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進入武帝統治后期(69)
- 從戎大漢
- 熊貓大泡
- 5271字
- 2025-06-09 00:05:0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記載:“‘我滅度一百年后,有么士羅兄弟二人,一名那吒,二名婆吒,而于彼處建立寺舍,當號名那吒婆吒。’”《汾陽無德禪師語錄》記載:“金剛透匣誰能用,惟有那吒第一機。”毗沙門最勝太子那吒拘代羅甘露如意王神咒經》記載稱那吒為“那吒童子”,是財寶天王五太子之一的第三太子,是甘露太子和獨建太子之弟。《圖像集》卷5引《天王念誦法》記載:“那吒為十一面觀音變現,左手持寶棒,右手與愿印”(這里記載的那吒童子是觀音的化身)。宋代時期哪吒《嘉泰普燈錄》記載:“那吒十面十眸動,無相靈光翳日輪。”太平廣記》記載:“太子(那吒)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以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首楞嚴義疏注經》記載:“天王太子即那吒之類,輔政統攝,跨握鬼物,護世益人。”《禪宗頌古聯珠通集》記載:“摩天鴆鳥九頭毒,護世那吒八臂長……八臂那吒三只眼,雙槌擂鼓轉船頭。”佛說最上秘密那拏天經》記載:“是時有天名曰那拏,色相殊妙,面現微笑,手持日月及諸器杖,眾寶嚴飾……即現大身如須彌山,面忿怒相復大笑相,而有千臂。”《宋高僧傳》記載:“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那吒)。”《景德傳燈錄》記載:“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鐘。”《碧巖錄》記載:“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五燈會元》記載:“赤腳波斯入大唐,八臂那吒行正令。”《頌古六首》記載:“出得氣,有巴鼻,昨夜那吒生八臂。”《圓悟佛果禪師語錄》記載:“忿怒那吒把須彌,一擘百雜碎。”《滄浪詩話·附答吳景仙書》記載:“若那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
《心史》記載:“歲歲四月佛誕日,二月那吒太子誕日。”《欒城集·那吒詩》記載:“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夷堅志·程法師事》記載:“程知為石精,遂持那吒火毬咒。”《宋元南戲》記載:“八臂哪吒渾不怕。”《無門關》記載:“八臂那吒攔他不住。”《大慧普覺禪師語錄》記載:“骨肉都還父母了,不知那個是那吒。”《頌古聯珠》記載:“那吒太子本來身,卓卓無依不受塵。”元代時期《瀛奎律髓·卷四十七》記載:“毗沙門天王,那吒太子護法神也。”《三教搜神大全·那叱太子》記載:“那叱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噉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盆兒鬼》記載:“俺會天心法、地心法、那吒法,書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攝。《鄭孔目風雪酷寒亭》記載:“則你這無端弟子恰便似惡那吒。”《昊天塔孟良盜骨》記載:“問什么惡菩薩,狠那吒。”《諸宮調風月紫云庭》記載:“也難奈何俺那六臂那吒般狠柳青。”《西游記雜劇》記載:“第三個保官那吒三太子……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輦下曲》記載:“大都周遭十一門,草苫土筑那吒城。”《大明鐃歌鼓吹曲十三篇》記載:“國運傾,六師駐,那吒城。”《三太子大鬧黑風山》記載:“有那吒三太子鎮守此處……小圣乃那吒神是也。”《法海遺珠》記載:“北方那吒神。”《道法會元》記載:“感應統攝都太子哪吒。”《水滸傳》記載:“我只道他三頭六臂,有哪吒的本事。”明代時期《永樂大典》記載:“那吒太子本來身,卓卓無依不受塵。”
