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找到真正的我自己

為什么人的本性很難自然的發揮?我是個人,在我極度不適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周圍能否定我的一切,或許我在想的事情,有人能夠很好的做到,但至少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可以向善者學習!舉個例子,在我的心特別疲憊的時候,我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通過看山水來獲得一絲解脫。問題是這樣子的,為什么只有在我內心非常疲憊的時候才想著看一看山水呢?而且在這個時候才覺得生活有如此之多美好的事物呢?就是說,我的本性是如何才能彰顯,才能讓我的生活,時時刻刻處在一種審美境界呢?就是說,如何才能讓我的本性得到最自然的發揮呢?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能用發揮自身的本性,與自然的關系結合的很好。或許這就是人們想要的自由或者真正的知識吧。另外,無論再怎么學習,人們也意識到了,真正的知識只能靠自身去獲得,在以往知識非常少量,或者可以通過背誦獲取的,那只是表層的知識。真正的智者用其一生的實踐表達知識,或者用自己一生的思維去探尋真理,所以他們能不斷地寫出新鮮的作品。而普通人大多都只在簡單的思維水平上徘徊。無論事件還是著述都是在表達一個人的所認識到的真知,也就是他們如何使自身的本性和各種各樣的現實結合。然而這只是他們的傳達,真正能吸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看到了圣人的做法,自身就知道該怎么做了?顯然不是的,我們竟然還是一頭霧水。我們作為這個認識主體,真的是必須要去追求自己的道,貫徹自己的本性。我不要做個不完全的人。完全的人就是能使得人的本性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得到最自然發揮的人啊。一個真正的有知識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的最純真本性的發揮者,這樣他在做事的時候,永遠所想的是發揮人的真正本性,而不是事情所帶給人的重壓,即使一生所做的事情只不過是與人爭論理論問題,但是他從來不把這爭論當成自身人性的阻礙,而是貫徹人性最自由自在的工具。

我認為理想是生活的精質。生活中最理想的部分,自然也是隨著生活本身的變化而產生的,而不是一個固定不動的理想,變成了所謂的教義,一旦變成教義,這就成為了一場思維的游戲了,變成了永遠與自我隔開的理想了。我們要的不是眼巴巴看著的寫著理想生活的書籍和教案,不是這種外在的東西。我們要的不是和自己分開的對立事物。一個理想主義者要的,是隨時隨地隨社會運動而變動的人性的發揮。是隨時隨地的可實現的理想。我們常常說,有的話里面含有道,為什么?我們為什么會這樣說呢?我想,話里含有人講不清楚的概念才是最大的原因。心是什么?性是什么?天是什么?這幾個概念,宇宙里面的好奇者都在追問,卻沒人說的清楚。即使想說清楚也都失敗了。于孟子自身而言,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會去想這些字的本質,并對此再做一番解讀。但我認為,孟子他作為一個原創者,之所以能說出這番話,在于他通過大量的思考,直接體悟到了某種境界,或者也可以說他理智直觀到了某種狀態,對他本身來講,他只要原原本本地將這部分東西敘述下來,用某個較為準確的詞匯表達出來就行了。所以真正需要自我擔憂的是讀者,或者只有讀者里面的好奇者,他們應該擔心自己啊,因為他們產生了對這種境界的追問,卻又無法使自己自洽。即使一些人僥幸自洽,又很容易被另一些人所打破,不過總會有人站在他那個時代的頂點,占據了某種解釋權,而他們或許確實獲得了最終的天道,最終獲得了那個預設,預設可能是形而上的,可能是辯證的,也可能是其他的什么!他們在那個時代占據了最高的解釋權,他們或許也理智直觀到了這種境界吧。對于我們這些人來說,我們無時不刻是在翻譯著原創者的語言,用自己的粗淺的境界解讀,所以才有理解好的,理解差的,那么,完整按照原文去寫,確實也是最可靠的表述那種境界的手段了,不過,只有真得道的人,才能翻譯出原話的精髓,或許那已經不是翻譯了,而是重新表述。原話是一種點播。

歷史造成了時代背景的不同,但時代又是我們共同選擇的結果,我們接受任何思想前接受的思想信念是不同的,又見證過現實已經證明了其理論中有部分是不可靠的,應該被否決的,這造成了我們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或者從書中做研究的目的是不同的,畢竟人的一生非常短暫,一生如果找不到目的,就是在作非常低效的遍歷數字,而如果找到目的了,雖然始終圍繞一個事情,但是所有的行動其實都是在貫徹自身的志向,做螺旋式的運動。有的人在朝著一個目的去行動,有的人在傻乎乎的找遍全部數字,而最終不能為自己所用。古人說的意思和我說的意思雖然都是在表達類似的意境,但是他們掌握的概念比較少,他們天才的用非常少的詞匯描述了一個意境。古人說話比較純粹,或者說,他們的描述是樸素的,但是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描繪,所以比較簡單,而我的描繪是人的本性的社會描繪,描述本身就是試圖精準定義,而不是表達意境。古人更多的是在定性,而不是在作定量工作。我的個人表達不夠凝練。因為人類并沒有獲得任何新知識,類比的體驗更多變成了定義的抽象組合,而這是社會經驗的變化,抽象的要求是適用于普遍人,而經驗很難向沒有經驗的人將明白這種特別的體悟。

