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和政策研究
- 王娟
- 9293字
- 2024-05-23 15:54:05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有關概念界定
(一)城鎮化及新型城鎮化
與國外“城市化”內涵相對應,我國使用了“城鎮化”這一特定概念,即我們規模龐大的農業人口全部“化”到城市并不現實,而小城鎮作為連接城鎮、輻射農村地區的空間節點,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發揮著重要作用。城鎮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同學科各有側重地進行了解讀。在綜合各學科研究的基礎上,不少學者將“城鎮化”理解為一個過程,即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其實,城鎮和鄉村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都同時具有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人口特征是城鎮和鄉村兩大空間相互區別的主導性因素,城鎮是人口規模或密度超過一定門檻的地區,而鄉村人口分布則較為分散。城鎮的人口特征又與其他特征相互關聯,城鎮里非農產業的發展要求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又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因此,本書認為,城鎮化的實質是人口在空間上的集聚。以工業革命以來的城鎮化發展歷程來講,城鎮化的定義正如《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的那樣,即“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
。我國新型城鎮化是相對于傳統城鎮化而言的,學者們對新型城鎮化的內涵也解讀頗多,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觀點與見解。從本質上講,新型城鎮化是城鎮化質量的提升,目標是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
、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
(二)體制、制度和政策
體制、制度、政策這三個概念常常同時出現,學界對它們的內涵的區分仍較為模糊。根據《辭海》,體制是指國家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機構設置和管理權限劃分的制度;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工作規程或行動準則方面的體系
,政策則是指國家、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和任務而規定的行動準則
。據此,將“政策”與“體制”“制度”區分開相對容易,即政策表現為具體制度下的規定、安排和行動等,但“體制”和“制度”兩個概念還是不易區分。匈牙利著名經濟學家、曾影響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雅諾什·科爾奈(János Kornai)教授在其著作《社會主義體制: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的分析可以給我們更好的洞見。
雅諾什·科爾奈認為,首先,體制和制度范疇不同。體制是大的制度范疇,制度是具體的小規范。更通俗地講,體制是大制度,制度是小制度。他將體制比喻為一件衣裳,制度則是這件衣裳的各塊布,即體制是由各項具體的制度組成的。這件衣服好不好,取決于各塊布之間的聯系和互動,而后者正是體制運行的過程。其次,體制和制度研究的內容不同。體制討論的是整個社會運行的架構,包括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系統、社會系統、
生態系統以及不同主體的行為特征等,以及這些方面之間的關系。整個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脈絡基本上都是討論具體的某一項制度安排和規則,即基本是在體制既定的情況下討論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對行為資源配置的影響。最后,體制和制度分析范式不同。體制范式不假設個人的偏好是事先決定的,它所關注的重點是社會條件和個人的偏好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塑造了處于特定位置的個人(或集體)的行為模式及相關動機。這樣,體制范式研究就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個人選擇研究產生了很大分野。
(三)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與城鄉融合發展
為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我們在進入21世紀后先后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等政策主張。統籌城鄉發展主要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強調的是發揮工業和城市的帶動作用,而對農業、鄉村能動作用的強調比較少。城鄉發展一體化主要強調“一體化”,具體表現在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和城鄉產業發展協調化。城鄉融合發展側重于發揮鄉村、農業的能動性作用,它們不再被動地接受城市、工業等外部力量支配,而是發揮自身長處,激發出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并成為與城市同等重要的空間存在。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述評
(一)文獻收集方法
筆者于2022年10月9日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了文獻搜索,檢索年限為2014—2022年,文獻分類目錄選擇“經濟與管理學科”,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和“CSSCI”,主要關注篇名和關鍵詞
,總共得到140篇相關文獻,檢索情況如表1-1所示。經過仔細瀏覽,筆者發現現有文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主要關注城鎮化政策方面,而對城鎮化體制方面研究較少,它們分別約占到所有文獻數量的65.7%和10.7%。二是專門涉及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體制和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非常有限。三是不乏具有研究深度的文獻成果,但多數成果論述相對籠統,因此此次檢索得到的文獻的總體質量并不高。
