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內求:認識自己的成長法則
- 李書玲
- 3249字
- 2023-11-02 19:25:58
前言 反求諸己,內圣外王
作為人類的個體生命,我們每個人“與外面世界交互”和“與自己相處”,構成了我們各自生活的全部。我們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定義著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當生命終結的時候,一個人無論是成為仿似過客的一粒塵埃,還是燦爛星河中一個始終被銘記、常常被提起的標記,最終,他都會完成此生的使命,都曾作為人類文明進步、集體學習和探索過程中一個鮮活的人格樣本而存在過。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所以是沒有意義者,因為它本身即是目的,并不是手段,人生的本身,不一定是不值得生的?!迸c死亡相比,我們似乎對于生的過程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尤其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事實上,“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這取決于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以及“定義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的能力。
如果我們一味地只想認識世界而忘了認識自己,多半會在外在風尚和社會流行的價值標準的框架里拼盡全力而隨波逐流,在日新月異的動蕩而豐富的世界里丟掉了自己。越努力卻似乎越身不由己,越追求卻越不清楚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即便擁有,也往往會追問自己憑什么。當然,對更多能力跟不上欲求的人而言,焦慮、疲于奔命和沉重感則會是常態。
如果我們只想認識和做自己,于是有意無意地保持著與世界的距離,就會看似簡單卻沒有力量,看似干凈卻經不起任何風雨。游離在生活之外,未經世界的浸染和洗滌,就像一朵花從未盛開過,也就失去了生的意義,更談不上真正認識自己。
人與人不同,世界以不同的樣子存在于每個人的心目當中。換句話講,世界是每個人內在的定義與呈現。如果說“認識世界”是“我”的功能的應用與外化,那么“認識自己”就相當于“我”的能力的開發與內化。從這個意義上講,“認識世界”是“認識自己”的方式,“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的基礎和前提,對自己認識和開發的深度決定著我們能夠抵達世界真相的程度。兩者是時時并存的、一體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是持續的、動態的,直到物質生命的盡頭和精神生命的源頭。
我是誰?我為什么存在?我為什么是現在的樣子?
生命由物質部分(肉體)和精神部分(豐富的內在人格)構成?,F代醫學和生物學對肉體已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開發了越來越精準的檢測儀器和治療技術,但依然存在很多未解的難題。與物質生命相比,一個人的精神生命是主觀的、靈動的,而且更難以測量。與此同時,精神生命的源頭、生長邏輯、方向和歸宿似乎并沒有像物質生命那樣存在相對普遍的規律和確定的結論。更進一步講,物質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載體,“我”不可能脫離“我的肉體”而完成“我的生活”。精神生命是“做主”的存在,睜開眼睛后一切的行為都是“我”的選擇和反應。能不能真正“做主”取決于“我的狀態”,也就是說,我的選擇和反應是“基于本能的、條件反射的非覺察狀態”還是“超越本能的覺察狀態”,進而是“自主的自然應對狀態”,都是一個人智慧水平的真正呈現。人與人之間最為本質的差異源自精神生命的不同,而“認識自己”這個命題,正是對精神生命真實存在狀態的認識和持續升級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具體而言,以每個人當下的自己為原點,體會“我是怎么做主的”(我是怎么發揮作用的),逐漸完成對自己更為客觀、準確的認識,并通過堅持練習“提高我的做主能力”來實現自己精神生命的改變和升華,在變化中認識不斷升華的自己,從而有機會持續探索和靠近精神生命的源頭。構建“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之間的橋梁,在工作、生活中將“我的應用”和“我的開發”融為一體,通過自身生命的升華來支撐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和責任承擔,既是符合生命運轉規律和存在意義的高效學習方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圣外王”的邏輯。
