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孩子
- (美)貝姬·肯尼迪
- 13字
- 2023-06-25 15:45:41
第1部分
貝姬醫生的育兒準則
準則1
善意養育
底層邏輯: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
在我看來,你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就算你罵孩子“討厭鬼”,你的本心也是好的。就算孩子不承認推倒了妹妹的積木(可明明你親眼看到),他的本心也是好的。我說“本心善良”,指的是,我們所有人在內心深處都是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善意的。我堅信,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這一“本心善良”的原則是我一切工作的驅動力,它驅使我探究不良行為背后的原因,我才能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讓改變發生。在這本書里,這一條是第一原則,是一切改變的基礎。因為,一旦我們對自己說:“沒事,放松……我愛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愛我……”我們的做法就會改變,我們就能掙脫挫敗感,控制憤怒情緒。
讓改變發生:把孩子與問題分開
這里的難點在于,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把方向盤拱手讓給挫敗感和憤怒情緒。沒有哪個父母愿意把自己想得既苛刻又負面,總把孩子往最壞處想,可一旦遭遇親子沖突,我們往往就會下意識地認為孩子居心不良,并且據此采取行動。我們說:“他真以為這樣就能蒙混過去嗎?”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孩子在故意欺騙我們。我們問:“你是不是有毛病?”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孩子的想法有問題。我們大喊:“你明知道不能這樣做!”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孩子在故意忤逆或挑釁我們。我們也以同樣的方式苛責自己:“我這是怎么了?明知道不能這樣!”然后陷入絕望、內疚和自我否定的泥沼。
許多育兒建議的背后都是這種負面的假設。它們一心控制孩子,而不是去信任他們;它們主張把孩子關進他們的房間,而不是去擁抱他們;它們認為孩子是在耍心眼,而不是在表達內心的需要。但是,我真心認為,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不過我也要說清楚,認為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并不是要為他們的不良行為找借口,也不是要縱容他們。有一種誤解是,“本心善良”的育兒原則會讓父母“一味慣著孩子”,結果只能讓孩子變得飛揚跋扈,毫無自控力。但是,沒有哪個父母會這樣說:“我的孩子本心是好的,所以他向朋友吐口水也無所謂。”或者:“我的孩子本心是好的,所以罵她妹妹兩句不算啥。”事實正好相反,一旦我們理解了本心的善良,我們就能把人(孩子)與他們的行為(不講禮貌、打人、說“我討厭你”)區分開來。把人本身與他們做的事區分開來,是引發深刻改變,同時又不影響親子感情的關鍵。
看到孩子本心的善良能讓你成為家里堅如磐石的引領者,因為,只要你認定孩子的本心是好的,你就會堅信他們有能力展現出好的行為,做出正確的事情。而且,只要你認為他們能夠做到,你就會為他們指明道路。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這樣的引領。他們相信,這樣的父母能帶領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這種引領讓他們感到安全和安心,也能錘煉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和心理韌性。如果你能讓孩子擁有安全的空間來試錯,而不必擔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那么你就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并且最終讓孩子與你走得更近。
也許這顯而易見,孩子的本心當然是好的!畢竟,你是愛孩子的。如果不是為了進一步滋養這份善良,你也不會來讀這本書。但是,堅持用“本心善良”的原則來育兒可能會比想象的要難,尤其是在發生矛盾和情緒激動的時刻。我們很容易(甚至是下意識地)從不那么善意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進化使我們的大腦天然地存在消極偏見,也就是說,我們更在意孩子身上(包括我們自己、伴侶,乃至整個世界)的消極面,而不是積極面。其次,我們自己的童年經歷會影響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和反應。在我們當中,太多人的父母習慣妄下評判而非探究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習慣批評而非理解,習慣懲罰而非與孩子對話。(我猜,他們的父母也這樣對待他們。)如果不去刻意糾偏,歷史便會一再重演。結果,許多父母把行為當作評判孩子的標尺,而非洞察孩子需要的線索。如果我們把行為看作需求的表現,而非本性的彰顯,結果會怎樣?那樣的話,我們就能幫助他們重新認識他們本心的善良,并在這一過程中改善他們的行為,而非用孩子的缺點去羞辱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遭到了冷落和忽視。轉變視角并非易事,但做來絕對值得。
重塑腦回路:打破不良家庭關系模式的代際循環
請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想象你的父母面對以下幾種情形會作何反應。
●你3歲了,媽媽生了一個小妹妹,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她身上。妹妹的到來讓你無所適從,但大人們卻說你應該高興。你經常發脾氣,搶妹妹的玩具。終于有一天,你說出了這樣的話:“把妹妹送回醫院!我討厭她!”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你的父母會怎么做?
