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績優:走向一流的中國式現代企業成長方法論
- 周忠科 周永亮
- 1241字
- 2024-03-04 17:31:13
前言
走向一流:中國績優企業的必然目標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2023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是一批績優企業的成長和企業家集群的擴大。
所謂績優企業,即為業績優良企業。何謂業績優良?是不是一段時間內超過兩位數的增長就是業績優良?本書所稱績優企業,指的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業績持續優良的企業,這不僅體現在收入規模的擴大、利潤的持續增長,更強調市場競爭力的增強與品牌口碑社會認可度的提升。
參照績優中央企業(簡稱“央企”)的業績評價標準,本書對研究范圍進行了擴展,發現不少地方國有企業(如上汽集團、京東方、萬華化學、華魯恒升等)以及部分民營企業(如華為、海爾集團、晶澳能源、福耀玻璃、新希望、威達集團、方太集團等)也體現了與績優中央企業同樣的持續績優特征。也就是說,在經濟效益和盈利能力、市場競爭力及市場占有率、價值創造能力、行業引領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可持續發展性,持續增長超過20年,甚至有的超過30年,尤其是華為、海爾集團、新希望、福耀玻璃都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另外方太集團也過了28歲的生日。盡管這些企業不像某些企業或上市公司所展現出的短短幾年市值超千億元的“指數化”增長,但是連續20年以上的持續發展足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因為它們創造的價值不僅限于短期亮眼的經濟指標和龐大市值,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力量,也為中國企業的成長模式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對象。
當然,如果與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進行比照,我國不少績優企業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邁向一流就成為績優企業的必然目標,也是社會的呼喚,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石。僅停留在業績優良的企業,不一定具備國際競爭力,更難滿足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
走向一流,是不能憑空實現的。我們首先要看看績優企業有沒有走向一流的潛質?不可否認,目前業績突出的國家電網、中國移動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業壟斷性,但是,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同樣具有壟斷性的其他央企為什么未能像它們那樣能夠做到持續績優?如果連業績都很難做到持續優良,走向一流就必然是無源之水。而招商局集團這樣的企業則是純粹的市場競爭類企業,可持續發展態勢讓我們對其充滿期待。萬華化學、華魯恒升、北新建材、海康威視這樣的地方國有企業或市場化中央企業子公司成長為行業巨頭,它們展示出來的強勁市場競爭力是走向一流的關鍵動力。華為、海爾集團、福耀玻璃、新希望、方太集團等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同樣展現了它們走向一流的決心和潛能。
根據我們的研究和觀察,結合對“炮仗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失敗企業的分析,上述持續績優企業都具有走向一流的潛能,也深深體現了中國特色。本書力圖向讀者展示中國績優企業的核心特征并期望尋找到持續績優的原動力。而這些特征及原動力都必然成為“走向一流”的關鍵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