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認識世界

認識世界的方式及表達

認知方式:眼耳鼻舌身意心

一個人的生命包含了物質部分和精神部分。物質部分主要是指我們的肉體,它經過了數百萬年的進化;精神部分則主要是指每個人那個獨一無二的“我”,也可以稱之為主體。與此同時,介于物質和精神之間,還有一個能量體的存在,能量和物質之間存在轉化關系,與精神之間也存在對應關系。一個人的能量場的狀態是由其肉體和精神的狀態共同決定的。睜開眼睛后的所有行為都是“我”的選擇,無論是有意識的、主動的選擇,還是無意識的本能反應。“我”在人體中的存在可被稱為意識或者神識[1]。對一般人而言,在與外部世界互動的過程中,肉體的器官和部位擁有各自的基本功能,但功能并不一定等于“用的能力”。一個人能力的呈現是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共同作用的結果。

眼(眼睛)、耳(耳朵)、鼻(鼻子)、舌(舌頭)、身(主要指能夠與外界發生觸碰的外部身體)、意(大腦)、心(從覺的功能而言,主要對應著中丹田,神識在身體里待的位置,也是情緒升起的地方)是一個普通人生來就會有的器官和身體部位。它們依次對應著“看、聽、聞、嘗、觸、思、感”的功能,發揮著分辨“色、聲、香、味、觸、法、覺”的作用。

功能是作用產生的前提,作用是功能發揮帶來的能力結果。顧名思義,“色”是指通過眼睛可以看到的顏色,“聲”是指耳朵能夠聽到的聲音,“香”是指鼻子聞到的氣味,“味”指舌頭感受到的味道,“觸”是通過身體觸碰可以獲得的感知,“法”是大腦思維和意識所能獲得的邏輯、客觀規律與規則等,“覺”主要是指心的感通。

“眼耳鼻舌身”的能力發揮既需要具備客觀的器官功能,也需要精神的注入,這種精神的注入也可被稱為“注意力的參與”。因為有了“精神的注入”,才有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能力呈現。比如,眼睛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因為有了“注意力的參與”,才會有眼神或者視覺的能力。否則(比如腦子里想著別的事情,或者心里想著某個人,或者在仔細聽一段樂曲,品著嘴里的食物),看似我們的眼睛和視線盯著一個地方,卻因為“眼里無神”而對所看之物“視若無睹”。

此外,無論是“看、聽、聞、嘗、觸、思、感”當中的哪一樣,發揮作用的主體都是“我”。兩個人看同一幅畫或者聽同一段樂曲,因為各自的“我”不同,對信息的接收與感受很可能出現明顯差異。因此,“精神的注入”意味著“我”的聚顯和參與,對應著一個人精神層面的存在,這個存在也可以稱為“神識”或者“意識”。我們在面對外部世界的時候,心里通常會有反應,可以理解為心的覺察或者感通能力,此時就是神識在發揮作用。當我們經過了后天教育,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判斷和選擇就主要依靠大腦來完成了,這個時候發揮作用的就主要是意識了。神識和意識雖然是不同的存在,但兩者之間是可以打通的,也就是所謂的“心腦相通”“以心用腦”。以神識或者意識為主導,以“眼耳鼻舌身”為門,完成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

對普通人而言,決定“注意力的參與”的主要是腦和心。尤其是接受過教育的現代人,主要基于大腦來做判斷、選擇和決策,因此對現代人來說,決定注意力分配的那個“我”,也就是“神識”,主要待在大腦,體現為“意識”。與此同時,無論是否受過訓練和教育,通常心里的感受都是有的,情緒都是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對于“注意力放在哪里”也有決定作用。兩者的作用力取決于不同個體之間用腦和用心的習慣和強度的差異。

與此同時,“注意力的參與”還取決于外部刺激的強度和個體對于外部存在的在意程度。比如,一個人的注意力正待在大腦里想事情,并沒有聽到屋子里其他人之間的交談,這個時候忽然有個人的聲音很大,正在想事情的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會從大腦被調動到耳朵,聽到了這個人的聲音。再比如,一群人在一起,你很在意其中的一個,此時你的注意力就像是被一個焦點所牽引,你心里總是想著他,眼神也會時不時地關注他,耳朵也會更留神這個人的聲音。這個時候,無論你的神識是待在心里,還是聚到腦袋里去思考,還是去看、去聽,都因為對象的聚焦而實現了功能之間高度的配合與統一。而且,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環境里的其他信息也會因為你的注意力的聚焦而被模糊掉。

