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
- 楊意
- 3988字
- 2023-10-27 19:27:08
導言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媽媽上班、做家務、接送孩子,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連散步也是出于帶動孩子運動的目的。爸爸工作非常繁忙,脾氣有些暴躁,跟家人說話的語氣像對待下級一樣,但一有時間就帶家人外出游玩。孩子正讀高一,從小到大,衣食住行、考試、競賽、升學等,主要都是媽媽負責。媽媽照顧得很細致,但容易焦慮,孩子總嫌她嘮叨。這位媽媽雖然不是完美的母親,但她仍在認真努力地做好每件事。
一天,媽媽收到班主任的短信說孩子“上課狀態越來越差,時常走神、發呆、畫暗黑系的畫,經常看見她兩眼放空的狀態”。再后來,媽媽震驚地發現孩子大腿內側竟然有幾條未愈合的割痕!當她問孩子割痕是怎么回事時,孩子給出了讓她害怕的回答——“我想休學”。這位媽媽把孩子的事情前前后后想了又想,為孩子預約了心理咨詢,她說:“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但如果什么都不做,我害怕會家破人亡?!?/p>
當我和這位媽媽回顧孩子的抑郁癥狀時,她說:“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她只是不開心……我心疼??!可我沒辦法,只能流眼淚。我明明是最愛她的人,卻保護不了她!感覺正在失去她,我害怕,我需要有人教我怎么幫孩子。孩子需要我!”爸爸說:“我們一心為她好,她卻好不起來,反而越來越糟糕。我給她的建議她都說‘沒用’,還會邊哭邊說我不理解她。我安慰她‘沒事的,會好起來的’,她又認為我不重視她!我的孩子怎么養成了這樣?我承認我有些逃避,害怕見到她,因為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我也承認我很憤怒,抑郁癥把整個家都毀了!”這些話語,道出了成千上萬父母的心聲。
近年來,抑郁癥患病率普遍上升。2019年我國學者就中國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狀的系統評價和元分析指出,2000年之前的患病率為18.4%,而2016年之后為26.3%?!缎睦斫】邓{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2020年我國青少年的抑郁癥檢出率為24.6%,每十個高中生里就有一人已經達到了重度抑郁的程度。北京大學有關中國家庭的追蹤調查數據也顯示,每四個中國家庭中約有一個家庭的兒童或青少年有患抑郁癥的風險。有些孩子正在經受著抑郁癥,更多的雖然尚未達到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但已經出現部分癥狀,處于亞臨床抑郁的狀態,若不積極干預或干預不力,容易導致抑郁癥發作。在兒童、青少年和成年初期發作的抑郁癥,屬于早發性抑郁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比較抑郁癥發作的不同年齡段,我們發現抑郁癥越早發作伴隨的后果越嚴重,包括終身未婚,職業能力和社交能力受損更嚴重,生活質量更低,癥狀嚴重程度更高,對生活和自我的看法更負面,人格障礙發病率更高,抑郁癥發作和自殺企圖出現更加頻繁。抑郁癥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破壞他[1]的人生規劃,甚至讓他變成自己都厭惡的樣子??丛谘劾锏母改福耐?、焦急、恐懼、無助,甚至也會陷入抑郁。
孩子患抑郁癥不一定是父母的錯,但是防治抑郁癥一定是父母的責任。我承認大部分抑郁癥需要專業治療,但家庭的幫助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很多都是專業人士無法代替的。令人嗟嘆的是,許多家庭根本沒能發揮防治抑郁癥的作用。僅以我的臨床工作為參考,無論是女生還是男生、國內還是國外,不同年齡段的抑郁癥患者有著不同的故事,但是有三點是相同的。第一,他們都默默忍受著抑郁癥之苦。第二,他們講述有關父母如何幫自己的故事,耐人尋味、令人難過。數不清有多少次,我不由自主地感嘆:要是他們的父母能聽到這些話該有多好!另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也就是第三個相同之處:他們的父母恐怕不會從孩子口中聽到這些話,因為這些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已經斷層了。其成因也是多樣的。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有的過于繁忙無暇照顧孩子,有的關心孩子卻缺少有效方法,有的問題隱藏得深而未察覺……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有的回避、不愿與父母溝通,有的想說但不知道該如何去說,有的說過但被父母的反應傷害到了……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把孩子當作生命的重心甚至是全部,而且他們可能只擁有這么一個孩子。當孩子走到抑郁、失眠、自閉、厭學甚至輕生的地步時,怎能不令人心焦?一邊是父母憂愁而無奈地抱怨孩子:“你什么都不和我們說!”一邊是孩子氣得說不出話來:“我怎么沒和你說,你聽了嗎?”
