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5
永遠都不晚
父母們問我最多的問題是:“現在是不是太晚了?”我的回答永遠是“不晚”。因為事實就是如此。接著,他們又會說:“但是,我的孩子已經3歲了,我聽說3歲以前才是最重要的階段?!被蛘撸骸翱墒俏覂鹤右呀?歲了,我覺得他已經很大了。”或者:“我女兒都16歲了,我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了。”我甚至聽到有人這樣說:“我已經是做奶奶的人了,我真希望當初能用不同的方式來養育我的孩子們……現在是不是已經太晚了?”請允許我再重復一遍:不晚!與你的孩子修復關系,彌合感情裂痕,改變他們的生命軌跡,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永遠都不晚。而且,這件事對你來說也不晚。你可以想想,你內心里的哪些自我需要你去為它們做出修復和彌合的工作。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軌跡。不僅現在不晚,而且永遠都不會晚。
我的育兒方法特別關注學習新觀念、改變自己和自己的行為,以及肯定自己。我們該如何去學習、修復和改變做法(先面向自己,再面向孩子)?在我們反思過去的做法時,我們該如何消解心頭涌起的內疚和悔恨?雖然從很多方面來講,只要我們想在生活的某個方面做出改變,我們都得面對如何處理內疚情緒的難題,但由于我們深愛著孩子,一心想成為優秀的父母,所以我們因此而產生的情緒尤其強烈。
養育孩子這件事不是神經脆弱的人能做得了的。它要求極高,或許更重要的是,養育者還需要不斷自我反思、學習和調整。我時常想,養育孩子其實是對我們這些父母的一種歷練。有了孩子后,我們就必須去面對關于我們自身、我們的童年,以及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系的大量真相。雖然我們能借助這些信息來學習,改變,打破惡性循環,治愈創傷,但我們同時還要照顧孩子,安撫他們的情緒,靠有限的睡眠和疲憊不堪的身體勉力支撐。這是很不容易的。此刻,我們或許可以花點時間來肯定自己的不易。把手放在心臟的位置,對自己說下面這段話:“我在努力改變自己,也在努力照顧家人。我在努力改變對我沒有好處的做法,也在努力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心理韌性,讓他們學會肯定自己。哇!我做的事情可真不少?!?/p>
這一章的內容,我希望你能反復多讀幾次,特別是在你陷入自責(“這都是我的錯”)、悲觀(“我已經把孩子毀了”)和絕望(“這個家永遠無法改變了”)的時候。這些內容是你在想要平復心情時可以反復查詢的參考。它們也能提醒你,改變和修復并非難以實現。
大腦的可塑性:如果父母愿意改變,孩子的腦回路就會發生改變
對于大腦,我們要了解兩件事。首先,大腦發育得非常早。同時,大腦也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神經可塑性是大腦在發現自己需要適應環境時重新學習和改造自身的能力。大腦可以在人的一生中持續發育。我們的身體注定會保護我們,如果大腦認為老方法不再有效,它就會引入新的模式、新的觀念、新的處理和反應體系。雖然隨著年齡增長,這件事做起來會越來越難(年齡越大,我們就越需要依靠努力和堅持來讓改變發生),但總的來說,任何人都能學會新技能。
孩子的大腦是在親子間的互動中發育的。內側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涉及情緒調節、認知靈活性、共情和人際關系的部分,它的發育會受到孩子與養育者的依戀關系的影響。換句話說,孩子的早期經歷能顯著影響大腦的發育。不過,我們從研究中得知,人的依戀模式也并非一成不變。通過大腦的自我改造,不安全的依戀關系可以轉變為安全的依戀關系。心理學家路易斯·科佐林諾確立了治療在神經系統改建過程中的作用。他發現,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安全依戀關系能重塑來訪者的腦回路,進而提升來訪者的情緒調節能力和壓力應對能力。我們可以把這一發現運用到家庭當中,因為我們知道,父母可以通過努力來與孩子形成更加安全的依戀關系。如果父母愿意改變和修復,愿意卸下防備跟孩子一起反思讓孩子感到痛苦的過往經歷,孩子的腦回路就會發生改變。
我們的大腦也具有非凡的學習能力。數十年的研究已經證實,大腦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神經科學家瑪麗安·戴蒙德在20世紀70年代初首次發現,缺乏回應的成長環境能導致大腦萎縮,而刺激豐富的成長環境則能促使大腦生長。如果環境發生變化,那么大腦也會隨之改變。近期的一項育兒研究也證實了這一效應。這項研究評估了2~11歲兒童的親子課堂的效果,最后發現,只要使用的方法適合孩子的年齡,那么親子課堂的最終效果就都是一樣的。在教孩子掌握新技能方面,親子課堂對學步孩子和年齡稍大孩子的效果沒有差異。這一結論非常鼓舞人心。如果我們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傷害,那么就可以想想這個研究。對于改變養育方式和干預的時機,研究者這樣寫道:“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結論永遠不能作為推遲干預的理由,否則兒童及其家人還會繼續遭受痛苦。對于針對兒童行為問題的一般干預措施,我們的結論不是‘越早越好’,而是‘永遠都不早,也永遠都不晚’?!?/p>
既然父母是孩子成長環境中最重要的人,那么父母改變繼而引發孩子改變或許就不足為奇了。研究已經表明,與單獨治療孩子相比,在治療孩子的同時也針對父母做指導或治療通常效果更好。這一研究意義重大,因為它已經證實,孩子的行為(背后是孩子的情緒調節模式)與父母的心理成熟度有關。對于這一結論,父母們可能會從兩個角度來解讀。第一種解讀是:“天哪,是我害了孩子,都怪我自己一團糟。我是最差勁的媽媽!”另一種解讀則樂觀得多:“哇,太神奇了!如果我能下點功夫提升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至少我自己的情緒能夠得到改善),那么我的孩子也會隨之改變。這真是振奮人心!”