概括來講,一個生命體發育成熟后,其體內的生命活動基本上都是自主進行的,而整個生命體作為一個整體,其學習、生存活動,以及與外界的互動,則是在意識或神識的主導下,通過大腦與神經支配眼耳鼻舌身來實現的。更進一步講,眼耳鼻舌身意心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相應地,“看、聽、聞、嘗、觸、思、感”是一個常規的生命體所具備的基本功能。基本功能不等于“用的能力”,“用的能力”取決于精神的注入。精神的注入意味著“我”的聚顯與參與,本質上反映了一個人神識的狀態與差異。對普通人而言,神識要么聚在大腦,變成以意識為主導;要么待在心里,決定著注意力的參與方向和強度。

認知方式的功能層次與作用特征

我們可以把人體的功能大致分為三類:眼耳鼻舌身的基本功能、意識的思維功能和心識的覺察功能,三類功能的作用特征和層次存在差異。

就眼耳鼻舌身的基本功能而言,一方面作用的發揮需要“精神的注入”(意識或神識的參與),另一方面存在作用空間范圍的限制。一旦超出特定距離,這些功能就無法再發揮作用。如前文所述,“精神的注入”主要受到大腦或者心靈的指揮,從這個意義上講,相比“眼耳鼻舌身”而言,大腦和心靈是更為底層的存在和指揮后臺。

更進一步講,心靈比大腦的層次更深,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腦的訓練更多來源于后天的認知、教育與經歷,而一個人心靈所呈現出的特質與模式,更為潛在和先驗,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更為持久和根本。一個人的神識可能會經常聚在大腦去發揮作用,體現為意識的主導作用,但神識在人體的根在心里。與此同時,相比大腦對外部信息的獲取和處理,心靈對信息的獲取更為全息,能夠超越大腦的思辨、分析和建構而產生更為本源的直覺和洞察力。大腦受到有限知識、專業、經驗等的影響而存在認知邊界,容易產生分別,并且可能會因為思慮過重而影響信息獲取的效率。如果能夠心腦貫通、以“心”用腦,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大腦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并且因為重心沒有固定在大腦上,進而不會導致思慮過重的問題。換句話講,大腦功能的充分發揮,除了思維能力本身的訓練之外,“心腦貫通、以心用腦”的程度是更為根本的決定因素。

一個人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主要體現為來回循環的過程,一方面通過信息獲取認識世界,另一方面通過解讀、表達或者參與的方式完成世間的存在和生活。無論我們是否有意識地觀察過或者加以訓練,三類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都是客觀存在的,參見圖1-1中箭頭。眼耳鼻舌身的基本功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得以發展,三歲之前處于基本功能的自然發展階段。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三歲之后開始接受正式的教育,也就開始了以大腦為主的學習開發過程,從而形成了以大腦為主認識世界的生存方式。其他功能的開發要么作為輔助,要么是任其自然發展的狀態。當然,從事音樂、繪畫、表演等藝術工作或者體育工作的人,會有更多時間用于“眼耳鼻舌身”基本功能應用的訓練與開發。

圖1-1 三類功能相互作用和影響

即使我們主要通過大腦與外部世界互動,“眼耳鼻舌身”和“心”對于世界的感知也是同時客觀存在的。它們的功能的發揮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大腦意識的作用。一方面,“眼耳鼻舌身”和“心”是大腦獲取外部信息的途徑;另一方面,大腦對信息處理的過程也會受到它們的能力的影響。由于“眼耳鼻舌身”的基本功能存在空間范圍的限制,而“心”里所包含的特質和信息更為豐富,如果未經有意識的覺察和訓練,不僅不利于大腦能力的開發與發揮,反而會產生干擾。