但我想,人為什么能從愚昧走向開化呢?人又究竟是怎么彼此聯系的呢?一切的知識歸根結底都是在翻譯,這個世間,所有人的肉體都是以肉殼物質的狀態存在的,人們能夠相遇碰撞,然而精神上人似乎是隔絕的,永遠碰不到一起的。或者說,人的個體精神擁有世間的一切人的肉體和物質的既在。然而這有什么好處呢?人的個體精神能夠理解世間,都是基于這個既有的必然性人的個體精神彼此理解對方,也是使用的同樣的抽象性,而不是真正是精神拿動了物質抽象性的普遍是基于必然的相同。但是個體精神因為被困在肉體的囚籠中,接受的只有這普遍的抽象。接受不到特殊的具體,所以個體精神們互相永遠不能直接融合,而只能間接的理解,所以能得到人們互相不能理解的,從現象中抽象出的信念。所以個體精神要想理解另一個個體精神,必須經過翻譯,而翻譯的實質上是自我理解,即對普遍性的自我理解。只要公共性相同,個體精神的信念相同,一定有相同的結論。如果信念不同,自我理解必然不同,而人假如還以為彼此能夠理解,那就自以為是了啊。概念的綜合產生的定義,在大眾意義上,實際上是漂移不定的。因為其或者用一個包容大的概念和小概念結合來定義,其自身理解的不確定性造成了他人若沒有共同經驗很難理解,或者他人已經對某個概念形成了信念,很難認同你的這個定義。只要我們去思考人如何從混沌未開到混沌已開的過程,我們或許究竟獲得真正的自我。這是一趟旅程,要有多清醒,才能真正地理解這個世界呢?

我是被我有生以來全部信念所支撐的,當我的信念與外界信念發生了互相的碰撞之后,就此就產生了新的思想的剝離還有重建。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如果想要竭盡全力將他人在數十年自洽的體系擊碎或者維護這種屬于自我的體系,就應該是一種自我解構的方式,毫無保留地袒露自己的邏輯,接受他人的批判和解構,這樣就能達到止于至善的地步。而另一方面,他人的毀譽對個人造成的危害既提高自己的思想,至于物質傷害則很難避免。這樣的信念又好像源于強大的社會權力或者財富的占有,男女有生理上的功能差異,歷史在最初時選擇了母權社會,又在后來選擇了父系社會,歷史是選擇的吧!近代史上有資本主義和封建社會的區別,歷史選擇了資本主義。似乎歷史是這樣的一副模樣,誰有強權,大多數人就會跟著站隊,而在一個社會內部,人又有可能完全被某種道德模式所洗腦,尤其是現實上并沒有什么缺憾的人們。在極度的現實貧困下,人就有可能放棄道德,轉而使用更有力量的強權。我以前可能真的將孟子的人性善作了一種形而上的理解,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就變成了我所追求的虛無縹緲的東西了,畢竟每個人都能基于現實自己定義一個善。所以哲學必須要回到辯證的現實,我以前把仁當作孟子的人性論的全部內容,現在看來,太偏頗了。因為形而上的理解,我也不能理解仁和心的關系,我把仁性當成人性,把人心當作人性的發端和來源,這樣的理解是沒有前途的,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解釋,不能指明人的前途和方向,只不過是給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合理化的證據。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孟子,一定要了解他所說的“知皆擴而充之”和“四端之心”,我將知理解成自覺,自知,或反思后才知道,天生自覺發展的人確實是圣人,后天發現才發展的聰明。仁和心的關系,不能做形而上的理解,畢竟善這種抽象的東西總不如現實的眾人都同意的好更具體吧。人擴充發展自己的心端,于是能只做眾人都覺得好的事情,從而成為了可以生長的,可以留下來的人性。就好像大火最初是小火,需要有合適的條件,人人都有心端的天賦與自覺,但是卻不知道怎么擴充,甚至聽了別人的道理,仍然一頭霧水,要做人人都覺得好的部分,確實是太難了。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行動,人人都所喜歡羨慕的活動,所以人的本性根本上是善的活動,這才是能留下來的善,在歷史上變得越來越小,但卻越來越包容,這就是人的本性。而且為什么人要坦白面對現實啊?為什么有的答案那么明了,我們還不明白啊?為什么我們要復雜的答案啊?為什么我們有理想的答案,卻不是現實呢?為什么人類想要讓理想成為現實呢?人究竟是為了什么而活的呢?有很多讓我心情煩悶的事物,有的時候不管是什么,我自身信仰的東西,喜愛的東西,都會讓我難受以至于要死的地步,仁義,道德,愛情,知識,天賦,權力,美色,財富,人竟然這樣脆弱嗎?會被自己的欲望甚至相信的某一樣東西所奴役嗎?這些東西似乎一旦想出來,就成為外界的東西了。這個世間每一種類的物都有值得追求的價值和依據啊,那么我該選擇什么?我選擇什么才能達到逍遙呢?顯然從外界去找是沒辦法解決的,從外界找一定會痛苦,一定會被物化,那么既然求物并不重要,外界的人也并不重要,那么反求諸己呢?只從誕生這些欲望、信念的個體精神去尋找呢?回到這個心的自然情感,不要讓欲望發散人的情緒,以至于達到要死要活的地步,使得人身體上感受到痛苦,不要讓人的身體感受到痛苦,要寬宏大量,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或者忘記自己本身的存在,可這尤其難啊!尤其是你被現實逼迫要去上戰場,被現實逼迫著去見你不想見到的人,還隨時可見。歸根揭底,都是自己的心不過關吧,自己的個人精神達不到逍遙大隱吧。

