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馬整頓完畢,1204年4月16日,成吉思汗祭旗纛,以哲別、忽必來為先鋒,麾師逆怯祿連河西進,至薩里川與乃蠻軍相遇。成吉思汗依朵歹扯兒必計,夜令人各燒火五處為疑兵。太陽汗原以為成吉思汗兵少馬瘦,可以輕取,及得到前哨報告蒙古兵“如星般多”,“軍馬已塞滿撒阿里客額兒(薩里川)地面”時,“孕婦更衣處,牛犢吃草處”都不曾到過的太陽汗,又驚疑畏懼,雖勉強自合池兒水起兵,順塔米兒河渡過斡耳寒河(又作斡兒豁河,今鄂爾渾河),然而軍心已亂,失去斗志。札木合等見成吉思汗軍馬整肅,又率部不戰而走。這時成吉思汗軍馬已逼近,兩軍激戰于納忽山(在今鄂爾渾河東,土拉河西),成吉思汗的“四狗”哲別、忽必來、者勒篾、速不臺如狼入羊群般沖殺。乃蠻軍大敗,太陽汗負傷被俘,旋即死去。其子屆出律(又作古出魯克)與脫黑脫阿等率殘部逃奔盃祿汗。太陽汗所屬的乃蠻部眾遂為成吉盡汗所征服。是役太陽汗母古兒別速被執,成吉思汗對她說:“你說達達(蒙古)歹氣息,你卻如何來?”遂納了。乃蠻部掌印官塔塔統阿亦被俘,后效力于成吉思汗,創制了回鶻式蒙古文。
在克烈、乃蠻等部相繼敗亡之后,札木合輾轉逃入倘魯山(又作唐麓嶺,今唐努山)中,被跟隨他的五名那可兒執送成吉思汗,按懲處本部貴族的習慣,賜其不流血死。至此,成吉思汗完成了統一蒙古各部的大業。
1206年(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各部貴族在斡難河畔舉行“忽里勒臺”,成吉思汗被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建立了“也客一忙豁勒·兀魯思”,即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建國后,即發兵攻按臺山(今阿爾泰山)北的乃蠻歪祿汗,戰于莎合水(今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將其消滅。依附于歪祿汗的屈出律、脫黑脫阿等逃往也兒的石河及其支流不黑都兒麻河(今額爾齊斯河支流布赫塔爾河)一帶。不久,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向成吉思汗投降。于是,大蒙古國的疆域,東起今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抵陰山,北這貝加爾湖。
成吉思汗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旋:實行領戶分封制,將全蒙古部眾分為95個千戶,上置萬戶,下分百戶、十戶;擴建護衛軍:制訂成文法“大札撒”,設置“札魯忽赤”(斷事官);確立行政制度以及創制蒙古文字等。
蒙古各部的統一和大蒙古國的建立,為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此據《元朝秘史》?!队H征錄》、《太祖紀》同作“札木合部人禿臺察兒”,《史集》作“札木合親屬迭兀一答察兒。按《秘史》記為“札木合因迭兀紿察兒”,“因”,蒙古語意為“的”;“迭?!币鉃椤暗堋?,則“札木合因迭”意即“札木合之弟”,“紿察兒”是其名?!岸d”即“迭兀,“禿紿察兒”即“迭兀紿察兒,的不同音譯。答察兒即紿察兒?!队H征錄》、《史集》、《太祖紀》將“禿”和“禿迭”當作人名組成部分,顯系譯誤;《史集》稱答察兒為札木合親屬。不確;《太祖紀》等稱其為部人,誤。
②《元朝秘史》作“札剌麻山前斡列該一不剌合地面”。《華夷譯語》:不剌黑(不刺合)——泉。則斡列該一不剌合即玉律哥泉。
③此據《元朝秘史》。《史集》以木勒客一脫塔黑為二人,屬八魯剌思部?!队H征錄》作慕哥、卜欒臺?!对贰へ枚d傳》作磨里奧禿禿、波欒歹。
④“古列延”,一作“庫倫”。蒙古語音譯,意為“圈子”或“營”,也譯作“翼”?!妒芳贩Q:“所謂古列延是圈子的意思。在古時候,當某部落屯駐在某地時,就圍成一個圈子,部落首領處于像中心點那樣的圈子的中央,這就稱作古列延。在現代。當敵軍臨近時,他們(蒙古人)也按這種形式布陣,使敵人與異己無法沖進來。”
⑤“尼魯溫”,又作“尼倫”,蒙古語音譯,意為“出身純漕”,也稱“尼魯溫蒙古”?!妒芳酚涊d,這一支蒙古人,系指阿蘭豁阿三子不忽合塔吉、不合禿撒勒只、孛端察兒后裔形成的合答斤氏、撒勒只兀惕氏、孛兒只斤氏以及后來族支繁衍形成的各部。
第十二翼,《史集》記為“尼倫輕吉牙惕部的答吉把阿禿兒及尼倫雪干部;《親征錄》記為興吉牙部塔降吉拔都(“降”當為一衍字)統雪干、札剌吾思為一翼。答吉、塔吉,《秘史》作速勒都思部人塔乞。
第十三翼,《史集》記為察剌合(又作察剌孩)領昆的兒子堅都赤那和兀魯克臣赤那?!队H征錄》作建都赤納、玉列真赤刺二部為一翼。
⑥此據《元朝秘史》。關于十三翼之戰的結局,《史集》說:“成吉思汗用這十三個吉列延殲滅了(敵人)三萬騎兵。人數眾多,實力雄厚、強大可怕的泰亦赤兀惕諸部在這次戰爭中潰敗了?!薄队H征錄》也稱“札木合敗走”。
參見韓儒林《成吉思汗十三翼考》,《穹廬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⑦《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親征錄》記載:“我屬將有(如)無夫之婦,無牧之馬而來,以泰赤烏長母之子討殺故也。我誓當棄親從義而招之?!?