“眼耳鼻舌身”的基本功能屬于直接體驗式的反應方式。如果我們在基本功能上做長時間大量反復的訓練(比如品茶、品酒、畫畫、聽音樂等),會帶來技法上的熟能生巧。實際上,看似枯燥的簡單重復本身也是摒除意識干擾的專注訓練。心在某個基本功能上的集中注入,能夠產生“感而遂通”的深度體驗。心的覺察能力變得精微,分辨率變高,顆粒度變小,無論是作品還是其他形式的呈現,都能夠在生命之間產生深度的共鳴感,于是也就有了所謂的藝術和美學。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美的呈現和體驗,相當于一個人的心以基本功能為通道對生命內外部存在的“感而通達”。

大腦有記憶、總結分析、提煉規律的能力,這也是人類文明得以產生和延續的基礎。然而,大腦對于經驗和規律的記憶也會造成對實際體驗的干擾。每個人的基本功能本身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細微差異(比如視力和聽力的差異),天賦也不同。所謂手感是我們與外物直接接觸和直接體驗的一手經驗,是人體與外物“融為一體”所能獲得的感知體驗。邏輯、規則、規律并不能替代每個人實際的手感。如果沒有大量親身的體驗和訓練,或者在實際的體驗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隨時受到大腦默認規則的判斷和指揮,就相當于思維擋在人體基本功能與外物之間,能力的訓練就無法真正實現。就像一個人反復看了所有舞蹈家的視頻,腦子當中熟記了各種動作技巧,如果自己不動起來也不可能學會跳舞,如果沒有至少上萬小時的練習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專業的舞者。

對“眼耳鼻舌身”基本功能的開發,大腦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大腦的總結分析在直接體驗之后。有了直接體驗的經驗之后,再經過大腦的總結與提煉,就可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不僅做到了,而且清晰地知道“怎么做到的”,這對于自身能力的持續提升、與他人之間的經驗分享和有效借鑒,以及規律、經驗的傳承,都是必要的基礎。

總體而言,我們對世界認識到什么程度,能夠解讀、表達和參與到什么程度,取決于自身三類功能的開發。三類功能的發揮存在層次差異,大腦和心靈是“眼耳鼻舌身”基本功能的后臺,心靈是大腦的后臺。三類功能之間相互影響,而后臺起著更為根本的決定作用。生命有限,每個人能力的開發都需要時間投入。一個人在與外部世界互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在完成工作、處理事情的同時,認識自己能力組合的特點,完成對自身能力的針對性開發,將會事半功倍、效率最大化。

認知方式的發展趨勢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二十五歲左右(不同的人存在前后幾年的差異),一個人的物質生命在發育充分后便會進入拐點,開始逐漸走向衰竭,與之相關的基本功能也會逐漸弱化。比如,視力變模糊,聽力下降,等等。身體功能的漸漸衰竭是自然規律。

大腦同樣存在與年齡相關的退化問題。只是腦退化通常會比其他體內器官和組織功能的衰退來得更晚。一般人通常是到了四十歲之后開始出現容易忘事的腦退化的初步跡象。與此同時,大腦因為工作生活中受到長期高強度的使用訓練,在一個人到達壯年的時候,分析能力、判斷力和理解力反而得到大幅增強,大腦的開發更趨向成熟和完善,這是與器官本身衰退相反的使用能力特征。但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加,尤其是當一個人退休之后,因為大腦使用頻率的顯著降低,腦退化的速度通常就會加快,之前所具備的能力也就逐漸弱化了。

功能的弱化與用的能力并不同步,因為“用的能力”取決于精神的注入,也就是用心的能力。“眼耳鼻舌身”功能的發揮存在空間邊界,大腦思維能力的發揮存在各自當下認知所限定的邊界。邊界意味著干擾和障礙,影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對用心能力的訓練則可以突破這樣的邊界,甚至可以彌補基本功能和大腦的衰退所帶來的影響。

一方面,功能的弱化和衰竭并不影響“用心”所帶來的品鑒力。比如奧運冠軍到了一定年齡會因為肢體靈活度和力量感的問題而選擇退役,但他們的手感、體感、場感和敏銳的鑒賞力都還在。于是,他們可以轉型做教練,能夠超越身材、技法、個性特點、語言表達等因素的局限,選出有潛力的選手并提供指導,培養出新一代的冠軍選手。

