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這個世界,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比如婚姻,我們要衡量對方的財力和人品,比如朋友,我們都希望結交比自己強的,以激勵自己;比如親戚,我們會關注那些更有能力的。夫妻之愛,是以互利相濡以沫;友情之厚薄,是以互助各取所長;而親人之遠近,是以實力而論親疏。如果說親子關系最穩定,只能說孩子不多的情況下,親子關系相對穩定,如果孩子多了,父母偏愛的是有財力的,這點毫無疑問。
我有個習慣,對喜歡的人特大方,看著他開心,我就開心。只是我和他都屬于不物質的人,我在戀愛的時候給他買過一件挺貴的衣服,以我和他當時的財力而言,真的貴了,是我當時一個月的純收入。可是沒想到,他收到以后,并不開心,可能是覺得我亂花錢了,他是窮苦孩子出生,一直都很節儉。然后他退給我了。他家庭不好,屬于貧窮那類,我家庭比他好一點,工薪階層,結婚的時候,我家這邊沒有任何助力,他家更沒有。但我相信,好的婚姻是有愛才能和睦的。所以我義無反顧地跟他結婚了。我說不清是不是喜歡他,只是覺得他適合我,他脾氣好,身高夠高,至于他的原生家庭吧,我當時認為婚后不會跟他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不是我考慮的因素。后來,我發現,20多歲的年紀談婚姻,我那時對婚姻的認知真的是低到離譜。
再后來,我羨慕過生日能收到禮物的女人,我羨慕過生孩子后有婆婆助力的女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那種,而我什么都沒有。再再后來,有了孩子,我羨慕那些孩子出生就可以喝最好的奶粉,用最好的尿不濕,還可以讀很好的幼兒園,上好的學校的女人。他一直是個普信男,工作沒有出彩,永遠不升職那種,賺錢沒能力,但又相當自信那種。我知道有了孩子就要盡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可是,無數次我都想逃離這無可救藥讓人絕望的婚姻,時間越久,我覺得這個婚姻的窟窿越大。
他不懂得表達愛,不懂送禮物,是因為他覺得這些都是多余的,他認為結婚就是過日子,平凡而普通。我覺得這是一個情感的窟窿,因為他不懂愛,所以才不會表達。他家庭條件不好,我們結婚后一直租房,我看到身邊的朋友,因為結婚而買了婚房,羨慕,羨慕別人的婚姻能有穩定的生活居所,而我的婚姻什么都沒有。后來,包括他給父母和兄弟的付出,我覺得這是物質的窟窿。他沒有能力填滿,而我也幫不了忙。
再后來有了女兒,我特喜歡給女兒買東西,她喜歡的小玩具,我喜歡的女童裙子,我都會買給她,好多好多,還有女兒喜歡吃的小蛋糕,小零食。只要我能力范圍內能買得起的東西,都買給她了。可是有一次,她因為得不到的一個小物件,我覺得太貴不值而沒買,女兒對我大發脾氣,就好像我欠了她的債沒還。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卻心生內疚。那一刻我覺得這種愛就是無止境的窟窿,你永遠也填不滿。
為了孩子有和睦的家庭,我在對他攢了那么多失望的時候,卻在努努去縫縫補補這段感情。我甚至想過為什么,所有證件都有“有效期”的情況下,而結婚證沒有。你看駕照多合理,第一次換發是6年,第二次是10年,第三次才是長期有效。可結婚證是長期的,想分就只能換離婚證,雖然離了又能合,可這跟續證的感受完全不一樣,離婚讓人有污點感,而續證與否只是程序沒有內疚和負罪感。所以我在覺得婚姻沒有堅持下去的理由時,經常自問為什么結婚證不能是十年的有效期呢?或許在具有“有效期”的結婚證內,彼此才會好好珍惜,而長期有效的證件會讓人肆無忌憚地揮霍對方的好感。有時候我會想,鐵石心腸的人,是否會活得更快樂?他們只為自己而活,只關注自己的情緒。而我們普通大眾,一生都在為愛去做縫補。
年輕的時候,為了愛人,我們做妥協和改變。中年的時候,為了孩子,我們仍然在做妥協和改變。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感情是長期不變的。親子關系也在改變,小時候是依賴,是信任。長大一點,是反叛和懷疑,成年以后是疏離,年長以后是思念和難以釋懷。
我們因為愛,而愿意主動付出和改變,也因為愛,而一直努力去把被愛的人的愿望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