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于河豚的笑話:
常州蔣用庵御史與四友同飲于徐兆潢家。徐兆潢精于飲饌,烹河豚尤其拿手,便置酒請六客同食河豚。六客雖貪河豚味美,大啖之余心中卻難免擔憂。突然,一客張姓者忽然倒地,口吐白沫,噤不能聲。眾人皆以為他中了河豚毒,急忙差人購來糞清灌之,張仍未醒。其余五人大懼,有人說:“寧可服藥于毒未發之前。”于是各飲糞清一杯。良久,張竟蘇醒,告知眾人自己向有羊兒瘋之疾,不時舉發,并非中河豚毒。五人深悔無故而嘗糞,且嗽且嘔,狂笑不止。未吃河豚卻被灌糞湯
有一人去赴河豚宴,臨行前老婆孩子擔心問他,河豚沒弄好有毒,萬一中毒怎么辦。他答:“主人一番厚意怎可推卻?假如我不幸中毒,用糞湯兒一灌就全都吐出來了,不會有事。”結果他赴宴后,因當晚刮風漁民未撈到河豚,主人無奈改換成了其它菜肴。他喝醉后半夜回家,醉醺醺無法應答老婆的問話。老婆以為他吃河豚中毒,趕緊讓兒子取來糞湯撬開他的嘴就灌。糞湯灌下去沒多久,那人開始嘔吐,清醒后得知緣由,又是一陣嘔吐,說道:“錯了,錯了!我根本就沒吃河豚,只是喝醉了酒!”
吃河豚前的“生死囑托”:夫妻倆特地買了幾條河豚,準備嘗嘗。忽然想起吃河豚弄不好要中毒而死,于是丈夫叫妻子先吃,妻子要丈夫先吃。后來妻子犟不過丈夫,只好先吃,舉筷夾魚時,流淚說:“吃是我先吃了,只求你好好照顧兩個兒女。他們長大后,萬萬不要買河豚吃。”
日本乞丐吃河豚笑話
幾個人得到河豚,因怕有毒不敢吃,便決定讓橋頭上的乞丐先嘗。他們燒了一鍋河豚湯送給乞丐,乞丐道謝后接過。眾人等了一會,見乞丐安然無恙,便放心大膽地飽餐一頓。吃完后去問乞丐河豚味道如何,乞丐反問他們是否吃過,得知他們已吃后,乞丐說既然如此那他就不客氣了,端起一直放在身邊的那碗河豚湯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這幾個人面面相覷,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個笑話凸顯了人們對河豚既渴望又恐懼的心理。一方面,河豚的美味讓人垂涎欲滴;另一方面,其毒性又讓人望而卻步。這些人想通過讓乞丐先嘗試來確定河豚是否安全,反映出他們的謹慎。而乞丐的反應則讓人忍俊不禁,也從側面說明河豚的誘惑之大,即使是乞丐也難以抵擋。蔣用庵吃河豚故事江蘇常州的蔣用庵御史和四個朋友在徐兆潢家喝酒,徐兆潢精于廚藝,尤其擅長烹飪河豚。賓客們雖貪戀河豚美味,但心中擔心有毒,于是舉筷大啖的同時又心存疑慮。正吃著,一位姓張的賓客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噤不能聲。大家以為他中了河豚毒,趕緊取來糞汁給他灌下,張仍未醒。其他五人惶恐,認為應在毒發前先服下“解藥”,便各飲糞清一杯。過了很久,張竟蘇醒,告訴大家他有羊兒瘋之疾,并非中河豚毒。五人深悔無故嘗糞,且嗽且嘔,狂笑不止。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古人在面對河豚時的復雜心態。蔣用庵等人既被河豚的美味吸引,又對其毒性充滿恐懼。在誤以為張姓賓客中河豚毒后,采取了極端的方法,結果鬧出了大笑話。這也反映出古代醫學不發達,面對中毒情況時的無奈和荒唐。蘇東坡吃河豚故事蘇東坡在常州時,友人擅烹河豚,邀請他品嘗。朋友家人都躲在屏風后,想聽蘇東坡的評價。蘇東坡一言不發只顧大快朵頤,讓家人心懷失望。過了好久,大家以為他不會評價了,沒想到蘇東坡突然丟下筷子,大聲說“也值一死了!”或“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意思是河豚太美味了,即使毒死也值得。蘇東坡作為大文豪,為了美味甘以生命冒險,體現了他對河豚的熱愛和豪邁。他的舉動也成為后來食客的榜樣,同時也反映出河豚的美味確實讓人難以抗拒。盡管河豚有毒,但蘇東坡對美食的追求和勇氣讓人佩服。
卻籍戶的介紹:
卻籍戶產生的原因:在南朝宋齊時期,庶族為躲避課役,往往在戶籍上竊注祖先爵位和年月,詐入士流,從而成為卻籍戶。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士族享有諸多特權,包括不用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而庶族則需要承擔沉重的賦役負擔。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庶族中的一些人便通過賄賂管理黃籍的官吏等不正當手段,篡改戶籍真實記錄,將自己偽裝成士族,以此逃避賦役。例如,南齊初期,大臣虞玩之上奏朝廷,稱揚州九郡需要重新審查的戶籍竟然有七萬一千多戶,占揚州當時戶口的一半,這些大多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成為卻籍戶的庶族。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反映了庶族對減輕賦役負擔的強烈渴望,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當時戶籍制度的漏洞以及社會階層之間的巨大差距。卻籍戶面臨的處罰南齊朝廷為了增加直接控制的戶口,提高賦稅收入,擴大徭役的負擔面,對卻籍戶進行了嚴厲的清查。一旦查實非法改籍,就將這些人從“黃籍”中除名,并且收沒財產,全家流放戍邊。南齊還專門設立了版籍官,并給他們下了硬性指標,攤派任務。這些版籍官為了完成上頭攤派的硬性指標,在查處過程中往往不擇手段,公報私仇,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頓時民怨沸騰
南齊戶籍制度的混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黃籍和白籍的分立,是東晉初期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是東晉南朝時期戶籍制度中的兩種不同的體系。北方來的士族和流民享有不役不稅的優撫權利,其戶口冊為白籍,是一種無定居、無實土的空虛戶籍;南方有定居、有實土的土著戶以正規戶口冊黃籍進行登記,他們是納稅服役的實在戶口。這種分立導致了戶籍管理的混亂。其次,庶族地主為逃避賦稅和徭役,大量通過不正當手段篡改戶籍,冒充士族、假報軍功、托名僧道,或不報戶口,或假稱死亡,使得戶籍真實性大打折扣。如揚州九郡需要重新審查的戶籍竟然有七萬一千多戶,占揚州當時戶口的一半,嚴重威脅到了朝廷的正常賦稅收入。再者,南齊朝廷在清查戶籍過程中,由于政策執行不善,版籍官為完成任務不擇手段,造成冤假錯案,引發民怨沸騰。卻籍戶反映的矛盾沖突卻籍戶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多重矛盾沖突。一方面,是庶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士族享有特權,不用承擔賦役,而庶族則要承擔沉重的負擔,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狀況,庶族通過非法手段成為卻籍戶,試圖享受士族待遇,這引發了士族與庶族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朝廷與庶族地主之間的矛盾。南齊朝廷為了增加賦稅收入,擴大徭役負擔面,對卻籍戶進行嚴厲清查和處罰,危及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從而引發了他們的反抗,如唐寓之起義。此外,還反映出戶籍制度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戶籍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情況,漏洞百出,導致了各種混亂和矛盾的產生。卻籍戶是南朝宋齊時期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層矛盾、制度矛盾以及社會發展與戶籍制度之間的矛盾。南齊時期對卻籍戶的清查和處罰政策不當,引發了社會動蕩,唐寓之起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一歷史現象提醒我們,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平衡,避免因政策不合理而引發社會矛盾和沖突。同時,也反映了戶籍制度的重要性,合理、公平、有效的戶籍制度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