另一方面,心靈抵達一項技藝的深處后可以彌補甚至超越功能衰竭所帶來的障礙。比如,對于一名音樂家,聽力似乎是必需的基礎。然而,音樂家貝多芬在二十多歲時就患了耳疾,但他在聽力嚴重下降之后反而進入了創作的成熟期,大量杰出的作品都誕生在這個時期。貝多芬50歲左右時完全喪失聽力,之后依然創作出了聞名于世的《第九交響曲》。對書法家和畫家而言,視力通常是必備的。然而,以畫梅著稱的揚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汪士慎,54歲時左眼病盲,仍然能夠畫梅,甚至比未盲時畫得更好(被阮元稱贊“工妙勝于未瞽時”)。67歲時,他雙眼失明,依然能夠揮寫狂草大字。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稱他“盲于目,不盲于心”。這就好比一臺芯片性能極好的半導體,雖然傳感器壞了,但因為內核強大,還是有可能發揮出能力。實際上,對各行各業借助于某項工作或者技藝達到巔峰水平的人而言,他們的心靈幾乎都到了通達的境界。這個時候,如果基本功能有所缺陷,反而可能進一步激發精神的挺立,帶來更深的通達,創作出更為杰出的作品。

進一步講,基于一個功能的用心能力的訓練不僅可以突破功能本身的邊界,還可以促進其他功能之間的貫通。換句話講,通向極致的審美往往是相通的。比如,普通人喝老茶,因為分辨能力有限,通常只能有“不苦澀、有回甘”之類的簡單味覺體感。資深的茶客卻一下子能夠感受到杯底的花香、蜜香或者果香,茶湯的厚味和純度,水的酸堿度以及與茶的交融感,甚至可以大體分辨出茶葉的產地和存儲環境。仿佛時空都被收藏到了一泡老茶里,遇水即活的那一刻,塵封的記憶便被開啟,一重重鮮活地呈現。同樣,一個懂茶的人去品酒,大體也是不會差的,很可能迅速就可以領略其中的美好。再進一步,一個審美能力比較強的人,跟人相處的時候,對人的感覺也往往容易直擊心靈。一個人的心靈距離本質越近,功能之間貫通的可能性和能力就會越強。

時間的推移會帶來一個人身體的衰竭和功能弱化,直到走向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以肉體為主導的物質生命存在的主要特征。但“精神不朽”,一個人的精神生命卻可以不因時間的拐點和限制而持續升華和延續。現代死亡的界定標準是腦組織死亡和心臟停止跳動,意味著一個人跟世界不會再發生交互和反應。精神的注入停止,肉體的腐化和衰敗就會開始和加速。“精神的注入”意味著神識發揮作用,用腦和用心的能力正是人作為自然界最高級的生靈而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關鍵所在,實際上就是“神識的開化程度”的差異。

從這個角度出發,“精神的注入能夠延緩肉體衰敗”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越是位高權重、工作強度大的人,一旦退休,身心越可能會加速衰敗。雖然已經進入老年卻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人,看似工作勞累,身心卻像是一直通著電一樣處于被激活的狀態,并不顯得蒼老和衰敗。自己所擅長的工作或者技能相當于自己跟外部世界和生命本源之間連通的一個途徑。只要努力工作、保持接通的狀態,精神的注入就不會停止,哪怕過程中出現間斷或是減弱,肉體的物質生命也會延緩衰敗的進程。所以,對于許多人而言,到了一定年齡,關鍵不是人為工作貢獻了什么,而是工作為人帶來了什么;是自己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自己。

表達方式:肢體、語言、藝術

一個人在世間的生存和生活主要通過兩個過程來實現。這兩個過程,其一是采集和獲取信號、信息以獲得對世界的認識的過程;其二是解讀、表達和參與世界創造的過程。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解讀、表達和參與世界創造,載體都是我們各自的身心。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所探測和感知到的各類信息,傳到大腦的相應區域后會進一步被加工組合成高級的概念。

人們對外部世界的反應和表達的方式是多樣的,包括以下三種:

● 肢體行為表達:比如代表相關含義的禮儀行為、儀式、行為反應等。

● 語言文字表達:比如各種形式的演講、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等。

● 藝術創作表達:比如書法、繪畫、音樂、表演等。

首先,人與人之間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差異,通常一個人不會擅長所有的方式,而每一種方式的練習和熟能生巧都需要時間的投入。比如有的人擅長演講,有的人擅長寫作,有的人擅長表演,有的人則擅長繪畫。其次,擁有同樣表達方式的人之間,主要差異是表達內容的呈現。技法就像是一個途徑,里面承載的內容則是“我”(表達者)的假設、判斷、認知與感知,存在層次和水平的差異。

