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建業,名溢后世,以顯?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志,終于??。孝子之至,尊親為大,以善事父母,次之敬祖宗,追思源遠,次之生育子女,次之瓜瓞慈愛,自愛而后愛親,孝之行也。“班離背道。
“講的好呀!“恩師沉思了一會兒,說到:“很深刻!雖然為師從沒過問你的家事和經歷。但還是好奇你是怎么知道如此深刻的道理?“恩師問道。
“弟子年少,志在游俠,向往使天下人公正而自由,太伯問了恩師剛剛一樣的問題,弟子答非所問,所以被太伯痛打,這些話也是太伯教導我的。“
“好,好,好,太伯揍你揍的好呀!太伯真是個奇人啊!如果我年少有人告訴我這個道理,為師對道的追求肯定走的更遠,可惜!可惜啊!″恩師感嘆了幾聲,接著道:“我問你這個問題在于要知根,需要有一個錨,使自己無論處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找到起點。飛鳥返鄉,狐死首丘,天下萬靈在臨終前都會思念親屬,想念故鄉,這種現象叫靈道終歸。
在一個人的精神修為達到一定的境界,精神會脫離形骸,在天地間游蕩,一日可億兆里,如果意志不堅定的人,精神很容易迷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修真煉道之人會有很多禁忌,避免迷失自我。
則才對孝道理解的那段名言,對起點的認識,你超過了為師,將來的成就可能在為師之上。隨著精神境界的提升,對事物的認知會有本質上的顛覆改變,也會遇到更多的疑惑和不解。
若夫萬古長夜之中,上下左右前后,盡為幽冥,自亮而耀,亮之極而幽至,明之遠而暗大。在光明的盡頭是不盡的黑暗,光明照耀的越遠,黑暗就會顯現的越大,你的醫道有朦朧的感覺,說明你離智人入門不太遠了,為師很有幸能夠教你這個徒弟。但你要切記,不忘本,知初心,而后行志,方能優游久遠!“恩師語重心長的道:“其實為師年少時也有志天下,為師的恩師是知而言之,傾囊相受的教導我,雖然為師是學道而非醫術。
在我將要出師的時候,恩師,也是你師祖也是千叮萬囑于我,不可行逆,不可顯名,不可欺世,不可無妄,所以為師隱道而居。為師有七十二種愛好,與道相合,而成七十二術,都略有小成,醫術乃是其中之一。你出師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說是在為師這里學的醫術,你記住了嗎?“
“弟子記住了。但還是好奇,如果徒弟醫有所成,為啥不能為恩師揚名?“班離道。
“為師的修為,對道的理解連一滴水于江海都不如,如果道是一輪皓月,我連螢火都算不上。哎!為師也經常半夜跑到密室,一個人如癡如醉的研究道,但為師還有個自度,不至于拋棄外物,影響正常生活。
飾華而妒,入朝見嫉,艷者不祥之物也,你要謹記,你有不行逆、向善之心,但不能保證別人都會這么對你,在你還沒有完整的觀察別人品行之前,不能吐露隱私。可能別人沒有惡你之心,但被好事者知道,不知道會整出什么事情來。
你不需要為為師揚名,如果你真的有所成就,心里想想為師今天說的話就行了。為師因為知道一點點道的存在,學啥都快,所以能成七十二術,為師愛烏乃屋,所以不自然對醫術的講解上使用道的感悟,因為為師就是這么學醫的,為師又不能違心改變你的志向,讓你也學道,改變你的志向。你要知道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便以后在處事行醫當中,遇到迷茫,也能夠找回起點。
我賜你三根金針,此針金之以鉑,堅硬無比,在你行醫緊要關頭可以使用,這三針是為師自己修煉出來的,從來沒有使用過。古亦有九針,曰:镵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你可以尋得此九針,或者將來有機會可以自己煉制金針。