⑧見《親征錄》?!妒芳纷骱龆匚觾洪L,為蔑兒乞人;《秘史》作豁團斡兒昌,為泰赤烏部人。
⑨斡里札河,見《金史·內族寰傳》?!睹厥贰纷麂蠢赵?,《宋會要輯稿,蕃夷,契丹》稱“骨力札國(河)”。今蒙古境內烏爾札河,該河流入俄蒙邊界的托列伊湖。
⑩《金史·夾谷清臣傳》、《內族襄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親征錄》作忽速禿失圖、納剌禿失圖?!笆Фd延”意為“寨”,“忽速禿一失禿延”即“楓樹寨”;“納剌禿一失禿延”即“松樹寨”,這兩個寨子可能是金朝早期所筑邊墻的兩座邊堡,地當今蒙古鳥勒札河上游,此處今尚存邊墻遺址。
參見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
參見《親征錄》、《元朝秘史》、《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
奧魯,一作“阿兀魯黑”,蒙古語音譯,意為“家小”、“老營”、“老小營”,即蒙古軍出征時,留守后方的家眷、輜重。元代,大翼萬戶下設奧魯總管府,小翼萬戶及各千戶下設奧魯官,專掌輜重、后勤諸事。參見《秘史》、《經世大典序錄·軍制》等。
見《親征錄》。《史集》作安忽一合忽出、忽里勒、忽都答兒;《秘史》作阿兀出把阿禿兒、豁團斡兒昌、忽都兀答兒;沆忽阿忽出,《太祖紀》作沆忽。另二人失載。
《史集》載,他們沒有同意?!皡s從鍋中舀出蒙古人用腸子和血熬成的一種沸羹,潑到使者的臉上”,此物是“蒙古人用動物內臟和血熬成的”,這里大概是指恩·姆·普爾熱瓦爾斯基所描述的一種蒙古食物:擠出羊腸里的東西后,灌上血煮成的一種灌腸。
參見《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普爾熱瓦爾斯基《蒙古地區和唐古特人地區》,莫斯科,1946年。
據近人王國維考證,徹徹兒山即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北230里的蘇克蘇爾山。參見《觀堂集林.金界壕考》。
犍河,見《太祖紀》、《親征錄》?!对贰ふ恿遗_抄兀兒傳》作堅河;《秘史》作刊沐漣,即刊河,今額爾古納河右岸支流根河。
古兒罕。又作局兒罕、菊兒罕、葛爾罕、闊兒罕、古兒合等。蒙古初興時,各部以此稱共同的盟主。即“諸汗之汗”或“大汗”之意。《秘史》釋為“普皇帝”,《史集》釋為“算端和諸國王們的主君”。
關于此次盟誓和推舉札木合為“古兒罕”的地點,《太祖紀》、《親征錄》均稱在禿律別兒河岸,《元朝秘史》說“至于刊沐漣河洲的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行。將札木合立作皇帝?!薄对?!召烈臺抄兀兒傳》稱在“堅河之濱忽蘭也兒吉之地,謀奉札木合為帝”。賈敬顏師在《親征錄》校勘中指出“忽蘭應與此禿律別有關連,然何以彼此歧異,不得其故”。
也兒吉,又作額兒吉,《元朝秘史》釋為“岸”。忽蘭(又作烏蘭)也兒吉即“紅岸”之意。筆者認為忽蘭也兒吉當在禿律別兒河(今得木布干河)南岸、堅河(刊河,今根河)北岸,且在兩河流入額爾古納河入口處附近的一處地方?!队H征錄》、《元朝秘史》分別只記錄了此“紅岸”北、南的一條河流,故而產生了記載的歧異。如此解釋,與其地望相合,且可使兩書記載看來“彼此歧異”之處得以一致。
關于通報消息之人,《元朝秘史》記為豁羅刺思人豁里歹,《史集》稱“有一個名叫火力臺的人。聽到了他們商議的事和這些話,……他到成吉思汗處報告了那些話后,成吉思汗馬上帶著他出征”?!短婕o》則說:“塔海哈時在眾中,與帝麾下抄兀兒聯姻,抄兀兒偶往視之,具知其謀。即還至帝所,悉以其謀告之?!薄对贰ふ倭遗_抄兀兒傳》記“抄兀兒知其謀,馳以告太祖”。
