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 外公魏忠賢
- 空咖
- 2041字
- 2023-09-02 17:36:23
當林盛說出楊漣這個名字之后,楊清琳就知道,將來有大麻煩了!
因為,楊漣和魏忠賢,是不共戴天的死敵。
熟悉明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楊漣是那種無法用金錢、權勢和女色收買,只認死理的鐵骨之士。
楊清琳暗暗慶幸不已,幸好,楊漣不是他的師傅。
天地君親師,林盛是楊清琳正經的恩師,他推薦楊清琳去楊漣那里繼續深造,楊清琳完全沒有拒絕的理由。
師徒之間,閑聊了幾句,林盛忽然問楊清琳:“令尊還在京城吧?”
楊清琳趕緊拱手道:“回恩師大人,家父昨日回東光老家去了。”
林盛凝神一想,是了,楊清琳中了舉,官府的捷報必然會送去楊舉人的老家楊家莊。
以林盛對楊舉人的了解,肯定是怕耽誤了獨子的前程,就留下楊清琳繼續在京城里讀書。
這時節,對于廣大書香門第而言,再大的事兒,都要給考中進士讓路!
楊清琳和張霆拿著推薦信走了,林盛剛回到后院,就見周夫人在房里等他。
“老爺,妾身左思右想,始終覺得,楊清琳的家世太弱了。”周夫人這么一說,林盛便明白,老妻不同意把女兒嫁給楊清琳。
林盛拈須想了想,嘆息道:“你堂兄雖然官居四品,可是身陷黨爭之中,就怕將來有大麻煩啊。”
周夫人被戳破了心思,臉上有些掛不住了,爭辯道:“老爺,妾身的堂嫂一向很喜歡咱們家蕓兒,幾次試探著問妾身,咱們家的蕓兒打算許什么樣的人家?”
“哼。”林盛悶悶的一哼,說,“人家那是和你假客氣,你卻當了真。實話說,真要談及婚事之時,人家堂堂四品高官,怎么可能瞧得上咱們這種七品御史之家呢?”
高門嫁女,此言確實不虛。
但是,四品京官和七品京官之間,門第相差太過懸殊了。除非兩家是互相提攜的世交,才有可能彼此聯姻。
楊清琳和張霆約好了,明天早上,一起去楊家拜見楊漣。
見楊清琳回來了,顧秋盈快步迎上前來,笑嘻嘻的說:“恭迎舉人老爺回府。”
楊清琳不由啞然一笑,頗有些西門慶把潘金蓮徹底收服之后的爽快之感。
誠意伯劉藎臣一直關在北鎮撫司的詔獄里,顧秋盈打著照顧老父鎮遠侯的幌子,索性不回伯府了。
楊清琳明知道顧秋盈這么做不太妥當,卻也沒有管她。
既然,楊清琳已經給劉藎臣戴上了綠油油的帽子,就不可能再讓劉藎臣活著離開詔獄。
哪怕劉藎臣再窩囊,畢竟是堂堂誠意伯,他怎么可能忍得了,正妻紅杏出墻的奇恥大辱?
楊清琳敢當西門慶,就絕不可能讓劉藎臣像武二郎一樣,逮著反砍一刀的機會。
要么不做,要做,就把事情做絕,這是楊清琳的一貫作風。
楊清琳拉著顧秋盈的小手,邪魅的一笑,故意調侃道:“日后再說。”
顧秋盈不禁羞紅了粉頰,低頭輕啐道:“呸,盡說不著調的混話,不理你了。”提起裙子,扭頭就跑。
日后再說,已經成了楊清琳摁住顧秋盈時的口頭禪了,她豈能不知道其中的無邊葷意?
楊清琳望著顧秋盈妙曼的背影,不由翹起了嘴角,心里多少有些得意。
想當初,初戀女友趁楊清琳出差的機會,只留下了“別來找我”這四個字,就悄悄的帶著她的所有物品,狠心的走了。
后來,楊清琳成了省里的大秘之后,在同學會上,居然又見到了初戀女友。
這時的她,不僅是房企的副總經理,住著豪宅,開著保時捷,居然一直未婚。
令人惡心的是,她竟然還有臉邀請他一起共進夜宵。
楊清琳中途就走了,壓根沒給她任何勾搭的機會。
后來,楊清琳偶然聽說,她的那位老男人帶著老婆和兒子,攜款逃去了燈塔國。而她卻成了徹頭徹尾的棄子,代替老情人蹲進了班房。
首次登門,必帶禮物。
但是,給楊漣送禮,卻是一門大學問。
因為,楊漣是天下聞名的大清官。
在本朝,官場上明目張膽的送禮名目叫作“三節兩壽”。
三節是指春節、端午和中秋,兩壽是指官員本人和夫人的生日。
同時,還有季節性地送禮,夏天太熱,要送禮,叫“冰敬”(降溫費),冬天太冷要送禮,叫“炭敬”(取暖費),上級來視察時叫“程儀”(路費),下級到上級衙門辦事要送“使費”和“部費”,上級出書,下級送的銀子叫“書帕”等等不下二十來種。
和海瑞一樣,楊漣也收官場上約定俗成的一些“陋規”,比如說,給事中衙門發給的飯食銀。
地方官害怕給事中們穿小鞋,特意掏公款,承擔了給事中衙門的飯食銀。
本朝的在京實權衙門,他們的飯食銀,都是地方官們集體掏的銀子。
所謂飯食銀,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賄賂。
事實上,京里的部寺衙門,都提供朝食、午食和夕食的一日三餐。
很多窮京官,不僅自己吃飽了,還打包豐盛的夕食,帶回去給孩子們打打牙祭,嘗嘗肉味兒。
這種事情,肯定不符合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制。但是,從宣德朝開始,已經執行一百多年了。
別的衙門公廚,吃飯都不給錢,官員們也都是習以為常的白吃白拿。
唯獨,都察院的言官們,每頓飯都必須給三文錢。
三文錢,就可以大碗的肉吃到飽,這種好事情,上哪里去找?
給楊漣送禮,肯定不可能送銀子、送值錢的古董和字畫,必須另外想法子。
不過,這難不倒楊清琳,他從裝雕材的大箱子里,找出了一塊奇形怪狀的石頭。
楊清琳拿出雕刀,在石頭上刻了兩個行草的字:慎獨。
慎獨二字,恰好是楊漣最缺乏的保身之策。
縱觀楊漣的一生,一根筋的認死理,其實是悲劇之源。
在大明朝的古玩市場上,大家玩的都是字畫、書帖和古董。
奇石,頂多也就是買來擱進盆景或是后花園的裝飾品罷了,本身并不具備太大的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