將責任歸咎于任何一方都是不理性、不全面的,還會激起不必要的情緒,于事無補。因此,我希望我們從“對或錯,好或壞”的對立思維中走出來,把焦點投向更深刻且有意義的事情上,即如何直面、理解和改善這些問題。父母明明是最愛孩子的人,要讓父母真的幫助到孩子!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孩子抑郁了,怎么辦”,第二部分是“預防孩子抑郁,如何做”。第一部分將回答父母們最關心的5個問題。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了抑郁癥?如果患抑郁癥了,父母需要做哪些反思?如何理解患抑郁癥的孩子?如何幫助患抑郁癥的孩子?如何應對孩子的自傷行為和自殺意圖?讀完,你將認識抑郁癥的癥狀、種類、嚴重性,了解各個年齡階段抑郁癥的不同特點,開始形成一定程度的辯證分析思路。你將可能站在生物、心理、社會的整合性視角,全面看待抑郁癥的形成原因,從年齡、性別、人格特質、教養方式、學業壓力、父母期待等角度,深入理解導致孩子抑郁癥的風險因素。你也將可能及早避開大部分父母易犯的錯誤,從而更有能力以科學、務實、可持續的方式,有步驟、多維度、系統性地幫助孩子走出抑郁癥,度過危機時期,獲得成長。
第二部分圍繞預防抑郁癥的始發與復發展開。抑郁癥對孩子日常功能所造成的損害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緒變得低落而不穩定、認知消極而脫離實際、人際關系惡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自我價值感降低、身體虛弱易患病。父母一般在孩子的身體健康方面擁有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意愿與方法,而在提升孩子人際關系、情緒、認知、解決問題等能力及自我價值感方面則可能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本部分主要從這五個方面來談如何預防抑郁癥。首先需要建立足夠好的關系。先不去期待孩子和同伴、老師、他人的關系變好,而是先從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入手。第一,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孩子的人際關系中極為重要的(往往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這部分有所改善,孩子的社會支持系統就會更加完善。第二,只有我們和孩子的關系變好,孩子才能愿意接受我們的幫助,我們才能幫助到他。
以足夠好的關系為基礎,接下來還要幫助孩子培養正向穩定的情緒、積極務實的認知、改善問題的能力和健康的自我價值感。這些需要通過父母和孩子心態與行為上的若干轉變來實現,將在后續章節中一一討論。讀完本書,你將認識到為什么“為你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實現“我和你關系好”,才能最大化我們幫助的效力。你將掌握幫助孩子增加感恩、調節焦慮、減少自厭、穩定情緒的方法,將覺察且克制自己內心的完美主義,平衡給予孩子的保護和挑戰,有效地引導孩子識別認知扭曲、習慣性負面預判和固定型思維模式,并建立務實有益、積極正向、以成長為導向的認知模式。你將有能力更好地處理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使用具體、靈活、貫通的方法,避開不必要的矛盾,邁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你將會更加接納、欣賞、信任孩子,從而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本書是一座聯結孩子與父母的橋梁。很多抑郁癥孩子的父母都感到“無論說什么、做什么都沒用”,雖然父母一片好意,但孩子聽起來卻是紙上談兵。究竟他需要什么樣的幫助呢?這本書就在幫助孩子發聲,尤其是那些在抑郁癥邊緣徘徊、谷底掙扎的孩子。你可以把我的話當作孩子心里話的“轉述”,轉一道彎,或許能緩沖一下你和孩子之間的情緒。我還會抽絲剝繭,分析發生了什么,接下來做什么,如何在困難中找到希望與方向。本書也將會幫助那些因為孩子的抑郁癥而無助地困在黑暗中的父母,幫助他們聽到孩子想說卻沒說的話,教給他們詳細的方法,讓他們可以穿過抑郁癥握住孩子的手,從冰涼握到溫暖。
本書可以幫助父母真正“看見”孩子。所謂真正“看見”孩子,就是“開竅”了,不需要再拿道理來克制或壓抑自己。壓抑一定會爆發,克制一定會放棄,難以持久,而且挫敗感加倍。而開竅則不然,行為符合道理,而不會被道理約束,這樣才能和孩子更好地相處,并更有效地防治抑郁癥。這本書也幫助父母“被看見”,希望回應父母的“苦衷”。生活里,有太多想做耐心父母的人,都敗給了“熊孩子”,忍不住會爆發,事后卻后悔。生活里,有太多承受壓力、備受煎熬的父母,卻沒有教練教給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生活里,沒有字典定義究竟哪樣是對、哪樣是錯,如何更好、如何更差。這就是生活,沒辦法完美,沒辦法絕對正確。在我們看到并接受現實的同時,盡力想得周全、做得周到。
如果把這本書精煉成一個公式,那就是“愛+方法=幫助”,在很多家庭中,愛是足夠的,但需要增加方法。具體而言,你需要了解抑郁癥和相關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遵循不同階段、不同情況所對應的方法步驟,把握好每天與孩子相處的心態,以及配合這本書每個小節設置的練習。你不必擔心這本書沒有用或不好懂,它是務實、全面、經過檢驗的,是我學習研究兒童青少年抑郁癥以及在臨床實務中防治兒童和青少年抑郁癥的經驗合集。它由淺入深,有理論、有方法、有練習,并且我希望未來還能為讀者提供進一步的跟進性的支持。
閱讀并實踐完這本書,你會成為患抑郁癥的孩子都渴望擁有的那一類父母。你不僅能幫到孩子,而且能清楚知道是什么幫助了孩子。當你再看到兒童或青少年抑郁癥相關的新聞時,看一眼身邊的孩子,你的心里是踏實的。每一個抑郁癥孩子的父母的成長,都在向其他父母傳播著希望。每一個抑郁癥孩子的父母的成長,也平復著所有孩子心底的不安——原來,最愛我的人,真的能幫助我。
雖然我希望能對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的防治做出盡可能系統的講解,指出盡可能明確的方向,給出盡可能多樣的方法,但是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如果你發現本書的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我一定努力完善。
[1]在原書稿和網絡發表中,我使用“ta”來指代第三人稱,以包含不同性別。但因出版慣例規范,這里統一使用“他”和“他們”來指代所有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