據《親征錄》的記載,筆者認為至成吉思汗處通報札木合之謀者。實則抄兀兒與火力臺二人。
亦剌合,又作桑昆、鮮昆、亦剌合鮮昆、你勒合桑昆。亦剌合、你勒合為名;桑昆、鮮昆即詳穩,為官職。1196年,他隨父王罕配合金朝擊敗塔塔兒部,被任為本部詳穩。
阿蘭塞,《史集》作“阿剌勒(意即島)的邊緣”。王國維認為此塞乃釜源界壕鶴五河堡子的一段。見《觀堂集林·金界壕考》。又作闕奕壇、闊亦田,蒙古語音譯,意為“寒冷”。洪鈞認為闊亦苗位于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東北40公里的寒山;王國維以今內蒙古札魯特旗以南的灰騰嶺或灰騰山當之。其地當在今哈拉哈河上源處。
者別,意為箭鏃或槍剌。這里成吉思汗掩飾了自己頸部被射傷,而說是自己的馬被射傷。
克烈,又作怯烈、客列亦惕、克哩葉特,是當時漠北最大最強的一部。其分布地域大抵東至怯綠連河上游之南,西至杭海嶺(今杭愛山),北至土兀剌河和斡耳塞河(今鄂爾渾河)下游一帶,南臨大漠。
見《親征錄》。曲薛吾撒八剌,《太祖紀》作曲薛吾、撒八剌二人;《元朝秘史》作可克薛古一撒卜剌黑;《史集》作可克薛兀一撒卜剌黑。
(元朝秘史》作阿不只阿一闊迭格兒、阿卜只合一闊帖格兒;《親征錄》作阿不札闕忒哥兒。其地當在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西北或蒙古蘇赫巴托爾省南部。
1202年春,成吉思汗在出兵征伐塔塔兒前,頒布了一道命令(札撒):“若戰勝時,不許貪財,既定之后均分。若軍馬退動至原排陣處,再要翻回力戰,若至原排陣處不戰回者,斬。”但忽圖剌罕的兒子阿勒壇、捏坤太師的兒子忽察兒別乞、成吉思汗的叔父答里臺斡惕赤斤等蒙古貴族居然不遵從法令,戰時仍按舊習慣隨意搶奪,違反了軍令。成吉思汗遂命其那可兒忽必來、者別二人將他們搶來的牲畜、財物全部沒收,分配給眾軍。
不兀勒札兒,《元朝秘史》譯作“許婚筵席”?!短婕o》稱“布渾察兒,華言許親酒也”?!安回@赵齼骸币徽Z,意為吃羊頸喉肉。蒙古青年男女從結婚之日起,連吃三天羊頸喉肉的風俗,直到現在,蒙古地方還存在。羊頸喉的骨頭很堅韌,用它祝賀夫妻百年好合。故“吃羊頸喉肉”,意為男女成婚喜宴。參見策·達木丁蘇隆編譯,謝再善譯《蒙古秘史》,中華書局,上海,1956年。
參見《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秘史》、《親征錄》。(中)。
《元史·札八兒火者傳》。
乃蠻,又作乃滿、乃馬、奈蠻,即《遼史》中的粘八葛,《金史》中的粘拔恩。其居地以按坦山(今阿爾泰山)為中心,西至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北抵阿雷和撒剌思河(今鄂畢河上游支流),與吉利吉思接界;東與原克烈部為鄰;南隔沙漠與畏兀兒為鄰。當時,在漠北各部中,乃蠻人比其他部落先進。他們吸收日鶻文化,較早就建立了國家機構。亦難赤·必勒格·不古汗死,其長子臺不花(一作拜不花)與其次子號歪祿汗的古出古惕(或作古出古敦)發生了爭奪汗位的斗爭,使乃蠻分裂為南、北兩部。臺不花占據了南部草原地區,為汗位繼承人,號“太陽汗”。因其受金封為“大王”,蒙古語訛為“太陽”(又作“塔陽”、“泰陽”),后遂以“太陽汗”著稱于世;歪祿汗則占據了北部山林地區。
又作“忽鄰勒塔”、“忽烈爾臺”等,蒙古語音譯,意為“聚會”或“宗親大會”,原為氏族部落內部的族眾會議,后逐漸演變成諸王、百官等參加的推戴大汗和決定軍國大事的貴族會議。
又作徹兒必、扯兒賓、闌閌里必等,蒙古語音譯,意為“侍從官”、“常侍”。當時共設六種扯兒必官,隨行左右,分掌各種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