則一統天下還有望,同時也順天意、合民心。但他就是不越雷池一步,這既令人嘆息,也讓人感動,真是千秋功罪,憑誰說!

千古一相的領導藝術

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或許談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實務管理上幾乎是第一流的。人格、處世技巧也的確無懈可擊,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傳入蜀中之后,曾因驕奢無度、被諸葛亮和后主劉禪廢為庶民的前長水校尉廖立,正徙放于漢山,聽到噩耗,大為哀痛地表示:“諸葛丞相死,我一輩子都要老死在這兒了!”因為偽造軍情被廢為庶民的前尚書令李平,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傷心地發病而死。李平被流放后,經常對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諸葛亮一定會原諒他而再度重用他的。

暫且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光是這種讓政敵都感動的磊落政風,的確稱得上古今難得的大政治家。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的最后下總評道:諸葛亮為相國,安撫百姓,倡導禮儀規范,裁減官員,尊崇制度,開誠心,布公道。做事盡忠而有益社會者,雖是仇人也必有獎賞;違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雖是親人也一定處罰。承認錯誤,努力改過向善,雖是重罪,也會加以原諒;巧辯脫罪,變本加厲,雖是輕罪,也必加以戮誅。善再小也必會受到獎賞,惡再小也必會遭到貶謫。處理行政工作以精煉為主,重視事情的本質,要求事事確實,對虛偽好表現者常公開責備。是以邦域之內,皆敬愛又熱愛之,刑法和政令雖嚴峻卻毫無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而勸誡明確也。稱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長才,即使管仲和蕭何,也比不上他。

后人也從諸葛亮的一生事跡中學到很多東西。諸葛亮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為歷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稱頌。

唐太宗稱他為“賢相”,治國“正直”,“至公”,要群臣學習。乾隆《五賢祠詩》說:“端稱諸葛是完人”。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說:觀歷代“秉事君之節,具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有治人之術”者,惟諸葛亮一人。唐、宋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都給予熱情謳歌。杜甫詩稱:“諸葛大名垂宇宙”。唐初名畫家閻立本畫諸葛亮像以后歷代模擬傳瞻。至南宋模擬像上有張栻贊、朱熹書。南宋理學家王柏仰慕諸葛亮,特刻其石像供奉。朱子“每酒酣,多朗誦《出師表》”。史可法等一批民族英雄,忠于國家民族的思想品德無不受其影響。

諸葛亮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立身處世格言,影響了許多人。可以說,諸葛亮思想的積極面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它將永遠昭示后來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图壁县| 介休市| 安阳市| 江陵县| 蓝田县| 错那县| 遵义市| 犍为县| 百色市| 平湖市| 抚远县| 北票市| 霍城县| 长顺县| 巢湖市| 满城县| 南江县| 汶上县| 栖霞市| 澄江县| 辽阳县| 墨竹工卡县| 米林县| 于田县| 黑河市| 宁国市| 内黄县| 禹城市| 茶陵县| 卫辉市| 进贤县| 龙陵县| 甘泉县| 永平县| 台江县| 巴楚县| 潞西市| 迭部县| 惠水县| 清新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