《永樂大典殘卷》記載:“十頭羅剎不相饒,八臂那吒渾不怕。”《唐朝開國演義》記載:“哪吒八臂降諸怪,七耀星官混紫宸。”《秦王傳奇》記載:“天王下世伏群魔,哪吒臨凡降百怪。”《三刻拍案驚奇》記載:“威風凜凜似哪吒,怪物見時驚怕。”《三遂平妖傳》記載:“那吒太子是不動尊王佛,以善惡化人。”《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二十六回》記載:“卻說如來鎖得獅象到殿,心中大怒,罵不絕口,吩咐哪吒:‘解入召版地獄,壓他粉碎,永不赦除。’”《殘唐五代史演義》記載:“真如八臂哪咤離天闕,開山小鬼下坡來。”《唐三藏西游釋厄傳》記載:“天王就聽其言,令那吒總兵出陣。”《靖江寶卷·圣卷·東岳寶卷》記載:“他師兄是誰?就是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子,名叫哪吒。”《南游記》記載:“乃是昆沙宮天王李靖之子,名叫哪吒,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西游記》記載:“那哪吒乃三壇海會大神,他出身時,曾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封神演義》記載:“這位神圣下世,出在陳塘關,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靈珠子化身。”《猛烈哪吒三變化》記載:“吾神乃善勝童子是也,千百億化身,實乃哪吒三太子。”《識余》記載:“二月那咤太子誕日。”《農田馀話》記載:“燕城,系劉太保定制,凡十一門,作那吒神三頭六臂兩足。”《續傳燈錄》記載:“如何是那吒本來身。”清代時期《蕩寇志》記載:“好一似降魔的哪叱太子……這兩個便都算了三頭六臂的哪叱。”
《宋太祖三下南唐》記載:“此位猛烈尊神是哪吒太子。”《狐貍緣全傳》記載:“只見那三太子(哪吒)的威風果是超群。”《三寶太監西洋記》記載:“玉帝看見是個哪吒三太子,心中大喜。”《鋒劍春秋》記載:“第四位頭梳丫髻,腳踏風火輪,乃是哪吒三太子。《車王府曲本封神榜》記載:“令郎與我有前緣,又拜我為師,實乃三生有幸,就與他起名哪吒。”《續濟公傳》記載:“請教那吒可能受這冤枉,催動風火輪,舞動火尖槍,在半空中同呂岳的攝魂劍殺將起來。”《綠牡丹》記載:“那怕是臨潼斗寶,伍子胥過關,鬧海李哪吒,舍著老性命也要陪他玩玩。”《楞伽經寶鏡疏》記載:“救護世界者也,國太子者即那吒之類。”《雙鳳奇緣》記載:“一邊好似哪吒降石女,一邊好似元帝斬妖精。”《后西游記》記載:“因降敕命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與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帶領十萬天兵,去擒拿孫小圣。”《說唐三傳》記載:“抖擻神威,現出三頭六臂,像哪吒三太子一般。”《說唐全傳》記載:“今日巡天都太保、八臂膊哪叱臨凡,第三條好漢殺來了,瓦崗城內這些大小將官不經打起。”《紅樓夢》記載:“他是哪吒,我也要見見。”《雷峰塔》記載:“哪吒令愿焚修念牢,感優曇夢繞,把邪魔頓消。”《何仙姑寶卷》記載:“哼哈二將前來到,三頭六臂哪吒身……哪吒太子也來變,變了萬千哪吒身。”