人類的思維本身常常是規范的,對于某一個個體精神而言,人的精神必須需要某一個標準,一個預設,一個前提,否則,個體精神就沒法衡量任何事物。當然,個體精神自身是一切的原點,但這個原點可以被虛化掉,因為一個點,也無法確立一個尺度,一個點就是同一性中的同一呀。但是有了第二個點,一切就不一樣了,區別開始了,分別出現了。個體精神還是很奇怪,他確定第二個精神點的過程是艱難的,總是第一次陌生,而后漸漸熟悉,而且越是相遇,就越是熟悉。熟悉之后,可憐的人就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到其身上,以至于這個點被異化成自己,成為了自己的全部世界了,這難道不是非常奇怪的嗎?人真是太可憐的動物,這就開始失去自己了。但是有好處的事情是,人們在見過越來越多的人,又會再一次將自身的本身給恢復,這就是精神的揚棄過程。而且,這在時間尺度上,在空間尺度上都是這樣,人是自我定義的原點。不管怎樣,個人在這復雜的、多樣的產品社會中,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已經很好了,何必要貪婪地追求一切呢?興趣是一件很具體的事情,只要志同道合,就一定會變成一個可以生存的職業。可是該如何尋找自己的興趣呢?我認為,必須要知道,人究竟在做什么?我認為可以用一個古老的詞概括:“學”。所有的人都在作開放性的自我學習,為什么?因為這個世界一直在變。我們要學的也只是更明白自己,找到自己,在此之后,談學習才是可以的。那么學什么呢?我認為有靈魂、理智上的學習,有物質、肉體上的學習,有情緒上的學習。第一種學習是有限的個體、狹隘的個體批判自身的狹隘;第二種學習是狹隘的個體在適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方式,必須要去學習使用的工具;第三種學習是不完善的個體為自己治療病癥,治療情感之癥、治療焦慮之證,治療現實之癥,治療內心之癥。這些病癥,均是由肉體、事件、物質引起;沒有人引導好生長過程中,內心自發的欲望,欲望受阻礙產生的長期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將使得人長期是有病的狀態,所以需要學習來拯救自己。我想,我是從狹隘之中走出來的,但我仍保留大量的偏見。偏見是個體生存困境的反映,只有破除這種生存困境,才有可能不偏見。有偏見,就會有敵人、有阻礙,但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找到破解生存困局的法門,沒有破局之法。那么“認知之外”,你就絕不可能知道。現在回想我的幼年時光,我的困境在哪里?沒有掌握更高效資源的手段與渠道,所以我渴望著有更多的資源,即一臺無所不能的電腦。不過我是有盲區的,即使后來我有了電腦,我還是有困境,我不知道改用電腦作什么?甚至不知道怎么讓一臺電腦變成更好的電腦,或者變成10臺電腦,我沒有想過這回事。即使我熱愛上了動漫,我也沒有想過愛看動漫的困境,那就是怎樣看到更好的動漫?我的困境既在外面,也在心里面。我熱愛讀書,尤其愛讀小說書,這也是后來我愛看動漫的原因啊,因為沒有更精彩的小說看了。不知道該看哪一本更精彩的小說了,最精彩的小說已經被我讀完了,只剩下一些可以放棄的爽文了。我內心始終有這困境,我不知道小說在討論什么問題。只是我一直在故事的層次讀故事,沒有深入到作者所處的時代是在講什么困境,更沒有深入去了解小說家遇見的問題是什么?他究竟想問什么規范性的哲學問題?比如權力是什么?人是什么?活著是什么?雖然他們的答案常常是幻想性的,但作為孩童,沒有人是不喜歡這方面的。我沒有一個引路人,我就是在茫然地尋找著自我,不知道什么時候,痛苦地發現自己沒有自我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嘉荫县| 清流县| 随州市| 周口市| 通化县| 衡水市| 盐城市| 微博| 三穗县| 镇安县| 津南区| 河间市| 正定县| 遂溪县| 天镇县| 塔城市| 布尔津县| 会东县| 定西市| 淄博市| 克山县| 泸州市| 哈密市| 贺州市| 梁平县| 遂平县| 奎屯市| 乐安县| 双柏县| 剑阁县| 扶沟县| 万州区| 应城市| 民乐县| 元谋县| 兴国县| 漳平市| 巴彦淖尔市| 仙桃市| 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