●你7歲了,你很想吃一塊餅干,但爸爸明確說過,你不能吃餅干。你受夠了大人的專斷,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準許,于是當你一個人在廚房時,你自己伸手拿了一塊。爸爸看到你手里有一塊餅干,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爸爸會怎么做?
●你13歲了,正在為一篇作文犯難。你跟父母說已經寫完了,但是老師隨后給他們打電話,說你沒有交作文。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你放學回家后,你的父母會說些什么?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個問題,我們都會犯錯。我們每個人,在任何年齡段,都會因為某些事情做得不夠好而陷入困境。但是,我們的小時候格外重要,因為我們正在建立我們看待和應對這類困境的腦回路,而父母對我們所遭遇困境的看法和應對方式對這一過程有非常巨大的影響。或者這樣說,在困境中掙扎時,我們會跟自己說些什么?是“別那么敏感”,“我有點反應過度”,“我真笨”,“我已經盡力了”,還是“我只是想讓他們看到我”?這取決于父母當時對我們說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也就是說,深入思考父母在以上情形中的反應對于理解我們的腦回路至關重要。
那么什么是腦回路呢?在生命早期,我們的大腦會學習很多新東西,例如在什么情況下能獲得愛、理解和關注,以及在什么情況下會遭到拒絕、懲罰和冷落。我們收集的這些“數據”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因為在幼小、無助的孩子看來,盡可能與養育者保持緊密的依戀關系是首要目標。這一學習過程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因為我們很快就會開始喜歡能讓我們得到愛和關注的那部分自我,同時壓抑會讓我們遭受拒絕、批評和冷落的那部分自我,并且給它們打上“壞”的標簽。
問題是,我們沒有哪個部分是真的壞。“把妹妹送回醫院!我討厭她!”這句話的背后,藏著一個痛苦的、身陷被拋棄的巨大恐懼、感到家里危機四伏的孩子;在偷吃餅干的反抗行為背后,藏著一個時常遭到冷落、在生活里四處受限的孩子;而在未完成的作業背后,藏著一個正在困境中掙扎、缺失安全感的孩子。在所謂的壞行為背后,總是藏著一個好孩子。可是,如果父母總是嚴厲地約束孩子的行為,卻看不到行為背后的那個好孩子,孩子就會把評價內化,認為自己是壞孩子。而“壞”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根除,所以孩子就想出了許多辦法,例如自我苛責、自我懲罰,以此來殺死心里的“壞孩子”,找到心里的“好孩子”,即能夠得到關注和認可的那部分自我。
那么,身為一個孩子,你從“壞”行為當中學到了什么?你的腦回路是形成于評判、懲罰和冷落之下,還是建立在行為規則、共情和親密當中?或者簡單說(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人的“壞”行為實際上是內心掙扎的信號),你學會了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對待你內心的掙扎?是批評,還是同情?是責備,還是好奇?
我們兒時的養育者回應我們的方式,隨后會成為我們回應自己的方式,而我們也會將這一方式傳遞給下一代。于是,本心之“壞”便會輕而易舉地在代際間循環。小時候,對于我內心的掙扎,父母的反應是苛責和批評→于是我學會了在犯錯時懷疑自己的“好”→成年后,我繼續用自責和自我批評來回應自己的掙扎→后來,我的孩子犯了錯,激活了我早已形成的腦回路→我只能嚴厲對待孩子→于是,孩子形成了同樣的腦回路,也學會了在內心掙扎時懷疑自己的好→如此循環往復。
好,我們先暫停一下。現在,請把你的手放在心臟的位置,把下面這條重要信息告訴自己:“我之所以讀到這里,是因為我想改變。我要成為家庭關系模式代際循環的轉折點。我要改變,我要讓我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本心是好的,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可愛的、有價值的,即使在面對掙扎時也不例外。這一切始于我重新認識自己的好。我的好一直都在。”家庭的代際模式不是你的過錯。而且,你正在讀這本書,這一點就是在告訴我,你正在擔負打破循環的重任,發誓這種破壞性的模式到你為止。你愿意承擔前面數代人的重任,為后代做出改變。看,你根本沒有過錯。相反,你勇敢、堅毅,你愛孩子勝過一切。打破循環,勢必要經歷一場史詩般的戰斗。承擔這一重任的你,必是英雄!