我總是對父母們說:孩子的問題不是你造成的。但是,你是你的家庭這個系統里的成年人,所以你有責任改變環境,以此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孩子們的腦回路是在我們與他們的互動中形成的。這一點是確定的。若是我們還像過去那樣做事情,既有的反應模式就只會得到強化。但是,倘若我們能去反思,成長,嘗試新的做法,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那么我們就能在提升自己的同時幫助孩子建立新的腦回路。此刻的你正在做這件事。你是一個勇于反思、成長和嘗試新事物的人。此刻的我也正在做這件事。我并沒有想通所有的事情,我自己也有很多焦慮和敏感之處,我也是所有想要打破惡性循環并且終身學習的父母中的一員。
修復的力量:父母永遠能給孩子帶去新的感受,進而改變現狀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所有父母都有不在狀態的時候:他們暴跳如雷,他們口無遮攔,他們把孩子的好心當成驢肝肺。別擔心,我也有這樣的時候,你的朋友們也有這樣的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候。這沒問題!重要的是,接下來你會怎么做。孩子養育得好與壞不一定取決于親子間有無沖突,而應取決于沖突過后,我們能否去關心孩子,能否去了解他們在沖突中的感受,以及能否努力去修補親子關系中的裂痕。
如果父母們想知道“現在是否已經太晚了”,那么我們其實已經預設,我們與孩子的關系無法改變了。抱有這種心態的父母忽視了一條非常關鍵的事實——我們永遠都能給孩子帶去新的感受,進而改變現狀。假如忙碌了一天的你非常疲憊,卻碰上孩子偷吃零食。你忍無可忍,沖他大喊:“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我真是把你給慣壞了!真是讓人頭疼死了!”聽到你這么說,孩子尖叫著“我討厭你!我討厭你!我討厭你!”跑回了房間。先來個深呼吸。如果你現在想的是:“是的,我說過這樣的話。”或者:“貝姬醫生不是昨晚去過我家吧?”甚至是:“這就是貝姬醫生舉的例子?我的反應可要比例子里的大多了!”不管你的反應有多么夸張,我還是要說,我仍然覺得你在內心里是好父母。我知道,你讀這本書是為了改善現狀。接下來的內容很重要,所以請繼續讀下去。
現在,孩子正一個人待在他的房間里。他現在有什么感受?很可能是強烈的痛苦。他崩潰了。也就是說,他被身體里洶涌的情緒吞沒了。而且,他還分明嗅到了恐懼的味道(“這種感覺太強烈了,我好害怕”)。他的身體不得不想方設法來找回安全感。但此時的他孤身一人,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信任的成年人來幫他。這時,獨自承受強烈痛苦的孩子面前往往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自我懷疑,一條是自責。選擇了自我懷疑的孩子會否認自己的感受,以此來重新獲得安全感。他們可能會對自己說:“等等,我媽媽其實并沒有說那些難聽的話。她不可能那么說話,我一定記錯了。畢竟,她沒有道歉,也沒有再提起這件事。要是她說了那些話,她肯定會跟我道歉的?!焙⒆佑米晕覒岩蓙肀Wo自己,以防真相讓自己難以承受。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無法獨自扛起那些情緒。自我懷疑使他們得以逃避現實,進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然而,他們這樣做也是在努力讓自己相信:“我的感覺不準確,我反應過度了,我無法相信我的感覺,別人比我看得更明白?!边@是一種可怕的腦回路,因為它會讓孩子成長為不信任自己、失去直覺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他們借助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定義自己是誰和值得擁有什么。
如果沖突過后,父母沒有嘗試去修復感情,那么自責就是孩子的另一種常見的應對機制。自責能給孩子帶去掌控感。因為,只要他認為,自己是個做壞事的壞孩子,要是自己能變得好一點,安全感就會多一點,那么他就會知道該怎么做了。對此,精神病學專家羅納德·費爾貝恩有一條精彩的論述:“寧可在上帝的世界里做罪人,也不在魔鬼的世界里生活?!?a href="#annot6" id="ref6">[1]如果沖突發生后,孩子沒有成年人來幫助和陪伴,來主動修復關系和感情,那么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危險。這時,他還不如把“壞”內化(“我的本心是壞的”),這樣一來,他至少還可以抱有這樣的信念——我的世界仍然是安全而美好的。
這不正是我們擔心“已經太晚了”的原因嗎?我們因為親子沖突而陷入自責(“我真是個不稱職的父母”),而這種認為自己不夠好的思維方式又會阻礙我們做出有效的改變。我們應該讓孩子用與過去不同的方式建立腦回路,同時也改造我們自己的腦回路。
