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績優:走向一流的中國式現代企業成長方法論
- 周忠科 周永亮
- 2641字
- 2024-03-04 17:31:15
五、文化創新,構建績優企業成長的精神動力
實踐表明,文化創新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企業文化的創新自然也成為中國績優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內驅力。
企業文化研究起源于美國經濟衰落、日本經濟異軍突起的20世紀80年代,當時美國、日本的幾本管理類著作提出了一個共同話題:特有的企業文化是日本企業趕超美國企業的深層原因。自此,國際學術界掀起了企業文化的研究熱潮,并幾乎同時傳入中國,到90年代,我國逐漸形成了勢頭兇猛的企業文化建設與研究浪潮。
企業文化通常被認為是企業對未來追求的認知和內部形成的價值觀和信念以及由此形成的行為規范。績優企業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都擁有清晰、鮮明的使命愿景追求而形成共識的企業文化體系,這樣的氛圍也確保了績優企業推行變革及實施制度化管理的心理基礎。
在績優中央企業中,有一家“百年老店”——招商局集團。在1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招商局集團始終秉持“與祖國共命運、同時代共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和“以商業成功推動時代進步”的企業使命。
在成立之初,招商局集團承載著振興中國船運業、重新掌控漕運運輸的重要歷史使命,在清政府和民國時期不斷興“變通之法”,圍繞輪船航運主業,在成立的第一個50年創造了中國近代商業史上的16個第一。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隊和排頭兵,招商局集團推進文化創新,倡導新理念,大膽改革,成就了新時代的標桿。可以說,沒有文化創新,就沒有招商局集團的快速成長。
招商局集團文化的核心是崇商文化,既敬畏商業、誠信經營、遵守商業規則,又善于利用市場資源助力自身發展。李鴻章在籌備招商局時向清政府明確表示“所有盈虧,全歸商認,與官無涉”,成立之初的章程也明確規定了“所有官場習氣,概行除卻”。因此,盡管當時的招商局是“官督商辦”的企業,崇商文化卻根深蒂固,凡事重規則,講究用市場化規則解決問題,逐漸形成了“平、實、容、合、誠”的行為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招商局成為新的國有企業,同時也是國有企業中“輩分比較老”的企業,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及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有了新的要求、新的定位、新的使命。招商局作為中央企業中的重要一員,既需要有新時代國有企業的責任擔當,又要保持傳統優秀品質的升級迭代。因此,文化創新必然成為招商局集團一切創新的基礎,并進而形成了新的招商局集團文化特質,其中包括了兩個鮮明的內涵。
第一,“國有”特性。首先體現出來的就是理想信念,招商局領導者顯示了一種特有的敬畏感和使命感:尊重招商局集團的百年歷史,肩負招商局集團在新時期的發展使命。這種敬畏感和使命感使得領導者必須從大局觀、歷史觀、未來觀思考招商局集團的發展,特別是帶領招商局集團抓住時代機遇、再創輝煌的理想信念,是招商局集團領導者普遍具備的歷史責任感。其次體現出來的就是責任擔當與奉獻精神。在招商局集團的領導者看來,做多大事業就要承擔多大的責任,責任擔當是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在實現理想信念的路途中,國有企業家會遇到很多重大困難與難題。如果沒有責任擔當的勇氣和魄力,如果沒有為目標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就很容易放棄,也難以將不可能變為可能。而且,如果沒有奉獻意識,國有企業的很多事情也辦不好,也堅持不下去。當然,國有企業家還有一個特殊的優勢,就是要學會充分調動和利用多方資源的能力,國有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大平臺,可以獲得國家資源的支持。正是有了國家力量的支持,招商局集團的全球港口布局才越走越快。
第二,“企業家精神”。自從誕生那天起,招商局就與國外對手進行競爭,因此,集團領導層始終強調要展現出全球眼光、戰略思維、創新精神和海洋胸懷,并將這四個特質視為招商局集團內部提倡的“企業家精神”。招商局集團領導班子確定了公司以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之后,堅持以國際競爭參與者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特別強調戰略思維和要有“敢為天下先”的膽識以及“需要具備與利益相關者多贏和共贏”的海洋胸懷。
招商局集團的文化特質,強調了新時代國有企業家在“國”的層面上區別于民營企業家,應具備更強的理想信念、更有力的責任擔當以及更強的奉獻意識,充分運用國有企業的資源優勢為國家謀福利;在“企”的層面上堅守了自己的傳統基因,領導者及管理人員要區別于政府官員,應具備將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企業家精神”,具備使用商業手段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與思維。國有企業家精神將“國”和“企”的要求融合起來,做到“頂天立地”,上能響應國家戰略要求,承擔國家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下能滿足市場需求,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做強做優做大企業。
招商局集團歷屆領導者都比較好地處理了文化基因傳承與創新跨越的關系,不僅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而且在新的時代里創造了新的奇跡,既體現了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又使人感受到了百年商企的深厚底蘊。
在績優民營企業集群中,方太董事長茅忠群是一個對企業文化創新情有獨鐘且為之花費大量心血的企業家。他認為,民營企業不能僅僅為了賺錢,不能眼睛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向古代的“君子”標準學習,要成為現代的“士大夫”,要有家國情懷。基于此,茅忠群于2015年年初提出了方太的新愿景——“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
在茅忠群看來,偉大的企業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要滿足并創造顧客需求,而且是一個社會組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斷導人向善,促進人類社會的真善美。因此,他于2018年年初正式把方太的使命升級為“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
很多人初次看到方太的使命、愿景時,可能會在心里存疑:“方太追求這么高的使命和愿景,能實現嗎?如何實現?”茅忠群說:“美善創新和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實現企業使命的底氣。”“億萬家庭的幸福”是一個巨大而長期的工程,需要系統的支撐和不懈地踐行。在他看來,文化永遠都不能外化于經營,“文化是做業務的發心、方式和奮斗精神,業務是文化的呈現與結果”,因此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即業務”的要求,強調在所有員工的行為中達到“知行合一”。
無論是績優國有企業的領導者,還是績優民營企業的領路人,無一不把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前行的基本功,在深厚的歷史中挖掘精神支撐點的同時,根據時代的需要進行文化創新,找到新時代的精神依托,從而為推動企業的創新提供豐厚的精神營養與強勁的內驅力。
績優企業的成長史,是一部不斷突破的創新發展史,既有生產力領域的技術創新,更有生產關系領域的社會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這一系列創新的關鍵在于思維的創新,一種敢于挑戰既定權威的創造性思維,思維創新不僅決定了改革開放40多年的社會經濟技術發展,也將決定未來中國社會經濟以及相關企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