醫術需符合醫道才能精準,人體的每個部位有其規律可尋,人的整個身體也有其規律可尋,人的一生也是有規律可尋,它們的規律和運行都符合道,都是可以觀測,推演前因,預知后果。同樣,病也是蕰藏著道,可以通過觀測,推演前因,預知后果,今天為師考你三兄弟行醫之事,就是想考考你行醫之道,第一層意思是要讓你了解,病在未現之前就處理好會事半功倍。
第二層意思是變通,如果你能精準預測到病人的病到了那個階段,就能做出符合醫道的事,如果一個病人只能活三天,要力所能及滿足他的所有要求,讓他得志而歸,如果不醫治能活三個月,就要盡力救治,讓他恢復到生命的正常狀態,如果不醫治能活三年,就要在沒發病要人性命前治好。三兄弟是老大行醫,老二治病,老三是救疾。
第三層意思是和同,三兄弟治病,看起來有所不同,又有所相同,天地萬物萬事,皆符合道,道在其內行,在其外顯。這是它們和同之處。
第四層意思你現在理解不了,也容易進入歧途,為師就不說了。你要知道如果你是老三,應該盡力治病,也需要了解金芒藥毒,傷筋動骨,開膛破肚,這些是到了事物發展后期才能采取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在未發病之前就規避才是上策。“
“敬諾,謹尊恩師教誨。“班離懺誠的說道,接過恩師的三枚金針,中間可捏,一頭為針,但另一頭形狀各異,一枚為刀,一枚為鉗,一枚上邊鑲著一塊寶石,施以機關,湊近一看,能使物體放大數十倍不等,班離暗暗稱奇。
“你現在對行醫還有什么疑問嗎?“恩師問道。
“通過學習醫理,弟子知道診療必須得到驗證才能叫正確,弟子不是懷疑恩師的醫術,弟子只是好奇為什么恩師從沒有行過醫,而所教的醫術都是正確的呢?“
恩師道:“認知和驗證,是觀測事物的兩個角度,在對道的理解不夠高的時候,這種方式是很有用的,所以才有醫理和論證這種理論存在的必要。在德正看來是無仁的,在更高境界的道中,觀測事物的角度有更多種更有效的維度,不但知道事物之前的運行軌跡和之后的運行軌跡,還知道這種事物為什么會形成,形成之前是什么事物,是怎么運行的,最終去了那里,又形成了什事物。
為師的確沒有診治過一個病人,就連為師自己也從不給自己看病,而是用道在看自己。如果一個人得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新東西,會很想拿出來試用一下,而不是一直藏著捂著。為師曾經也有這種感覺,即然學了醫術,就想用一用。為師唯一用醫術醫治過一匹馬,那是家父的一匹白馬,氣虛無力。當時,為師己學得七十二術,意氣風發,覺得能夠普救含靈之苦,于是為師把所學五十六術用到了治療這匹馬身上。為師感應到這匹馬連說了三遍:[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畐靈]。為師不知其意,自此,為師再也沒有使用過醫道了。“
班離道“天地萬物,皆在道中,道在其內行,在其外顯,形骸三千道,那天地之間的道多到無邊無際,無窮之多了,這的確超出了我最大的識知。我只是好奇,是什么原因讓恩師冶療了白馬之后,就不用所學之術了呢?“
“這即是你的優點也是你的缺點。“恩師道:“沒有兩個人的道是一模一樣的,稟性差異就開始導致不同,那怕細微到極致,后面的差距也無限大了。為師的道,可能對你有用,也可能無用,也有可能有害,如果境界不夠,強行運用,害處只會無限大。
不過你僅僅好奇而己,為師倒可以談談經過,為師開了符道,檢測馬兒的感知,但不清楚具體情況,又開了靈道,想要觀測馬兒的靈魂,老半天都沒有任何反映,于是又開了神道,試圖與馬兒溝通,我感受到了馬的痛苦,像在一個無盡黑淵的深處,有恐怖的怒吼傳來,那種聲音或者是景象,印在了為師自己的靈魂深處,嚇的為師再也不敢用七十二術了。