表1-1 相關文獻檢索情況

其實,我國學術界對城鎮化進程中克服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政策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有些甚至達到了很高水平。為了得到研究水平相對較高的文獻,筆者從主題出發,選取了2014—2020年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區域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農業經濟問題》上的331篇文章作為分析對象。之所以選擇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的這3本雜志,是因為筆者有以下考慮:一是城鎮化是農業人口“化”到城鎮的過程,必然對城鎮空間格局、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影響,城鎮經濟發展、空間結構等方面自然成為重點關注的方面。二是雖然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為克服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政策做出了極大努力,但毋庸置疑,它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城鎮化的發展,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政策與農業農村改革聯系緊密。三是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政策外,城鎮化發展還涉及其他方面的體制和政策制約,而《體制改革》等雜志對這些方面都有所涉及。
文獻內容分類及其篇數如下: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新型城鎮化發展(8篇)。②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問題研究(251篇)。具體又分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9篇)、戶籍制度(28篇)、公共服務(9篇)、土地制度(189篇)、行政區劃調整(10篇)和資金問題(6篇)等,而借鑒劉守英(2017)的觀點,城鄉土地制度研究又可以分為農村承包地(105篇)、農村宅基地(23篇)、土地轉用(23篇)、城市土地使用(17篇)、綜合性研究(21篇)等方面。③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評估及體制和政策問題剖析(5篇)。④成都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探索(3篇)。⑤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空間形態研究(49篇)。⑥西部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體過程中制和政策創新的政策建議(15篇)。
(二)文獻梳理
1.新發展格局下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問題研究
學者們多從城鄉關系演變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更加明確地指出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調整城鄉關系,也意識到城鎮化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作用的重要途徑,而體制和政策是制約新型城鎮化發揮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作用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發展趨勢上,林剛(2014)指出正確處理城鄉—工農關系是當前中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實現整體現代化的基礎。劉守英等(2018)認為城鄉中國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城鄉互動和融合,塑造了新型城鄉關系
。方創琳(2018)總結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鎮化發展和城市群建設成就,認為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之一,便是繼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向同步化、融合化、共榮化方向發展,同步提升城市與鄉村發展質量,讓城市與鄉村共同成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園
。蘇紅鍵(2021)指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相互耦合,其目標都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問題上,葉興慶(2020)認為城鄉差距依然明顯、城鄉體制分割依然突出是國民經濟循環不暢的重要體現,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打通城鄉彼此開放不夠所形成的堵點
。涂圣偉(2021)認為城鄉經濟循環暢通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我國城鄉經濟循環存在梗阻和斷點,
突出表現為要素雙向流動存在制度性障礙、市場基礎制度不健全、縣域經濟鏈接功能不強、城鄉供給體系缺乏適應性。
2.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體制和政策問題研究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突出問題上,李玉紅(2017)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的“半城市化”現象說明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意即農民工的城鎮化質量不高,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社會利益分配失衡是其主要成因。魏后凱、李玏和年猛(2020)認為目前中國城鎮化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水平高低、速度快慢的問題,而是質量不高的問題
。而在城鎮化質量不高的體制和政策歸因上,有學者從整體上進行了剖析,如肖金成、劉保奎(2018)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戶籍和土地這兩項制度改革構成了中國城鎮化發展“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其中戶籍制度改革是“明線”,是一個不斷“破”的過程;而土地制度改革這“暗線”則是一個持續“立”的過程
