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老朱讓所有人都先回去,明早處理。他自己也在考慮接下來該怎么辦。
“允炆的皇帝是當不成了,當個湘王吧,老十二看起來確實該死,但是不可否認最后死是允炆造成的。讓他入繼湘王一脈去給賠罪吧。”
“老四從史書上看皇帝做的是不錯的,高熾也不錯,要是能長壽那就更好了,決定了以后督促他減肥,只有高熾長壽了才能有更多時間教育兒子和孫子,那叫門皇帝讓朱高熾和兒子去好好教教。”
考慮完孫子和兒子的事他又開始考慮大明到底該怎么辦了。自己之前沒見識,訂制的制度有點不合時宜,現在有機會那就要改了。林林總總想了好大一個宏偉計劃,也不知道來不來得及在死前全部實現了。
他晚上夜深人靜了才在鏡子里發現自己其實比之前死去的時候要年輕些了,但也沒年輕多少歲,看面相像43-44之間。要是能像之前活到69那時間也就夠了。但他不確定,只能加緊步驟了,“時不我待啊!”老朱又感嘆起來了。這穿越來第一天也挺累的,就在御書房睡了(后宮還是朱允炆的人,他回去了,老朱不方便去)。
第二天上朝,群臣參見太祖之后就開始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等太祖的處理結果了,皇位邊上站著建文,群臣前邊站著朱棣。所有的大臣手里都有兩份折子,一份參朱棣,一份參建文,都在等著太祖的結果,稍微有點苗頭就準備把失敗者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老朱也在看著這群大臣,看他們準備怎么辦?只看到翰林院這邊的一個小官率先站了出來,“陛下,臣有本參,參陛下不顧蒼生,假死四年,使得燕王與太孫荼毒天下。”這話一出,朝堂都安靜了,就連朱允炆和朱棣都有點傻眼了?誰這么勇?想出名想瘋了?一看才發現是翰林編撰楊士奇,他是由王叔英在前兩年提拔上來負責修撰《明太祖實錄》,在編撰過程中又得到吏部尚書張紞的賞識,關系密切。
老朱看了他的奏章,“卿所言極是,錯在朕,萬幸沒有什么嚴重的后果,朕假死想看看繼承人及眾卿能否擔當國事,不料眾卿皆為上品,但太孫允炆頑劣成性,不知兵事,難堪大任廢太孫,改封獻王。燕王朱棣品行端正,知人善任有可封太子,王世子朱高熾有孝康皇帝之風可封太孫。諸位大臣可有異議?”說完老朱又接了一句“若無那便擬旨吧。”
群臣其實是有意見的,總得來說建文帝在位期間除了削藩不得天下人心,其他做的也挺好的,而且朱高熾封太孫的原因是什么鬼?有孝康皇帝之風?孝康皇帝是朱允炆給他老子朱標的追封,這怎么說也不對的,但是上邊做的是老祖宗太祖皇帝,不敢反駁,說到底那是皇帝的家事,誰當皇帝不一樣,犯不著為了這個頂撞太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敢,太祖皇帝多兇啊。這次沒殺人已經是萬幸了,就不要再節外生枝了,大臣們把自己袖子里彈劾的奏章就又收起來了。
老朱又對一些官職進行了調整,兵部尚書齊泰被下獄,太常卿黃子澄下獄,文學博士方孝孺下獄,禮部尚書陳迪下獄。組建內閣,設內閣大學士正一品,由太子府統領,升徐輝祖,楊士奇,楊榮,楊蒲為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些官員的處置都由老朱一言決之。
對下方朝臣來說這又是一次官場地震,空出來了三個大官,下邊人都在蠢蠢欲動。新增內閣,明顯就是大明以后的丞相了,只不過把丞相一個官職變為了內閣一個衙門。
下朝后群臣還沒走出門就有內侍跑著來找剛升官的徐輝祖,楊士奇,楊榮,以及朱棣“陛下有請諸位大人御書房奏事。”內侍客氣的說到。
御書房內,老朱等他們來了賜坐后就開始了,“各位都是咱的肱骨大臣,咱就有啥說啥。這次老四奉天靖難,雖說有功,卻也為咱敲響了警鐘,咱之前的政策確有偏頗,藩王不可掌兵權是對的。老四,你有什么意見嗎?”“沒有,父皇。”老四邊說著邊就跪了下來,誠惶誠恐的說著“父皇所言極是,藩王不掌握兵權也就不會對皇帝造成威脅,皇帝也不用費盡心思去削藩了。”“可以,你現在為皇太子,也是諸王中最大的,你去召集諸王回京見駕。輝祖,兵部要做好準備,等諸王回京,咱就會和他們攤牌,五軍都督府準備好接手諸王兵馬。而且咱有意對軍隊進行改革,改天會給你一本練軍手冊,到時候先對城外燕王軍馬試行,你要和燕王一塊將此事落實。可以做到嗎?”“臣宗旨”徐輝祖沉聲接旨。
“另外,內閣盡快給咱推薦幾個尚書的備選,盡快讓朝廷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