遼寧朝陽北塔藏石函四壁石刻:遼代《那吒追殺龍王和修吉圖》(916~1125年),為中國所見最早關于哪吒殺龍的文物,這件地宮古物呈現著那吒屠龍的場景及記載,集結文史與畫史展現出那吒護衛佛法的勇猛軍神形象。函蓋側面刻有六飛天,內部也刻飛天,函體四面刻飾著一組“那吒指揮夜叉部眾追殺興風作浪的龍王”圖案,蓋上雕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右旁的那吒邊角上書刻有“大圣郍吒太子”字跡(郍吒即那吒),也是為數不多全身披掛穿鎧甲、頭戴火焰冠的古代哪吒造型。唐代典籍《開天傳信記》的記載中,有一則“長安寺哪吒顯靈”的故事,此書稱哪吒是一位少年天神,他救了一個半夜差點摔倒的老和尚。老和尚“道宣”(宣律)是唐代高僧,住在終南山與云室山,有天童隨侍在身旁,常在“長安西明寺”中修行;這個老和尚時常走夜路,一天夜里不小心在寺廟的臺階上失足踩空,但是他沒有摔下去,老和尚竟然感覺到身后有人扶住了自己的腳,于是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身穿戰甲的少年神將捧足救了他,老和尚詢問身旁的少年是何方神圣,此少年自稱自己是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太子”,因為他的職責為護法,是負責保護寺廟人事物的天童,守護老和尚已經很久了,所以現身救了道宣和尚,并在賜給道宣一顆釋迦牟尼的佛牙后原地消失。唐書《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記載中則說這顆佛牙是哪吒太子從“天上”帶來送給道宣的寶物,存放于圣寺中;唐代和尚夜遇哪吒的這件事,也記載于宋代古書《太平廣記》和《高僧傳》中,道宣和尚自己也不會想到這個救了自己的佛教護法少年后來會變成一個道家仙童。
曾任供奉哪吒的臺灣省嘉義市南天門太子宮主持黃樟,于20世紀90年代來到宜賓,發現了一個名為“哪吒洞”的洞窟,此后,在當地重建“哪吒行宮”。論文《施愛東:北京“八臂哪吒城”傳說演進考》寫道:八臂哪吒城被認為是北京最重要的傳說之一,歷史學家陳學霖認為哪吒城之說肇始于清末民初之際,但實際上元末已有北京城是哪吒城的說法,即元代詩人張昱在《輦下曲》中提到的“草苫土筑那吒城”一言,清代出現姚廣孝與劉伯溫建北京城(哪吒城)的傳說后,完整的哪吒城傳說出自曲藝說唱,于1957年經由作家金受申整理而擴散。在民間關于哪吒,也有很多民俗活動,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
1、宮廟供奉
《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記載,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泉州府晉江先民許培元等五人,奉哪吒太子神像、明代宣德年間制造的香爐,在臺灣嘉義登陸于新營拓墾,后創草庵奉祀,這個草庵便是現代被稱為“全臺太子廟之首”的新營太子宮的前身,臺灣所有太子廟均由此地分靈而出,哪吒信仰在臺灣已將近有350年歷史,整個臺灣的哪吒廟有370多座。
2、祭祀活動
新營太子行宮主祀哪吒太子,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哪吒太子寶誕,臺灣各地宮廟會回哪吒祖廟謁祖朝圣,大陸和臺灣均有哪吒信仰,主要傳承于海峽兩岸和東南亞地區,哪吒被臺灣道教列為主要神祇祭祀。
3、廟會活動
以三太子哪吒為原型,早年臺灣廟會流行民俗藝陣三太子表演,即以傳統鑼鼓為背景音樂,由巨型的木偶哪吒進行藝陣巡演游街,臺灣哪吒廟會活動主要以哪吒信仰與電子樂組合呈現。
4、歌舞表演
電音三太子是結合電音和臺灣傳統的民俗藝陣三太子的表演,電音三太子會咬著奶嘴,隨著電音跳舞,騎著改裝摩托車行進,是臺灣本土特有文化,也是新興次文化代表,電音三太子的原型是臺灣傳統藝陣的“大仙尪仔”。
5、音樂