。
在農民市民化研究方面,馮俏彬(2014)、丁萌萌和徐滇慶(2014)
都測算了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前者認為盡管資金量很大,但只要精心設計,從“錢”“地”和轉移支付等方面進行機制設計,這一資金籌措是可以圓滿完成的;后者認為市民化公共成本的增加,不會產生財政負擔。有學者研究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內涵和性質,如劉小年(2017)發現,農民工市民化依次呈現為經濟、社會、政治、生活四個階段的市民化,當前正由經濟市民化向社會市民化發展
。王小章和馮婷(2018)認為“市民化”的提出意味著“農民工終結”,
這并不意味著對人口涌入城市失去調節和控制,而只意味著控制和調節的方式由依賴“身份壁壘”轉變為借助“市場性門檻”。也有學者進行了計量分析、案例佐證等實證分析方法,揭示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了相關見解。如衛龍寶、儲德平和伍駿騫(2014)利用643份浙江省農村未遷移居民的入戶調查數據,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實證分析在二元經濟的社會特征逐漸消失的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未遷移居民的遷移意愿
。王建國和李實(2015)基于2011年和2012年流動人口監測調查數據,主要考察了城市規模對農民工工資水平的影響,發現大城市的農民工工資水平比小城市農民工高;綜合考慮城市間的工資、生活成本和便利性差異等,農民工從大城市獲得的真實實際工資或效用水平更高
。王瑜和汪三貴(2017)通過測算深圳制造業工業園區工人的生活工資,指出要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可持續的基本生活,未必要依賴不斷提升最低工資這個單一手段,而是可以通過改善農民工群體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提高工人家庭在務工地實現可持續生計的能力
。董世洪(2020)運用浙江與陜西的案例,指出推動農村居民市民化,必須構建起以農村居民為主體的政府賦權、市場賦利與社會賦能協同聯動機制,進一步增強農村居民的主體意識,從而逐步讓農村居民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品質的現代生活
。
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張國勝、鄒一南、李曉飛是這方面研究的活躍學者。絕大多數學者都緊跟戶籍制度改革動態,通過制度變遷等多個維度評估現階段戶籍制度的特征、功能以及不足等,從而提出未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與著力點。總體來看,很多學者對我國戶籍制度的特征都分析到位而深刻,普遍意識到不能就戶籍制度談戶籍制度改革,應該從注重利益協調與重組、堅持公平與正義、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背后深層次問題入手。具體觀點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利益協調論,即傳統戶籍制度代表著經濟利益的非公平、非公正,未來需要以公平、正義的邏輯來重組戶口背后的利益格局與權利配置,如張國勝和陳瑛(2014)、張國勝和陳明明(2016)
、趙軍潔和范毅(2019)
等。二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論,即戶籍制度改革要著力于縮小不同規模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失衡,如鄒一南(2014)
、張曉敏、張秉云和張正河(2016)
、鄒一南(2018)
。三是社會治理論,即戶籍制度改革要強化其社會治理功能,賦予常住人口更多的社會福利,如熊萬勝(2015)
、李曉飛(2019)
等。四是以人為本論,即戶籍改革確立的多重目標應以人為本,使更多的流動人口受惠,如彭希哲、萬芊和黃蘇萍(2014)
、張義博和劉敏(2018)
。五是綜合論,即戶籍制度改革需要平衡和把握工具性目標與價值性目標,同步推進利益擴散和利益剝離,如陳波(2017)
、涂一榮和鮑夢若(2016)
、岳曉琴和艾勇軍(2015)
。
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學者們不僅關注了基本公共服務與城鎮化的關系,還根據基本公共服務的門類進行了具體研究。羅麗英和盧歡(2014)利用我國2003—2012年的相關面板數據對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回歸,發現公共產品投入對城鎮化進程有顯著影響,并且這一影響存在時滯性。孫中偉、王滂和梁立賓(2014)立足于2010年珠三角和長三角農民工問卷調查的數據,以“福利三角”理論為分析框架,從家庭、工作和政府政策三個方面探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購買意愿,并指出未來須建立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應建立在公民權基礎之上而不僅是勞動權
。范逢春(2020)運用倡導聯盟框架進行分析后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制度變遷過程,政策統籌欠缺、價值判斷偏差、過程參與缺乏等影響到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發展進程,未來需要始終堅持黨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強化公平正義的醫療衛生服務政策核心信念,持續開放政策網絡以提升政策制定的民主參與程度
。此外,向運華和曾飄(2020)
、孫淑云(2015)
、彭浩然和岳經綸(2020)
也對城鄉基本醫療制度整合進行了研究。
在新型城鎮化解決融資難題方面,學者們不僅設計了多元主體參與的融資機制,而且對政府投資、民間投資等不同融資方式作用的發揮進行了研究,同時對相關聯動改革也有所考慮。如張秀利和祝志勇(2014)、辜勝阻、劉江日和曹譽波(2014)
都研究了城鎮化進程中民間資本參與的重要性,認為應打破政府主導的投融資模式,降低民間投資準入門檻,拓寬民間投資渠道。黃瑞玲和談鎮(2014)提出了靠改革、建機制的新型城鎮化融資難題解決之道
。曾小春和鐘世和(2017)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資金供求矛盾以及其深層次原因,提出構建財政、金融、社會資本“三位一體”的投融資機制及對策
。龍啟蒙、傅鴻源和廖艷(2016)引入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經濟學理論,尤其是哈維資本三循環理論分析體系,運用資本邏輯分析城鄉關系,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入手,將引導資本進入農村與構建城鄉關系、改革土地制度結合起來,尋找打破資本困局的突破口及實施路徑
。