后來為師也出于好奇,把開啟過的五十六術細細研究,又窮盡各種典學古籍,分析后得到的結論大概是那匹馬的靈魂似乎想擺脫某種力量的壓制,我在一本典籍上看到有可能最符合這種現象的解釋,是馬的靈魂想要開智。那種怒吼相對黑淵,似遠似近,似真似幻,以為師淺薄的修為,不應該感知的到才對,或者為師只是錯覺也為謂可知,又或者是怪力亂神的投影,其實為師也沒搞清楚會產生這種念頭的具體原因,但是這種念頭太過于深刻,有一種恐怖真實的存在。為師開啟了魄道,后來抽離其中一段,對照典籍,才有[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畐靈]這么一段,具體什么意思,查無結果,這只是為師的感知經歷,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你聽聽就好了。
“弟子銘記,弟子必定謹言慎行,不負厚望。“班離道。
“嗯,那你還有沒有想問的問題?“恩師道。
“弟子如果行醫不順,或者治不好病人,是否可以自隱?“班離問道。
“你現在不應該有這種想法。“恩師道:“譬如為師志在學道救世,雖然為師沒有學有所成,一直也沒放棄,但這并不是說,就不能有其的想法和追求。為師想家境優渥,你看為師現在良田千傾,衣食無憂,其實為師小時候家境也很貧寒,因為為師想要富足。
有所想才能有所得,經常想,得到機會也就大很多。南村有戶人家,夫妻倆八十多歲,每天都含情默默的看著對方,像剛開始認識一樣。什么原因呢?因為他們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把自己展露給對方而沒有任何羞愧,對方愉快的看到了美好的一面。
看到自己老婆的美,她就會比以前更美,如果你不體諒和報怨,她的脾氣就會變的差一些,性格就會不平和,慢慢的會變成你報怨的模樣了。你知道這是啥原因?以道的視角看,美可以劃分一億分,如果到了九千萬份,它就會慢慢溢散出來,這時真情會慢慢顯露出來,你會不知不覺的贊美。
你立于天地之間,需要先把自己的事干好,由內乃外,與父、母、妻、子、親、戚、朋、友的關系處理好,再來行醫處事,這樣才不會輕易的走上歧路。首先你得有這樣的想法,積累的多了,就會打開門路,想的更多,就會有動力去實現,再想的多,無數次失敗還是會有動力,再多,這個時候得想想你的初心,找回原點,這時才可以去想想隱世。如果你順風順水,萬事如意,也需要克制,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極端的事容易迷失自我,在處世上,以中和為佳,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現在還是不要考慮隱世這種事情。“
班離拜謝離去。
一日,班離治好了生國世子妃的病,慢慢的聲名鵲起,后來又治好江國昭公的病,聲名日隆,在上流社會小有名氣。
一日,班離在江國的王宮遇到了棟父,道:“棟父,你很勞累呀!“棟父很奇怪為什么班離知曉。班離道:“起居過度則傷肝,你臉色不好的部位和顏色就能看出來,而且己經很嚴重了。“
棟父道:“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現在沒有不舒服,我正在研發一款飛鶴,現在是緊要關頭,沒有時間看病。“
班離道:“飛鶴難道比生命還重要?現在治還來的及。“
棟父道:“當然,飛鶴是偉大的發明,即使沒有了生命也是值得的。“
過了半個月,棟父的病發作了,痛的從床上摔下來,滿屋打滾,臉上的青筋像要爆裂開來一樣,棟父大喊道:“我現在只想要命,不想要飛鶴了,趕緊把班離找過來給我治病。“
后來,棟父為了感謝班離治好自己的病,把飛鶴送給班離,班離把自己對[道]的理解教給棟父。再后來,棟父專心的造房子,建造了廣廈華庭、高樓麗苑,成為有名的木匠。