善意回應:更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而非外在表現
要找回本心的好,我們往往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對于剛才發生的事情,我最善意的解釋是什么?”在跟我的孩子們和朋友們相處時,我經常這樣問自己。我也努力在婚姻中和自己身上多問這個問題。每當我說出這句話,哪怕只是在心里默問,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柔軟了下來,都能發現自己與他人相處起來舒服了很多。
我們來舉個例子。你準備在大兒子生日那天帶他出去吃飯,但你并不打算帶小兒子一起去。你想提前幾天把這件事告訴小兒子。你說:“我跟你說說星期六的安排,那天尼科過生日,我和爸爸要帶他出去吃午飯,大概一個小時左右。到時候奶奶會來咱們家陪你。”聽了你的話,你的小兒子不高興了:“你們帶尼科出去不帶我?我討厭你!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壞的媽媽!”
剛剛發生了什么?你會如何回應小兒子?下面是幾個選項。
A.“什么?最壞的媽媽?我剛給你買了新玩具,你有沒有良心!”
B.“你這么說讓媽媽很傷心。”
C.不理會,走開。
D.“哎呀,聽起來好像有點嚴重,讓我想想……我能聽出來,你很生氣,你能再說說嗎?”
我喜歡最后一個選項,因為它對孩子的話語做了最善意的解釋,所以是個明智的回應。第一個選項簡單粗暴地把孩子的反應跟“慣壞了”“沒良心”畫上了等號。第二個選項是在告訴孩子,他的感受太強烈、太可怕,不僅傷害了別人,甚至威脅到了他與養育者的依戀關系。(我們會在準則4里詳細討論依戀關系,簡單來說,強調孩子對父母的影響會導致依賴共生,而不會提高孩子的調節和共情能力。)第三個選項傳遞的信息是,我認為孩子不可理喻,而且他關心的事情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但是,對于孩子的反應,我做出的最善意的解釋是這樣的:“嗯,我兒子特別希望他也能參加這次特別的午餐,我能理解他的這一心情。他很難過,也很嫉妒。這些感受在他小小的身體里再也裝不下,于是就變成傷人的話爆發了出來。可是,這些話的背后卻藏著一顆被刺得生疼的心。”看到孩子的善良本心之后,我們就能借助充滿共情的語言來表示我們聽懂了他的話和話里隱藏的巨大痛苦,而非據此判斷他是個壞孩子。
發現最善意的解釋,這個過程能教會父母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深刻的感受、巨大的擔憂和強烈的沖動),而非孩子的外在表現(激烈的言語和出格的行為)。而且,我們在這樣做的同時,我們也是在教孩子做同樣的事,引導他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例如想法、感受、感覺、沖動、記憶和印象。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來自對內心的感知,因此,我們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而非外在表現,就是在為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應對問題打下基礎。選擇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最善意的解釋并不是要慣著孩子,而是要在重塑孩子行為的同時幫助他們提升對未來至關重要的情緒調節能力,同時也不影響親子關系。
我喜歡從最善意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在任何時候,特別是在孩子情緒失控(即情緒超出孩子的應對能力)時,他們都需要通過父母的眼睛來為一些問題找到答案。例如:“此刻的我是個什么樣的孩子?我到底是做了壞事的壞孩子,還是情緒有些崩潰的好孩子?”孩子通過認同父母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形成他們對自身的看法。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獲得真正的自信,感覺自己是好的,我們就要告訴孩子,他們的本心是好的,哪怕他們在行為上存在問題。
我經常提醒自己,孩子們會按照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樣子來看待自己并行事。如果我們說孩子自私,他們就會只考慮自己。如果父母對兒子說,姐姐比他有禮貌得多,那么你猜結果會怎樣?他還會粗魯下去。反過來也一樣。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你是個好孩子,只是現在遇到了一點問題……有我在,我會陪在你身邊。”那么孩子就會對自己遭遇的困境多一分理解,這一理解能幫助他們整理好情緒,進而做出更好的決定。我記得有一次,我看到我的兒子正在糾結是否要把零食分給妹妹吃。當時的我很想說:“妹妹也會把她的零食分給你吃的!來吧,這是好事!”但我同時也聽到另一個聲音在吶喊:“最善意的解釋!最善意的解釋!”于是我轉而說:“我知道,你和家里的其他人一樣大方,喜歡分享。我要到別的房間去了,你和妹妹能處理好的。”然后,我聽到他告訴妹妹,她要的餅干他不能給她,但她可以吃幾塊他的另一種餅干。這個結果完美嗎?不完美。但如果我執著于完美,我就會錯過成長……而我十分關心成長。我的兒子選擇退讓一小步,我欣然接受。
在掙扎當中,我們要去學著找到自己的好,這件事的意義無比重大,因為這么做能提升我們反思和改變的能力。人首先要對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感到安心,然后才能做出好的決定,而最能讓人感到安心的就是被認可為好人(我們本來就是好人)。如果把這本書濃縮為一句話,那就是,你的本心是好的,孩子的本心也是好的。只要你能在嘗試改變前認清這一真相,你就一定不會走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