在行政區劃調整方面,有的學者探討了其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內在機理,有的分析了其績效和作用等,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殷冠文和劉云剛(2020)以主體行為視角來考察地方政府的作用,提出了區劃調整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邏輯框架,即通過區劃調整,地方政府實現了從城市型政區向地域型政區的轉變,利用權力的集中化以及城市增長極的擴散效應,推動城鄉融合和一體化發展。陳科霖(2019)對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撤縣設區工作進行了回顧與反思,指出撤縣設區與城市化應相互良性促進,并兼顧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的平衡;撤縣設區與區域一體化提高了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有利于區域的整體長遠發展;撤縣設區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工具,但需防止其被工具化使用,要遏制大城市“攤大餅”沖動,形成集約式的城市化發展模式
。左言慶、陳秀山(2014)將城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劃分為首次設區、撤縣設區和區界重組三種,并研究了每一種區劃行為的時空格局分布
。尹來盛(2016)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城市群12個撤縣(市)設區的案例為樣本,實證檢驗以撤縣(市)設區為代表的轄區合并是否有利于提升經濟績效,發現撤縣(市)設區顯著改善了區域經濟績效,為我國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方向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
。陳妤凡、王開泳(2019)以杭州市為例,定量測度撤縣(市)設區前后杭州公共服務水平時空變化特征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分布格局,并探討這一區劃調整影響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和配置變化的作用機理
。張緊跟(2020)著眼于經濟新常態下“市管鎮”體制面臨的困境,從尺度重組視閾來審視,認為從分散化鎮街發展向聯動發展的市域整合轉型是一種可行的選擇,為此既要推進市域內空間結構重組,又要深化市域內治理機制重構
。
3.西部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體制和政策問題評估
目前專門系統研究西部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體制和政策問題的成果較少,一般在對戶籍、區劃調整等具體制度改革方面做區域比較的時候會涉及。周慶智(2015)在研究漢中市戶籍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認為城鎮化建設并未與重建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協調推動是戶籍制度改革難以推進的原因。歐陽慧和鄧蘭燕(2020)對重慶市農民工落戶情況進行調研,指出突出重點、分級引導、保障利益、政策激勵應是各地借鑒重慶經驗推進農民工落戶城鎮的重要策略
。張國勝和陳瑛(2014)指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區戶籍制度改革阻力較小且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改革的壓力突出且收益明顯,因此中、西部地區戶籍制度改革要明顯領先于東部地區
。孟延春和谷浩(2017)研究了2000—2010年縣(市)行政區劃調整對全國及對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四大板塊區域城鎮化產生的影響,發現東部地區3個直轄市與省會城市的撤縣(市)設區調整對城市化增長率產生了重要影響,中部地區城鎮化受行政區劃調整的影響不大,西部地區快速增長的城鎮化率受以上兩類行政區劃調整的影響很大
。
4.成都市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探索
現有專門研究成都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體制和政策創新的文獻極少,僅有的3篇都集中在戶籍制度改革上,而且是將成都市作為典型案例。文華(2015)從改革措施、改革績效兩個方面比較成都、重慶、鄭州和中山4市的戶籍改革。從改革措施上看,成都市戶籍改革對象主要針對轄區內城鄉人員,政策強制性較弱,政策穩定性較強,對農民的宅基地、林地、承包地采取“確權上市”方式;從改革績效上看,成都市戶籍制度改革具有強烈的“土地財政”色彩,與其他3市一樣自利性傾向非常明顯,只是在形式上更為溫和。魏后凱和盛廣耀(2015)從全國層面和地方層面(包括鄭州市、成都市、重慶市、廣東省、上海市)梳理戶籍制度改革特點,分析考察當前戶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并提出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議
。孫文凱(2017)總結了當前我國成都等大城市戶籍制度的改革進程,并對它們的戶籍開放度進行了評估,分析了差異化的戶籍制度理論和現實成因,發現在財政支出較高、收入較高的城市較難實現戶籍開放,不同地區的官員特征差異也能解釋為何各地執行不同的戶籍開放政策
。
5.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空間形態研究
學者們在堅持新型城鎮化以城市群為空間主體形態的前提下,為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從各個層面提出了許多很有洞察的見解,其中也涉及對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空間形態的思考。在全國層面上,魏后凱(2014)針對城鎮化進程中特大城市規模迅速膨脹、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相對萎縮的兩極化傾向,建議實行差別化的人口規模調控政策,嚴格控制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著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余壯雄和李瑩瑩(2014)
、李圣軍(2015)
都指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重點應該是“中型城市”(或“中等城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課題組(2020)指出“十四五”及以后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將呈現“四化互動”趨勢,建議在土地制度、人口流動、投融資體制、都市圈統計考核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體系
