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口三千年
- 葛劍雄
- 3269字
- 2024-05-24 14:53:28
基礎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口普查的國家嗎
眾所周知,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會有很多朋友好奇,我國是不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進行人口普查的國家,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來看一些歷史記載。
西晉學者皇甫謐編撰的《帝王世紀》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數據,大禹時代“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直接精確到了個位數。還記錄了周成王時代“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萬一千人”,同樣精確到了個位數,比大禹時代還多出十六萬一千人。所以過去包括很多正規圖書在內的書籍中都講到,中國在大禹時代就已經進行了人口普查,并且有精確到個位數的確切數據。三十年前我在南京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這個數字是不可信的,很多人便質疑道:精確到個位數怎么會不可信?又為什么要否定我國在世界的領先紀錄?
創造世界紀錄固然很好,但是只有真實的世界紀錄才可貴。為什么這個史料記載難以當真?因為大禹時代絕不可能進行人口調查,更不可能留下這么一個確切的數據。包括以后的周成王時代的人口數據記載同樣也沒有參考價值可言。
我們暫且不論大禹的存世證據,首先我們要清楚,夏朝以后的商周王朝都是實行分封制的,在分封制下,中央政府沒有現實需求去調查全部人口,從技術上也做不到。因為天子已經將他的土地、人口分封給諸侯了,大的諸侯又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了小諸侯,小諸侯還會將土地繼續分封下去。在當時生產力水平和運輸能力低下的條件下,如果不向下分封,天子根本沒有能力來管轄全國范圍內的土地。而一旦實行分封以后,天子也就沒有必要調查各封國的人口數量了。
而從技術上講,夏商周時代也做不到全國性的人口調查。大規模人口調查是需要物質條件的,首先就是統計上的難題,在沒有紙和筆的條件下該拿什么記錄,又該怎么保存記錄?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還沒有找到當時統計人口的工具和記錄。而在甲骨文之前的夏禹時代,還沒有出現文字和數字,更不可能對人口進行有效的統計。
從時間上看,公元前2世紀,能夠直接調閱皇家檔案的史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都沒有提到過早期的人口數量,后來修《漢書》的班固對此同樣也未作記載。那么公元3世紀生人的皇甫謐,又怎么會得到夏禹時代確切的人口數據呢?可能有人會想,是不是皇甫謐發現了一些秘籍。但根據史書來看,皇甫謐家境貧寒,自小就沒有機會讀書,學有所成后才得到皇帝賞識。他曾向皇帝借書,皇帝選了一車書借給他。大家可能會認為一車書的數量龐大,實際上當時的書還是竹簡或帛的形式,所承載的信息很有限,恐怕難以找到什么“獨家記錄”,否則司馬遷和班固這些前朝史官一定會更先一步進行記錄。因此,從史料學的角度來講,皇甫謐記載的這一數字是來歷不明的,即便不是他本人偽造的,至少其信息的來源也一定是偽造的,因此并不可信。
有人認為《周禮》中記載了周朝的人口調查制度,可為信史。《周禮》中確實存在很多關于人口調查和登記的條文:
小司寇之職,……及大比,登民數,自生齒以上登于天府。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
其中就提到了小司寇這個官職,在國君進行全面統計的時候,他需要將從嬰兒到老人的民眾數量進行登記,歸檔到最高檔案館。司民這個官職同樣是負責人口登記的。自民眾出生開始,司民就要將各人的名字統計到木簡之上,同時還要統計性別和每年的出生與死亡人數。大司徒則要規劃全國的土地制度,掌握全國地圖及土地上相應的人口數字。既然如此,為什么我依然認為周成王時期不可能得出確切的全國人口數字呢?
按現在的分析,《周禮》中記錄的制度并不是西周已經存在或者實施的制度,而是文人學者追加的一種歷史想象,認為治理國家應該有這樣的制度,在沒有歷史依據的條件下就托名于周公,致使后世誤以為周朝存在這樣的制度。具體分析為什么不存在這些制度,我們可以對比以下的例子。
《周禮》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其中提到了“媒氏”這一官職,其職責便是負責記錄全國成年男女的出生年月日及姓名,這樣的官職不要說西周不可能有,連清朝時都不存在。
事實上根據現有的歷史記錄能夠確定,我國人口調查概念與制度的初步形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而中國可追溯的最早有關人口調查的記錄則始于周宣王時期。《國語·周語》中有這樣一則記載:
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諫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姦,牧協職,工協革,場協入,廩協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審之以事……是皆習民數者也,又何料焉?”
