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秒懂力:從0到1靠創新,從1到N靠秒懂(第2版)
- 唐文 鄧斌 葉壯
- 5字
- 2023-07-24 19:05:54
第1章 開篇
1.1 唐僧理解詛咒
他是這樣一個人!出生在7世紀初,13歲時在洛陽凈土寺出家,不到30歲時,在沒有官方支持的情況下,只身一人偷偷行走萬里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其中僅在那爛陀寺就學習了5年之久。他42歲時,戒日王專門安排他為論主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數千人參加的盛會上,竟沒有一個問題能難倒他。為此,他轟動一時而名震印度。
但他沒有留戀在印度取得的盛名,帶著657部大小乘佛教經律論跋山涉水,又回到了大唐。回到長安時,他早已過了不惑之年。
他將大好青春年華全部奉獻給了風餐露宿的取經之路,途中不少同行者在各種意外和危難中喪生,他能活下來確實存在僥幸的因素。但無論旅途的勞苦還是生死磨難,都絲毫沒有動搖過他跋山涉水去學習佛法,又義無反顧帶著真經翻山越嶺回到大唐的信念。
這還不是故事的終結。回到大唐后,他把余生奉獻給了佛經的翻譯事業。佛前孤燈下,他共翻譯了佛典75部,總計1335卷,并與弟子合作撰寫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他親身經歷的或從傳聞得知的100多個城邦、地區和國家的故事。
他去世的時候,大唐有數萬人給他送葬,后來專門興建了“大唐護國興教寺”(在今天西安郊區)讓他長眠。
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猜到,這就是著名的玄奘,也就是《西游記》里唐僧的原型。
從歷史真實的事實來看(注意這個表述),唐僧(玄奘)不僅信念堅定,而且很勇敢,非常有主見,敢于做決策,甚至大膽到沒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就西去取經,當然也是因為他有才華、有見識。此外,我們還可以很容易地推斷出他的體質應該不錯,否則肯定經受不住幾十年風餐露宿的折騰。
但大部分老百姓心目中的唐僧(玄奘)又是什么樣的呢?手無縛雞之力,膽小怕事,沒有主見,依賴性強,遇到危險只會大喊“徒兒們快救我”,甚至不能明辨是非,冤枉好人,和歷史上真實的唐僧(玄奘)相比簡直判若兩人(注意這個對比)。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強烈的反差?為什么一個真實的強者,會變成大家印象中的弱者?為什么一個有主見的人,會變成大家印象中耳根子軟的人?為什么一個才華橫溢,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會變成大家印象中是非不分的人?
問題的根源在于:大多數人對于唐僧的印象都來源于《西游記》這部雖然是虛構但通俗易懂的小說,而不是《大唐西域記》這本雖然忠于史實,但高深難懂的著作。
這就是關于理解成本的“唐僧理解詛咒”:人們對于人或事的印象深深來源于他們易于獲得和容易理解的信息,即便這些信息是虛構的,只要符合受眾的理解習慣且理解成本低,也會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受眾的印象常常和表達者寄予厚望的“真相”相去甚遠,即使真相確實更有價值。
你以為唐僧只是個案嗎?你錯了。例如,大多數人對于諸葛亮的印象肯定來自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而不是作為史書的《三國志》,所以魯迅痛批《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無論如何,這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諸葛亮了,誰讓《三國演義》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更深呢!
而今天很多“90后”“00后”對于唐僧的印象又大多是那個唱著“Only You……”、嘮嘮叨叨的唐僧。因為對他們中不少人來說,作為無厘頭電影的《大話西游》又比作為小說的《西游記》更好理解,或者說,理解成本更低。
難以被察覺的是,“唐僧理解詛咒”困擾著很多人和很多企業。我們常常把同事吵架、父子翻臉、夫妻反目、產品滯銷、跨部門溝通鴻溝、政策難以推行、“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等歸因于別人難以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難以理解我們的真實價值,難以理解我們付出的辛勞和做出的犧牲,也常常被自己的文章、產品、自認為的光輝形象感動得一塌糊涂,因為我們覺得這就是真相,受眾就應該按照真相去理解。但將事實傳遞給受眾時,他們常常不屑一顧,甚至扭曲理解、丑化我們自認為的光輝形象,讓人好痛心!
其實,這些癥狀即便不是全部,也多半是你中了“唐僧理解詛咒”的表現而已。
本書的目的就是幫你識別和打破“唐僧理解詛咒”,秘訣在于降低理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