。同時,一些學者最初比較關注城市群整體發展問題研究
,后來聚焦城市群尤其是跨區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問題研究
,而且隨著國家提出要培育現代化都市圈以來,學者們對都市圈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都市圈內中小城市發展
、都市圈同城化
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特色小鎮、特色小城鎮對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學者們持續不斷地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深入研究,如付曉東和蔣雅偉(2017)建立了“特色”形成的理論體系,從根植性的角度探討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并以我國第一批特色小鎮為樣本,總結出各區域特色小鎮發展模式的特征
。郁建興、張蔚文和高翔等(2017)通過6個案例總結了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基本經驗與啟示
。
在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空間形態的研究上,皮亞彬、薄文廣和何力武(2014)使用我國2000—2011年地級城市數據,研究了城市區位和城市規模對城市人口增長的影響,認為中、西部地區應積極發展以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西安等大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性城市群,而在那些城市布局稀疏、小城市發展潛力有限的地區,應將推動勞動力向東部地區轉移作為城市化政策的重點。楊孟禹和戴祎楠(2020)以城市群內中心城市對外圍城市的溢出效應為切入點,分析了城市群溢出效應的時空演變特征,并據此將城市群分為3個階段,提出“十四五”時期19個城市群戰略的可能深化方向,建議地處西部的成渝、關中城市群應打通群內溢出渠道,提升核心城市的傳播能力,而呼包鄂榆、北部灣、黔中、滇中、蘭西、寧夏沿黃和天山北坡應提升城市群核心城市集聚力,提升核心城市對外圍城市的空間溢出能力
。肖金成和馬燕坤(2020)認為西部大開發除了要重視城市群發展,更應重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讓區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和承載更多的經濟和人口
。
6.西部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體制和政策創新的政策建議
學者們在研究戶籍、土地、投融資等方面體制和政策問題的基礎上,從整體層面提出了一些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體制和政策創新的建議。黃祖輝(2014)指出城鄉一體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終極目標所在,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推進城鄉、區域、上下三大聯動改革。陳玉梅和呂萍(2014)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制度創新的總體架構是“三線、雙環、多元”,即以政府、企業與民眾三大主體為主線,內環制度創新與外環制度創新相結合,推動制度創新多元化,核心內容是建立規范的多級土地流轉市場體系、統一流動的戶籍制度、城鄉統籌的勞動就業制度、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李圣軍和史冰清(2017)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在財稅制度、戶籍制度、治理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方面進行系統性的轉型
。魏后凱、李玏和年猛(2020)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需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制度,鼓勵和支持城市資本、人才、技術下鄉
。馮奎和顧強(2020)指出“十四五”期間城鎮化需要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主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構建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和城鄉可持續的投融資制度、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治理這四項改革
。
(三)現有文獻成果評價
現有的豐富的研究成果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啟發和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存在以下可供進一步挖掘的空間:①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已經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助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舉措。但是立足這一時代背景,從全國層面研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性的文獻較少,專門思考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特色的重要性的就更少了。②目前對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及其體制和政策成因關注比較多,但對西部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的特殊性揭示得比較少。③從全市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西部片區被確立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以來,成都市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的實驗探索已經運行了約16年,對其鮮活的經驗確實需要進行全面系統深刻地總結,尤其是從當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角度進行審視非常有必要,而現有成果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