大意就是,周宣王在戰敗之后來到太原(今寧夏固原市一帶)這個地方調查人口,他的大臣仲山父就規勸他說不應該清查人口,不同的人口自有不同的官員去管,司民、司寇、司商等人各司其職,將各自的統計匯總即可知曉人口增減,國庫盈虧,又有什么必要去調查人口數量呢?究其本質,不去調查人口還能保持下面的人對周王室的信任,如果調查結果反映人口減少,反而不利于王室統治。這便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統治者直接調查人口的確切記載了。
而推測出的中國歷史上人口調查的出現,最早也要到商朝,即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原因何在?首先,人口調查的能力來自國家機構的支撐,需要一批專職的人負責實施,商朝已經具備這個條件了。
其次,商朝已經出現了甲骨文,同時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復位數,個位數能承載的信息量有限,復位數則大大提高了統計的能力。目前在甲骨文中發現的最大數字是三萬,這已經具備了調查的條件。在甲骨卜辭中,已經不止一次發現“登人”達到一二萬的記錄,“登人”即調查人口,“一二萬”即數量可觀。而當時無論是軍事征伐、征收賦稅,還是分配俘虜或奴隸,都離不開人口登記和統計,說明在商朝時,既有統計人口的需求,也有這個能力了。
因此從理論上講商朝已經開始調查人口了,但依然做不到全國性的覆蓋。而目前確切可證的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調查則完成于秦朝,因為早在秦獻公十年(前375),便已開始實行“為戶籍相伍”,即對民眾進行戶籍編制,說明戶籍制度已經落實。商鞅變法后實行“五家為保,十保相連”,如果沒有前期的戶籍登記,則無法進行如此精密的安排,這一點也證明了當時已統計出基本的戶籍數字。在廢除井田制后又規定“既收田租,又出口賦”,其中口賦是以人口為標準收稅的,如果沒有對戶口的基本統計,根本做不到有效的征收。到了秦始皇十六年(前231)規定,“初令男子書年”,可見在這以前男性人口也是不登記年齡的,直到這一年才有明文規定。男性人口登記年齡,其目的就是征發兵役和徭役,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周禮》中的記載是不實的。
戰國后期,各國已經普遍建立了上計制度。再加上秦始皇統一以后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規定戶口都要逐級上報至郡縣,再匯總到朝廷,這樣才能確定全國的人口數字。劉邦進駐咸陽后,具有戰略眼光的蕭何接管了秦朝遺留的律令文書,其中就包括戶籍,劉邦及后來他建立的漢朝也借此得到了全國確切的戶口數字。
據說,劉邦路過河北時到了一個叫作曲逆縣的地方,他感嘆道:這么大的縣,我走遍天下感覺除了洛陽以外,就數這個縣最大。于是他就問這個縣有多少戶口,旁邊的御史就回復他說,這個縣在秦朝時有3萬多戶,現在還有5000戶。可見秦朝的戶口資料是完整的,可惜這個資料早就不存在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秦朝時已經有全國詳細的戶口資料了。
我們現在還能夠看到全國性戶口資料,就是公元2年即西漢元始二年的全國戶口數字,來自《漢書·地理志》:“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全國戶口總數為12 233 062人,人口總數為59 594 978人,已經精確到了個位數,這是建立在逐級調查匯總的基礎上的。不僅如此,其中還包括了全國103個郡、國的數據,每一個郡或國都有完整的戶數和口數,還有首都長安等5個縣的戶數和口數,以及宛縣,也就是今天河南南陽等5個縣的戶數。如此清晰的統計數字都是建立在完整的戶籍登記調查的基礎上的。但是,這些數字究竟是不是實際的人口數呢?這個問題很復雜,我們在后面的章節中會詳細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