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收服段煨
- 東漢末年?不,是蒸汽元年!
- 少放點糖
- 2090字
- 2024-05-14 21:32:38
“成王敗寇,段某任憑處置,然一眾兄弟皆是因我指揮不當而敗,望陛下能給他們一條生路。”
段煨垂著頭,此時再說別的也晚了,一干人等落得如今下場,與他貪功冒進不無關系。
“段煨,你倒是挺講義氣。”劉辯嘆道。
段煨此人不壞,只是跟錯了人。殺袁槐也是軍令在身,當初即便沒有段煨也有別人動手。
“段煨,你知小義,然而不知何為大義。如今時局動蕩,百姓困苦,你不思報效朝廷匡扶社稷,反而助紂為虐當街擊殺我朝太傅,后又率兵劫殺少帝。是謂取小義而舍大義,敢問小義大義孰輕孰重?”
荀彧開口,大道理一套一套。
劉辯此時故作高深,生怕開口暴露文化水平,此時只得點頭示意荀彧說得對。
“董將軍對我有知遇之恩,在下焉能不報?”
劉辯也不再勸他,轉頭面向其余幾人,段煨帶來的幾個手下此時完全沒有剛來的威風。
此時這幾人一個個看起來頗為凄慘,不然而這些人倒是頗有骨氣,傷勢不輕卻也無人呻吟。
劉辯前世只是個普通的現代人,實在是難以做到傳說中殺伐果決的地步,戰場上生死相搏倒也罷了,讓他殺俘,心理上卻是難過這一關。
“汝等皆是善戰之將,既已投降,死罪可免。以我之見,也可饒你們性命,準許爾等卸甲歸田。”
幾人不怕死,但不代表想找死,此刻聽說能活,自是眼前一亮。
“但這只是我一人想法,畢竟擒下你們主要歸功于幾位將士浴血奮戰,如何處置爾等,還需將士們決定。”
聽得此話,張遼立刻率諸將拜倒。
“但憑主公決斷!”
“戰國時,張子入秦,曾問秦惠文王:‘君欲做賢君還是明君?’
惠文王答:‘何解?’
儀曰:‘賢君,遵禮以安民;明君,拓土以強國。’
惠文王:欲做明君,拓土以強國,國強則民安。”
“今天下民生凋敝,我欲做賢君,守土安民,重還天下太平。如今身邊正是用人之際,汝等若愿歸降,或可一同創業,若是厭倦征伐,也準爾等解甲歸田。”
眾將面面相覷,沒想到竟真有機會活下來,然而一時間又無人敢動,誰知道劉辯是不是出言相詐?
終于有一將戰戰兢兢起身,強忍著痛對著劉辯跪下。
“稟陛下,小人常年征戰,如今已是傷痛滿身,此次又為天兵所傷,恐難為陛下效力。小人家里尚有二畝薄田,求陛下開恩,準小人歸養鄉里!”
“準,戰甲留下,汝自離開。”
見此情形,又有一將起身,劉辯同樣準其留下鎧甲回家。
如今情形倒是不怕他們重投董卓,若是回洛陽無非也就是個死。
至于為何留下戰甲,此事也不難理解。古時生產力低下,別說是三國亂世,即便太平盛世戰甲亦是異常珍貴。
段煨領的五百騎里也不過堪堪數十名精銳甲胄齊全,其余人等只能自自己挑一些堅硬之物如樹皮及麻繩等物于戰時裝到身上作為護具,不過這寫自制防具的防護能力到底如何則很難說。
至于一些條件更差的,甚至只能無護具作戰。
五十名全甲精銳,至少能殺二百名普通士兵,這還不算無甲隊伍因為傷亡高而軍心渙散導致潰逃的情況。
至于剩下四人則是還有些建功立業的想法,于是低頭拜伏,“險傷陛下萬金之軀,我等萬死。”
“前事不論罪,日后與諸位將軍一道共創大業。”
劉辯看向段煨,“段煨,你是人才,我再問你一句,你是愿做我大漢之臣,還是做董卓家臣?”
“陛下,臣一時糊涂,自今日起,愿為我大漢赴死!”
此時劉辯才算是真正意識到了自己這天子身份的重要性,他在招降時有這天然的優勢。
理論上來說,目前各方勢力都是大漢臣子,投他不算投,只是大漢臣子的內部調整。
劉備以一個不知多偏的皇叔之名都能招攬各方忠于漢室的人才,劉備的血脈能有靈帝指定的天子純嗎?
論復興大漢的法理性,無人能比劉辯更加正統。
“日后諸位稱我主公便可,現如今董卓在那洛陽城,只怕是要行廢立這等忤逆之事。若是新帝登基,我也做不得陛下了。”
此言一出,新投的幾人有些尷尬,畢竟是舊主董卓之事,他們不便評價。
荀彧開口道,“主公莫要灰心,董卓何等身份,豈能擅行廢立之事?他若是敢如此做,只怕是天下英雄都容他不得。”
“再者,主公乃是靈帝遺命所立天子,既賢且明,有上古先王之風,豈容他人更易!”
劉辯自知荀彧所言有理,董卓那廝若是擅行廢立,必遭群雄攻之。可惜董卓不是一般人,非常理所能推測。
按照原定的歷史,董卓可是膽子極大,他可太敢了。莫說擅行廢立,毒殺少帝他都干的出來。若不是自己跑得快,只怕是要活不了幾日了。
招降段煨一事倒是提醒了劉辯,接下來兩月他要訪賢。先去常山,而后取道荊州,磨刀不誤砍柴工,先搶幾個人才再發展。
董卓此時正是心情大好,一是劉協那小子真是膽小,幾乎是可以任由他控制。
再就是目前朝堂再也沒有那些敢于反對的硬骨頭了,從現在開始,整個洛陽將只有他一個人的聲音。
最后則是,要不了多久,估計段煨就能將自己最煩的那小子帶回來了。
“李儒,廢帝一事準備的如何了?”
“主公,此事不可,若對天下稱劉辯那廝暴斃,而后再立新帝倒還可以糊弄天下人。然而若是依主公之言,直接先行廢立,那幾乎是與天下英雄為敵啊!”
李儒字字句句誠懇至極,畢竟此事非同小可,若非萬不得已,沒必要故意到處樹敵。
“哈哈哈,先生勿慮,你未看這朝堂之上,如今誰敢反對?
權力真是好東西,只幾日,董卓便有一種天下英雄盡在我手之感。
滿朝文武只敢在他面前低頭,戰戰兢兢,這種感覺讓他覺得自己已經無敵于天下。
若不是李儒拼死攔著,若不是董卓還有著最后一絲理智,過幾日登基的,怕不是就是董卓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