《如何安心如何空》一書中寫道:“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大約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簡單的信息探測與反應,另一類則是對所收集信息的思維加工與整合,由此產生更高一級的知識。知痛癢、知香臭屬于第一類認知,語言、文字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一切人類文明則屬于第二類知識。第一類認知是所有生命體都具有的能力,相比之下,人類由于在第二類認知能力上的強化訓練,對第一類認知能力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由于人們通常會在三歲開始接受教育,而主流的教育體系側重于對大腦的開發和訓練,于是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基于基本概念常識(家庭、社會文化及基礎教育的影響)和專業概念知識的語言(說)和文字(寫)成為其主要的表達方式。由于第二類認知能力訓練上的差異以及個體天生的差異,有的人有感知力,但并不一定善于表達或者不能表達清楚,比如有的人在表達的過程中會存在邏輯不清、詞窮或者“說著說著自己也不知道想說什么”之類的情況。同時,也有人存在“扭曲解讀”的情況,因為文字游戲或者邏輯自洽而對復雜的事情做簡單化的解讀或者故事化的演繹,從而會有超越實際的感知體驗。比如,管理咨詢師進入一個企業調研時,基于概念和道理以為看清楚了企業問題的本質,實際上卻對企業真實發生的沖突和變化渾然不覺,第一類認知能力反而超乎尋常地遲鈍,這就是所謂“第二類認知對第一類認知能力產生的抑制作用”。

人們對于世界的表達方式是多樣的,表達方式對于不同的人而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天賦差異。比如,有的小孩有唱歌的天賦,有的小孩從小就擅長和喜歡做手工。一個人有怎樣的天賦,判斷的依據通常有兩個,即興趣和擅長,兩者相輔相成。喜歡、有興趣(尤其是能夠堅持的興趣),加上明顯高于平均水平的擅長,是天賦的初步體現。再加上時間上的持續投入,天賦便會越來越顯著。

任何一種表達方式都可以呈現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表達技法上的熟練又需要時間投入,真正的差別不是技法本身,而是技法所承載的內容。理論上講,人們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表達方式,不應該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表達方式的選擇以及多種表達方式的訓練上,應該盡快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改變感知內容的探測深度上。最適合自己的就是符合自己天賦和順應自己天性的方式。人生是一場存在終點的長跑,跑得越遠、越持久,越能體驗到更為豐富和縱深的風景,關鍵是持續地跑起來,而不是在起點處不停地更換跑道,或者選擇一條看著光鮮、熱鬧卻并不一定適合自己的跑道。

面對同樣的外部世界,用同樣擅長程度的表達方式,不同的人會呈現出不同層次和深度的表達內容,這體現了一個人感知和認識世界的能力的差異。我們感知到的到底是真實的世界,還是被我們大腦既有認知和心靈偏好所加工過的世界?這中間存在著無比豐富的差異。每個人的加工能力不同,有的人的大腦概念容量比較大,思維和結構化能力比較強,有的人心靈的感知力更為敏感,分辨力更高。經由這些能力所加工出來的世界,即便脫離了真實,貌似也不影響其美感和影響力。這種“高下立見”的思維的力量和語言的美感,可能還會成為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和被稱贊的光環,演變成一種知識文化界的高級文字和邏輯游戲。是不是“真的在追求真理”似乎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個模糊的背景板,跟日常的思維行為并沒有實際的關系。

認識世界的過程,同時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如果我們側重于認識自我以外的世界,在對認知載體的現狀和障礙不關注和不清楚的情況下,世界只能是“我”眼中的世界。對大腦思維的訓練和心靈感知力的訓練都只是把某一重“我”的能力強化而已。這種強化反過來會形成更大的屏障,由于這個屏障的范圍超越了許多他人(非專家的普通人)并呈現出所謂“專家的水平”,所以它更難以被覺察和超越。

