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舉賢勿拘品行令》
- 拯救大魏:從三國志開始
- 蒼山孤月
- 2060字
- 2023-12-03 21:01:05
眾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曹植。
曹植神情自若,長身而起,立于大殿正中,緩慢踱步,微做沉吟。
曹操知道這兒子文采斐然,做出來的文章必然是極佳上品,臉上露出笑容,坐直了身子,以便傾聽。
“昔伊摯、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
曹植往前走了兩步,左手撩起右手的袖口,緩緩道出一句。
曹丕、司馬懿、楊修、丁儀都不約而同的豎起了耳朵,心想曹植的文采已達(dá)到這個(gè)地步了么?
創(chuàng)作如同沒有瓶頸期一般,只這么瞬息間,一句話便舉例了伊摯、傅說管仲、桓公四人,而每個(gè)都緊緊貼合唯才是舉的主題。
伊、傅二人為商朝人,出身卑微,管仲是春秋第一名相,諸葛亮常掛在嘴邊“自比管樂”里的管。
齊桓公則是春秋五霸之一,論功績管仲功不可沒,沒有管仲的輔佐,齊國的國力也不可能達(dá)到如此鼎盛,是君臣相互成就的典范。
然而在一開始,管仲跟齊桓公屬于敵對勢力,在齊桓公與公子糾二人奔赴齊國爭奪皇位之時(shí),管仲曾經(jīng)試圖射殺他,雖然齊桓公機(jī)智逃過一死,但管仲持箭射殺他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shí),他和管仲之間的仇恨不可謂不深。
但是,當(dāng)齊桓公登上國君之位,管仲淪為階下囚的時(shí)候,齊桓公非但沒有殺了他報(bào)仇,反而因?yàn)楣苤俚牟湃A重用于他,最終成就一代霸業(yè)。
曹植只吟了一句,便暗中觀察曹操的臉色,只見曹操的臉上在這瞬息間竟有錯(cuò)愕、驚恐跟難以言明的詫異,隨即點(diǎn)頭道:“頗為中肯。”
得到父親的贊許,曹植心中暗笑:“三國志·武帝紀(jì)的《舉賢勿拘品行令》,我已熟記于心,想來父親心中早已也想將此篇寫出來,卻被我捷足先登。”
想到這里,曹植索性深呼吸一口氣,決定不搞原創(chuàng)搞抄襲,抄襲的還是自家父親的文章。
當(dāng)然,讀書人的事,說抄襲就太難聽了,曹植在心中安慰自己:“父親尚未公示此篇,我只能算是借鑒,而非抄襲。”
這位在后世的一千八百年時(shí)光里,與唐初李白、北宋蘇軾合稱為“仙才”的曹植,破天荒的做出“抄襲”的可恥行徑。
“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fù)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
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zhì),或堪為將守;
負(fù)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短短二百字不到的《求賢令》,所提到的人物,盡是在私德、出身、行徑為儒家所不齒的名人,若按兩漢以來形成的用人標(biāo)準(zhǔn),這幾位大神的生平事跡攤開來點(diǎn)評的話,與大街上拉屎的唯一區(qū)別,就是不臭而已。
韓信鉆人胯下求生、陳平盜嫂自圖、吳起為當(dāng)大將,殺妻以求得君主的信任,若不是三人的后半生都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yè),放在哪個(gè)時(shí)代都會被丟進(jìn)糞坑里。
曹操心中喃喃自語:“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子建,莫非是我父子心意相通,他竟能知我心中所想!”
在座之人無不是文章蓋世,錦繡詞句信手捏來的人物,以曹丕跟楊修二人為首,兩人同時(shí)吃了一驚,均想:“若不是在子建口中念出,此等硬朗風(fēng)格,此等霸氣的詞句,簡直是魏王親自撰寫的。”
曹操愣在當(dāng)場,嘴角抽搐,竟有種活在了兒子陰影里的感覺。
“還請父親斧正,《求賢令》有何不妥之處,兒臣隨口而出,未經(jīng)細(xì)思打磨,恐貽笑大方。”
曹植呵呵一笑,說道。
曹操緩緩道:“了不得!子建的文章總是別出心裁,孤向來厭煩詞藻艷麗,虛華無實(shí)的文章,今日得聞子建的文章,頗有剛勁霸道,平中見奇之慨。孤雖好文章,但細(xì)細(xì)一讀,一字不可更改。”
曹植心中好笑:“父親哪里是在夸我,明明是在夸他自己。”
“一字不可更改”的評價(jià),尤其是出自曹操這樣的當(dāng)世頂級文人的口中,含金量可見一斑。
上一次出現(xiàn)這樣的評價(jià),還是曹操攻滅袁紹時(shí),順手俘獲了袁紹的文膽——陳琳。
當(dāng)年的曹袁大戰(zhàn)中,陳琳作為文膽,應(yīng)袁紹之命,提筆撰寫了《為袁紹檄豫州文》。
在討賊檄文中,陳琳將曹操本人,以及祖上幾代人都罵得狗血淋頭,攻擊曹操家世卑污,其人齷齪無能,痛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橫跋扈,作威作福,殺大臣,盜墳?zāi)梗髫?fù)義,罪不容誅。
陳琳被擒后知道死路一條,曹操問他為何罵得如此之狠,罵我一人也就算了,連我祖上都給一并罵了。
陳琳總不能回答,罵人不罵娘,傷害減一半吧?只得說是受了袁紹的命令,受命罵人,還為后世提供了一句名言:“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曹操愛才之心大起,不計(jì)前嫌的留下陳琳重用。而陳琳作諸書、檄文寫完就給曹操看。有一次曹操苦于頭風(fēng),病發(fā)在床,因臥讀陳琳檄文,竟翕然而起:“此愈我病。”
曹丕、司馬懿等人雖然明白《求賢令》一經(jīng)發(fā)出,曹植必然要被世家大族所忌諱,可看曹操的喜色,總覺得適得其反了。
司馬懿雖說文采不及“三曹”,也后知后覺的反應(yīng)過來,低聲對曹丕道:“公子,這文章不似臨淄侯的風(fēng)格,倒似魏王的。”
曹丕嘆息不已,心想仲達(dá)你現(xiàn)在才反應(yīng)過來,點(diǎn)頭道:“不錯(cuò),子建文章向來以詞藻華麗,富麗堂皇而著名,此文章我看十有八九,是出自我父親的手筆。”
曹操臉色收斂,回顧眾人形態(tài)各異的臉色,朗聲道:“就以此篇為《求賢令》,子建不知要取何名目?既然是你作的,便要讓四海皆知。”
曹植苦笑不已,說道:“父親,兒臣以為,就以《舉賢勿拘品行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