且說,送給班離的飛鶴有三丈多高,與天的顏色一樣,是青色的,棟父說這叫飛隱于天。棟父告之,飛鶴的最高速度一天能飛一萬里,能飛一年半載,班離非常驚奇,又非常苦惱這么大的飛鶴放在那里好。
一日,班離在生國王城遇到有如魚氏,道:“你面色紅潤中帶著青烏色,有什么事情把你高興壞了?“
有魚氏說:“這是我的秘密,不能告訴你。“
過了半年又遇到,班離道:“你的陽經有異常了,這是高興到極致之后長時間積累才有的癥狀,要有所防范哪!“
有魚氏道:“那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真正值得高興的事情才這么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又過了三個月遇之,班離道:“你的病在臟腑之間己經顯現出來了,必須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
有魚氏道:“哎呀,抱玉而眠噫!如果你每天晚上抱著一個溫柔如玉的漂亮女子睡覺,你還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嗎?“
班離覺得沒有什么好說的了,搖著頭離開了。有一天,有魚氏的情緒突然不受自己控制,赤裸著上身在大街上亂跑,清醒后的有魚氏非常害怕,就跑去找班離,見面說道:“先生,救我哪!“
班離到:“我能有什么辦法,棄玉而治唄!“
于是有魚氏把它心愛的寶貝送給了班離,是一只袋子,班離看了會兒,道:“袋子除了用的材料有點不太一樣,也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有魚氏道:“看東西不能只看外表,它叫如意袋,這寶貝的奇特之處在里面,它里面是一個四丈長的正立方體,可以裝很多東西。“
班離好奇的問道:“可以進去看一下嗎?“
有魚氏道:“不行,寶貝只能裝物品,不能裝人。我們的想法寄托在靈魂里,如果身體變小了,靈魂也必須跟著變小。如果靈魂的變化跟身體的變化不同步,離開原有的位置,就會錯位。如果靈魂離開了身體,這個人跟物品有什么區別呢,還是原來的自己嗎?“
班離道:“說的有道理,那你是怎么知道它只有四丈長?“
有魚氏道:“我把由短到長的棍子放進去,超過四丈就放不下去了。因此只有四丈長。“
班離道:“做的有道理,那你又是怎么知道它是個立方體?“
有魚氏道:“我把棍子中間鉆了一個孔,安裝上了另外幾根棍子,可以使穿孔的棍子圓心不動,但可以上下左右前后轉動,因此它的六個面到圓心的距離相等。另外我把米缸和書架放了進去,出來還是平的,證明它底下是平的,而不是圓的。我又用四寸的杯子往寶貝里面倒水,倒了一百萬次終于倒滿了,根據體積比例放大原理,也證實了里面是一個正立方體。你知道我用了多長時間才倒滿?“
班離道:“我又不是你,怎么知道你倒了多長時間水。“
有魚氏道:“那也是,子非我,安知我之樂長。“
班離嘆道:“哎,大意了,其實我可以使用醫術觀察你快樂了多長時間哪!“
有魚氏得意的說道:“不如我再問你個問題,你知道讓一棍子中心不動,可以上下四周運動,另外需要幾根棍子?“
“兩根“,班離稍微想了一下回答。
有魚氏嘖嘖稱奇道:“怎么會這么快就知道呢?我可用了三天才搞明白。“
班離道:“以道來講,要證明一個正立方體,至少有三萬種方法,你卻使用一種這么長時間才能證明的方法。哎,子之樂,真長哪!“
于是班離把自己對[道]的理解,教給了有魚氏,后來有魚氏能夠快速堅固的修建塘堰、河渠、水壩等水利設施,福澤了很多人。
數百年后,有好事者根據有魚氏和公孫班離的事跡,寫出了八千言的《子之樂長》策論,根據對長短的辨論,揭示道的存在。再過了幾百年,不知道什么原因,這本書亡佚了。
且說班離把飛鶴裝進如意袋,解決了心有念念之事,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