我們每個人的身心是我們認識和表達世界的途徑和載體。長遠來看,一個人要想認識和表達真實的世界,需要對自己的身心做持續的升華。理論上講,我們對自己的身心開發到什么程度,決定了我們對真實世界能夠認識到什么程度。當然,有些人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做到。比如,一名舞者沉浸在自然的音樂中放松地即興表演時,雖然未經提前編排和排練,卻讓人仿佛看到一幅“人與天地合一,融入其中共舞”的畫面,反而是最美、最動人的表達。一個人真正無私地關愛另外一個人的時候,哪怕對方正在語無倫次或是焦灼閃躲,當下的一個眼神或是一個擁抱,便會給對方無限的溫暖和力量,讓對方瞬間放松下來。因為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不存在停頓、間隔和加工過的信息傳遞,沒有刻意,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讀懂是“此處無聲勝有聲”的。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意義

德智體美勞是素質教育的內容。教育是為了提升人們的素質。那么,為什么素質教育一定需要“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首先,概括地講,“德”主要是指一個人的人格和道德品質,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呈現,本質上是一個人心靈層次的體現。“智”主要體現一個人的思維分析能力、把握規律和本質的能力等,跟大腦的開發有直接關系。“體”是身體體力和體質的增強,決定著一個人肢體的力量感、靈活度、柔韌性和承受力。“美”主要是指人們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對音樂、美術等藝術的感知力。“勞”主要是指人們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對社會、他人和環境的參與式學習和感知。結合前文所述,“德智體美勞”實際上涵蓋了對人認知世界的方式(眼耳鼻舌身意心)的全面開發。

從認知方式上講,我們前面提到的三類人體功能——眼耳鼻舌身的基本功能、意識的思維功能和心識的覺察功能——相互作用和影響,對任何一個功能的側重開發,都需要其他功能的配合,以免相互之間出現干擾和制衡。“德智體美勞”的定義本身也包含了重要性的排序,對應著人體三類功能的層次差異。心靈作為其他功能的后臺,是一個人能力水平的最終決定因素,任何時候都應該作為教育的重心。

其次,人們認識和表達世界的方式是多樣的。人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更為擅長的方式。“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意味著讓人們在接受教育的時候,可以不做預設地進行全面嘗試,能夠更早地發現自己的專長,進而從適合自己的方式入手,更有效率地開發自己和快速學習。

最后,教育領域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生命由物質部分和精神部分構成,教育的關鍵是讓人們建立對生命的客觀認識,通過學習完成對自己生命意義和價值追求的思考和構建。所謂的“喚醒”就是一個人首先要精神挺立,能夠面對和認識自己,然后通過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認識自己和對自己負責,是最終取得學習和教育效果的前提。

從這個意義上講,圍繞著“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的學習內容和方式都不能偏離“認識自己”這個根本的目的。一個人如果缺乏自我意識和精神挺立,哪怕有再多的知識和資質證明,進入社會以后,依然可能是一個精神上習慣了依附而無法獨立承擔生活的“巨嬰”。而且,如果一個人在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始終無法對自己建立客觀的認識,一直習慣用大眾公認的優秀標準或者他人的期待來衡量自己,哪怕很努力,也通過一定的外在成績(比如年薪、職位等)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依然很可能讓自己處在一種“自己無法主導自己的生活”的被動狀態,精神在隨波逐流中顛沛流離,經常感到疲憊、擰巴、沖突、虛無,而無法安定下來。

總體來講,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質量取決于對自己的客觀認識和有效開發(學習)。只有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才可能讓一個個幼小的靈魂早早得以蘇醒。就像每一粒種子都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逐漸認識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吸收養分,從而長成最好的樣子,開出最美的花朵。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珲春市| 新宁县| 凌源市| 淮北市| 石楼县| 思茅市| 平邑县| 阿拉善右旗| 通化县| 丰台区| 龙山县| 南平市| 克拉玛依市| 崇阳县| 大厂| 会昌县| 禄劝| 西峡县| 西贡区| 斗六市| 仁寿县| 石嘴山市| 赤壁市| 扶风县| 葵青区| 浑源县| 呈贡县| 交口县| 拜泉县| 陈巴尔虎旗| 永城市| 金门县| 罗源县| 邯郸县| 南投市| 筠连县| 石屏县| 兴仁县| 灵台县| 湟中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