哪吒鼓樂作為漳州民間信仰遺存的古老吟唱表演,明代從道教圣地山西閭山傳入漳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吟唱哪吒鼓樂及踏火是閩越族原生態巫術儀式與山西閭山道教音樂相互融合的民間信仰音樂文化產物之一。哪吒鼓樂因唱詞中有“覲請哪吒三太子”而俗稱“哪吒鼓樂”。2009年,在漳州市薌城區文衡殿、臺灣云林縣斗南鎮大東泰安官等6家閩臺廟宇聯合申報下,漳州哪吒鼓樂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6、體育節
天津市河西區哪吒體育節設置了3v3街頭籃球、大眾沙灘排球系列賽、沙灘小足球比賽、小籃球比賽以及街舞大賽等五大比賽項目,安排了潮流文化展示等活動,打造“商體娛”聯動的升級版“夜市”。體育節開幕當天除了文藝演出,還將上演天津女排明星聯隊和沙灘排球明星聯隊、天津本土籃球明星和中國知名街球手的表演賽。
7、展品活動
郍吒(那吒)太子舍利石函,為遼寧朝陽北塔遼代文物,曾由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展出,內容為那吒率眾夜叉追殺和修吉龍王的護法故事,其頭側均有題名。這幅那吒鬧海故事的石函圖像中,那吒的形象做將軍狀打扮,是一位頭戴天王冠、頂冒火焰、身著甲衣的神將,凸目挺鼻,環口方面,不怒自威,盤坐祥云中,左手托舉舍利寶塔,右手前伸作指揮之勢。那吒前面為五夜叉,或搖旗吶喊,或擊鼓助威,或揮劍前劈,或張弓欲射,龍王長軀而飛,回首張口,八只露出頭的小龍跟在身下,倉皇逃竄的龍王腿部顯示后腳已中一箭,夜叉又將另一支箭正射向龍王腹部。
哪吒,又稱哪吒三太子,后來成為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之中的重要角色,在封神故事里是一位擁有個人專屬章節的主角人物,首次出場于哪吒篇三章: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至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哪吒被作者譽為“歷代圣人為第一”;在全文出場過多,是根據中國同名神話人物所改編的文學形象。由玉虛鎮教奇寶“靈珠子”投胎轉世,闡教傳人之一,奉師祖元始天尊法旨下世保周滅商,成為陳塘關總兵李靖與殷夫人第三子,金吒與木吒之弟兼同門師兄弟,是輔佐姜子牙的開路先鋒;由母親懷孕三年六個月而來,從肉球中出生。哪吒,為玉虛十二仙之一太乙真人的真傳弟子,與師弟金霞童子同門一師,乃元始欽點首選先行官,身上配備諸多師傳法寶神器,臂套乾坤圈、身圍混天綾、手使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并有群攻的金磚,火攻的九龍神火罩,雙手一對陰陽劍,腰掛豹皮囊。武藝高強,更能變化三頭八臂法身形態戰斗,由蓮花化身構成人形,無魂無魄非血肉之軀,免疫一切攝魂攻擊,且不懼瘟疫病毒侵害。
自小卷入殺劫,曾打死夜叉、鬧海屠龍、在天宮毆打龍王、射殺白骨洞童子等;后因四海龍王告上天庭而自殺,被太乙仙師復活與父起沖突。首戰風林正式出道,一路幫助武王伐紂成功,勝多敗少,殺敵大量戰功顯赫,封神大戰后拒絕當官,不戀榮華富貴并功成身退,辭別姜尚歸山潛修仙道;最終結局因未登封神榜從而修得肉身成圣,與父親和倆兄長一家四口位列仙班名傳千古。哪吒所生活的“商朝”是《封神演義》改編出來的“架空歷史”,也就是披著一層商朝的皮再重新另立體系和故事,作者根據民間傳說和其他古文素材縫合在一起,再結合自己的設想從而獨立構建的二創世界觀,同時也是哪吒這一角色的二創同人作品。該小說在虛構的商代歷史中將人物支線事件(如哪吒鬧海)和主線軼事(武王伐紂)加上一系列怪力亂神的腦洞放在一起形成新的設定,并以各種生死之戰拼湊出并完結封神榜的主題。《封神演義》所設立的商代是一個充滿神魔鬼怪、仙人遍地的宏大世界觀體系,并且混入了其他古典小說的人物設定及環境設定,和真正的商朝歷史大不相同,此小說創造這種架空的歷史觀之中不僅存在著各種不同朝代的事物與人物,還存在著天數定律、輪回定律、因果定律等宗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