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什么是研究
書名: 哲學有何用(新版)作者名: (英)瑪麗·米奇利本章字數: 2195字更新時間: 2023-07-05 14:16:18
大腦分區
人們常認為,創立新方法顯然就是:對特定問題以專業角度進行研究,從而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而研究特定問題是物理學的核心。但是,事實上,物理學與哲學必須一直相互協作。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常提出哲學問題,比如:“這是物質還是力?”“那算原因還是影響?”等等。要解答這些問題,要發展科學,就要消除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鴻溝,架起兩者間的橋梁。科學也常要求在現有問題的基礎上深入研究。這都是常有的事。
可是,隨著研究與專業化模式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卻忘記了研究也要與宏觀世界相聯系。因此,司空見慣的是,人們以犧牲宏觀框架為代價,經常讓左腦選擇左腦擅長的或喜歡的活動,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整體要居于首要地位。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這種狹隘式研究成為大學的主要研究工作,遠遠超過了教學地位。傳道授業只是被當作向下一代傳授前人所得成果的一條途徑。人們好像忘了,我們正是通過教學來學習(docendo discimus[1])。現在,有些著名學者的名字會出現在某些課程的公告上,但他們只是偶爾來開個講座。他們將解釋實質性問題的任務留給操勞過度的研究生。也許這些學生最終能從解釋實質性問題的過程中得出更深刻的見解。也許,在他們找到了下一個震驚世界的大發現,成為創新思想家之后,便停止對實質的探索與解釋。這可不是創新課堂的意義所在。
這真是令人擔憂,因為專業化程度越高,對研究項目的期待值越會降低,提問的意愿越會縮水,就像金礦逐漸縮成了兔子洞那樣。偶爾有人會問我正在做什么課題,我說,我什么課題也沒做,因為我做的肯定不是什么靜態的采礦工作。假設我隨波逐流(如柏拉圖所講),最后我可能會到達一個離起點相距甚遠的領域。事實上,論據這種東西,與其說像金塊,倒不如說像只兔子,因為我們永遠別指望論據保持靜止狀態。
科學也會改變方向
如今,在科學領域,可預測的直線型發展進程確實時有出現,也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被推翻。但是,即便在自然科學領域,這種進程不能涵蓋所有情況。只有在特定模式下,這種進程會順利進行,比如一次規劃好的旅行,不出意外的話,就是從A地到B地,或者到其他地方,即便從A地到Z地的路線也同樣在計劃之中。然而,即使在科學領域,這種發展模式也不會一帆風順。下一個重大發現經常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偏離預期路線。像哥白尼、愛因斯坦、法拉第或達爾文這樣的科學怪才,他們提出的想法立刻開辟了新方向,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整個學科。我們需要做的是尋找新問題,而不是為舊問題給出不一樣的答案。以上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繼續注意到新問題的發展進程。現在正統觀念之所以沒被推翻,是因為正統觀念還沒有到走到末路,如果我們不了解,就無法正確對待現在的正統觀念。
2015年出現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為這種連續性加以佐證。著名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2]發現了享譽世界的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在整個物理界激起千層浪,但是,希格斯卻解釋道,研究希格斯玻色子與自己的本職研究相去甚遠,如果他的前輩知道他把時間花在這上面,一定會大發雷霆。可是,如果真有了出其不意的想法,那么,我們眼前的世界定會出現翻天覆地的新面貌。正如濟慈的那首詩《初讀恰普曼譯的荷馬》。當濟慈讀到恰普曼譯的《伊利亞特》時,整個荷馬式世界馬上展現在他眼前:
于是,我的情感
有如觀象家發現了新的星座;
或像科爾斯特,以鷹隼的眼
凝視著太平洋,而他的同伙
在驚訝的揣測中彼此觀看,
盡站在達利安高峰上沉默。(查良錚 譯)
改變科學
許多科學家現在開始思考,他們的研究要有所改變,要開辟新方向。自從歷史學家和其他專家沒能預測到冷戰結束以后,這種觀點就尤為強烈。再近一些,同樣,在經濟學領域,這種觀點尤其引人注目。經濟學中廣為接受的正統觀念沒有預測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完善自身學科。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對此,生物學家提供新方法予以幫助。這些新方法不是像之前那樣進行簡單的修復,如我們熟悉的特立獨行的“經濟人”理念[3],而是改變,就像隨著人類社會單元的改變,進化論觀點也在改變。因此,在《新科學家》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凱特·道格拉斯認為,這不是一專業模仿另一專業的技巧這樣淺顯的問題。這是對研究方法進行貨真價實的,必要的改變。她寫道:
對即將發生的變革來說,問題不在于經濟學家是否能研究生物學,而在于人們是否能通過不同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生物學研究的是人類行為,經濟學模型以生物學為基礎——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創造出想要的結果。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平衡點是什么?……我們怎樣才能創造一個更公平的資本主義模式?
她理所當然地認為,經濟學家應該關注其姐妹學科,比如生物學。顯而易見,經濟學所需的新觀點來自其他學科,這的確常見,但這與專業化背道而馳。大部分人認為不同學科彼此不相關,不能交叉研究;某學科的專家必須研究該學科研究范圍內的問題。我們現在特別強調專業化,學者越來越難打破這種人為限制,但是他們的確需要打破限制。一開始,經濟學家自然視進化論為其他科學家的任務。但是,如果經濟學家還沒有意識到,他們討論的物種——智人(Homo Sapiens),正是受到了生物力量的巨大影響,那么,他們正在挖的兔子洞永遠也挖不到金子。
注釋
[1]這是一句拉丁諺語。
[2]彼得·希格斯是一位英國物理學家,出生在英格蘭泰恩河畔紐塞,以希格斯機制與希格斯粒子而聞名于世。
[3]由亞當·斯密提出,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于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