于是,“修復”一詞就成了我談論養育話題的口頭禪。當然,我們也可以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我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學習各種養育策略和溝通方法,但是,我們的目標并不是永遠不犯錯。它不是重點。我經常對父母們講,最有價值的目標或許是成為修復關系的高手。因為我們接下來還是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親子沖突還是會不時出現,這就是現實。如果我們能學會卸下防備,回到孩子身邊,讓他們知道,我們在乎他們受傷時的感受,那么我們就是在做最重要的養育工作了。
修復怎么做:給予孩子理解與共情,讓孩子感到安全
修復沒有絕對正確的做法。其核心是在關系破裂后修補關系,即父母在孩子情緒失控后帶著平靜和共情出現在孩子身邊。如果我們能跟孩子聊聊那個痛苦的時刻,給予孩子理解和共情,讓孩子感到安全,我們實際上就改變了他們大腦中的記憶,他們的記憶中就不再會有“沒人理解我,我是個壞孩子”這種可怕的標簽。我們在批評、咆哮和誤解后追加了安慰、溫柔和理解,于是孩子的記憶就會變得不同。大腦的記憶是能夠改變的,這一點很神奇,同時也是我與我家孩子修復關系的動力。
在這本書的下一部分里,我會進一步介紹修復的細節,包括大量的溝通方法?,F在,我想先來談談修復的大致做法。首先跟孩子道歉,接著把你對于那件事的想法告訴孩子,也就是再談談那件事,讓孩子知道,他腦海里的記憶并非事情的全貌。然后告訴孩子,你希望自己當初是怎么做的,以及你將來又打算怎么做。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有些事情是父母的責任(“媽媽大喊大叫是因為媽媽當時情緒太激動了。那是我的情緒,把它控制好也是我的責任。我大喊大叫從來都不是你的錯,你也沒有義務想辦法幫我保持冷靜。我愛你?!保前凳竞⒆?,是他“逼”你這么做的。你還要記住,身為父母,你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孩子看到你在反思和改進,那么他也會從痛苦中吸取經驗,并且為他的失控負起責任。
修復可以在事后的10分鐘、10天或10年進行。永遠不要懷疑修復的威力,每一次你主動走近孩子,你都能幫他改造腦回路,改變最終的結果,化沖突為親密和理解,而非孤獨與恐懼。這么做能防止孩子陷入自責,增進親子關系,也能讓孩子在成年后擁有更加健康的關系。因為,我們都知道,人與人關系好并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矛盾,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在爆發矛盾后重修舊好,能夠在遭受誤解后重獲理解。在閱讀下一章之前,你或許可以推自己一把,現在就去跟孩子修復某段沖突經歷造成的感情裂痕,或者在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去做這件事,為你做過的事負起責任?,F在,請提醒自己:“好的父母不追求永遠不犯錯,好的父母看重修復。”
每當我在我的社交媒體上看到父母們關于他們與孩子修復關系的留言,我都感到非常欣慰。留言中提到的孩子年齡不一,有新生兒,也有成年人。有位父母最近私信我說:“我甚至在和我9個月大的孩子修復關系……他或許聽不懂我說的每一個字,但是你已經告訴我,他會感受到我想要修復關系的愿望。我對他說,當時你一直在哭,可我們不知道你為什么哭。對不起,我沖你發火了。我知道我那樣子很嚇人。我理解你,我愛你?!边€有一位媽媽是這樣寫的:“我很后悔這些年來對女兒的懲罰,我不該把她一個人關在屋子里。我總覺得太晚了,我已經把孩子害了。但是今天,我告訴8歲的她,我已經明白小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了。在她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卻總是把她一個人關起來,我真希望我從來都沒這樣做過。我看見她的身體放松下來了。我真的做到了,我們緊緊地抱在了一起。這一刻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毕旅孢@條留言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它來自一位祖母:“幾個月前,我女兒讓我關注你,好讓我了解她是如何養育孩子的。結果,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今天早上,我打電話對她說,我希望我能回到過去,重新用這種方式來養育她。我還說,我現在明白了,在我大聲吼她、把她往壞處而不是往好處想的時候,那種感覺一定非常糟糕。她哭了。我猜,她真的非常需要聽到這些話。我們談了很久。這是我們之間非常重要的一次談話?!?/p>
不管你修復的是大的創傷還是小的裂痕,孩子都能感受到修復的力量。這樣的溝通和解釋能動搖孩子記憶中留存的孤獨和困惑。大創傷和小裂痕都需要修復。每一分努力都有價值。
[1] W.R.Fairbairn,Psychoanalytic Studies of the Personality(Routledge &Kegan Paul,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