然而,知曉道理是為了讓我們有信心去實踐,只有實踐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圣人是通過二六時中、日復一日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完成修身的。一個人的內在(心靈層次)達到了圣人的水平,他面對外部世界的一切反應都會符合圣人的標準,這種狀態能夠“遍一切處、遍一切時”[1]地貫穿在生命的所有呈現之中。哪怕在外部的不確定遭遇中有所波動,也始終不改其由內而外的、貫通的、真實的、自如的狀態。來自生命源頭的動力借由個體的生命過程,呈現出自然的、鮮活的、流水不腐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反過來講,穿上圣人的外衣,化裝成圣人的模樣,模仿圣人的言行,也許可以與圣人顯得很相像,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視為楷模,甚至連自己也信以為真,但終究不過是不同程度的、習慣了“東施效顰”的偽君子而已。當然,這里的“圣人”存在相對層次的差異,并且可以作為一個泛稱,泛指所有我們渴望成為的、被普遍認可的各個領域的標兵和榜樣。所以,內圣外王的前提和原點是“反求諸己”,簡單地講就是“向內求”。一個人如果沒有認識和開發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對于世界的認識就受制于有限的自我本身。一個人如果不能借助生活中所有的經歷完成對自我的覺察、超越和升級,那么,再深的苦難都有可能變成強化某種心靈模式的藩籬。
“認識你自己”是刻在希臘特爾斐神廟中的箴言,也是蘇格拉底作為自己哲學原則的宣言。蘇格拉底認為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了一些與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他主張首先在心靈中尋找這些內在的原則,然后再依照這些原則規定外部的世界。許多人都在努力認識這個世界,希望影響、改變甚至征服這個世界,至少能夠通過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點。然而,認識和開發自己的程度決定著我們能夠抵達世界真相的距離。認識自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們每天都跟自己在一起,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認識、善待和有效利用自己這個獨特的、具象的、鮮活的生命,能夠“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地探知到生命的意義。
“反求諸己,內圣外王”如何能夠落實成為一個人日常生活的實踐并成為可以被不斷靠近的方向?這正是本書試圖回答的命題。本書也是我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分享。本書由五章構成,第一章介紹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特點,第二章介紹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障礙,第三章定義了我們與世界的關系,第四章介紹了常規學習方式與高效學習方式的差異,第五章則包含了每日功課,工作、學習一體化以及借事煉心的具體操作方法。前面三章側重于認知,幫助我們對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的構成及發展趨勢建立認識;后面兩章側重于方法介紹,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具體的操作方法走上“反求諸己,內圣外王”的學習成長之路。
在我此書成稿的2022年春天,當時距離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已經過去兩年多,病毒并沒有離開,疫情防控是常態。當時,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往來仍然處于不同程度的受阻或者停滯狀態,分居在異地的親人和朋友們,見面和相聚變得沒那么容易。針對疫情防控需要而采取的措施隨時有可能切斷一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物理空間的聯系,物質條件的滿足也會遭遇前所未有的限制。此時,焦慮的情緒很容易通過互聯網傳遞和強化。習慣了快節奏和注意力向外的現代人,在強大的慣性瞬間被打破的時候,往往就會面臨強烈的不適感。能量向外釋放的動力受到強阻力的時候,會反向激蕩起內心的慌亂感,甚至會演變成無力的憂郁感或者幻滅的虛無感。
當不可抗力發生的時候,除了理性面對事情本身和有可能因為經驗不足而遭受的損失以外,內心的安放是更為重要的功課,它決定著我們能否避免情緒的內耗,能否盡量理性地適應甚至有能力將低谷的經歷轉化成內心承受力,乃至更深層的洞察與從容。認識自己,接受和悅納真實的自己,并在此基礎上借由一切經歷成為更好的自己,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也是現代人在面對層出不窮的精神困境時最有效且根本的解決道路。
生活的前提是成為自己,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的前提。生活的方向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只有成為更好的自己,才可能擁有影響和改變世界的能力。“認識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和方向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反求諸己,內圣外王”。每一朵花都應該盛開,都值得綻放,希望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都能夠成為心智成熟的人。人類社會終將因為大量個體的百花齊放而持續進步,星光璀璨。
李書玲
2022年11月
[1] 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時刻,無時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