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腦海里都儲存著很多碎片,不系統、不完整、不能解釋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每個人都試圖將這些碎片拼貼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圖案,以便解釋各類終極問題,這就是哲學的使命。
哲學的目的是什么?哲學討論的對象是什么?我們正在努力做的是什么?
我們既不是一無所有,從頭開始,也不是將各種觀點一覽而過。如今有些觀點模糊混亂,讓人費解。人們一直在尋找可以幫助我們解釋這些觀點的因素,比如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背景。有些觀點在曲折中發展,零零散散但又不失公正,人們需將其歸納為一種模式——一種可以解釋一切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模式趨于完善,我們有望稱之為哲學。
但事實并非總是如此。
有時,我們想拼好一幅復雜的拼圖,但這幅拼圖中卻混有取自不同拼圖的零片;有時我們還想給各種各樣的構想塑造同一種形狀。的確,人類一直在做這些事情,因為人類從一開始就有意識。人類的腦海中一直有一些不完整的世界圖像以及各種框架,這些框架中附加著零碎的經驗碎片以及各類學科,如地質學、歷史、數學、天文學等等。但這些框架不是自發地融合在一起,而是通過不同的渠道,或不同的社會團體相結合。每個社會團體有自己的思維框架,這些團體在我們看來也許很陌生,甚至彼此懷有敵意。
由此看來,即便現代物理學理論最初的發展離不開一群虔誠的教徒,但是,當代物理學家也許即便絞盡腦汁,也不知道到底要將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安放于何處……此外,出于選擇的需要,即使在我們自己的宗教或科學分支領域內,也要面臨再次分裂。的確,一開始讓人類產生質疑的點也是當代人爭論之所在,要解釋這個問題,只有兩種解決方法??茖W家的任務是發現(Discovery),這是普遍共識。我們正致力于新發現,即唯一的最終的答案。
探索量子
從兩個角度解釋量子理論而產生的分歧一直是量子理論的難點。從波的角度解釋,還是從粒子的角度解釋呢?哪種角度更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簡單。科學家要經過大量計算,再從中做出選擇?;卮疬@個問題不只是選一種科學家偏愛的解釋,更是要構建宏觀背景,即世界圖像。
即便是再普通不過的問題,也會涉及構建宏觀背景。比如: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但是人類光憑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如果接受了地球是圓的這個說法,我們就會不斷地引申問題,比如地球為什么是圓的?如此一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解釋宇宙其他部分的性質及地位和大自然的性質及地位。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這些問題,也不能只是在當代爭論者提出的兩個方法中選一個。相反,科學家研究的是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性質。地球是一個多元化星球,這里有花鳥蟲魚、人類,還有神秘的地核。人類不僅僅是中立的觀察者,從旁觀者的角度提出問題,更是與地球息息相關的生命,因為人類也是地球家園的一部分。尤其是現在,我們要從整體出發,在這幅巨大的生命地圖上,將科學建議安放在正確的位置。
新發現疊加新發現,這種固定的發展順序是科學的發展模式。相反,哲學的發展脈絡不是一條直線。哲學要應對不可預測的事件,應對生活模式改變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緊急事態。
我們不用哲學解決有固定模式的問題。哲學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思維方式,這對我們不斷探索千變萬化的世界有極大幫助。世界,包括人類自身一直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因此,哲學永無止境。哲學的目的就是幫人類渡過當下難關。哲學與科學不是競爭關系,現實中的主流觀點也與這一觀點相契合。哲學的目的就是構建能夠更好地將各種觀點,包括科學觀點聯系起來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聯結各門科學,也將科學與其他生命聯系起來。那么,若觀點要與時俱進,是不是也要一直進行改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