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看見孩子作者名: (美)貝姬·肯尼迪本章字數: 6363字更新時間: 2023-06-25 15:45:43
準則4
嬰幼兒時期至關重要
為什么我們要關心養育孩子的問題?為什么我們要為孩子設置行為規則,包容他們的脾氣,關心他們的感受,看到他們行為背后的掙扎?做這些事情真有什么實際意義嗎?特別是對那些很小的孩子來說,他們能記住什么?
早期經歷的重要性:早年的親子互動是孩子構筑未來生活的藍紙
養育是很重要的事。而且,孩子確實能“記住”這些年的經歷,包括出生后的第1年、第2年和第3年。當然,這種記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他們沒法把過去的經歷用語言講述出來。但是,即使他們不能用語言來記憶,他們也能并且也會用更加強大的工具——身體來記憶。早在學會說話之前,孩子就能在與父母互動中,學習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以及哪些感受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感受是無法駕馭的。所以,人在早年形成的“記憶”實際上比后來形成的記憶更加難以磨滅。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會成為他們構筑未來生活的藍紙。孩子會把他們從這些互動中收集來的信息消化吸收,進而形成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印象。
我們已經談到過這個問題,但還需要重提一下。我們最初體驗到的關系會影響我們對自身的看法,例如自己的哪個部分是可愛的,哪個部分讓我們想要摒棄,哪個部分讓我們感到羞恥。換句話說,孩子早年與父母的互動經歷會影響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對他人的預期,會影響他們覺得什么是安全的、美好的,什么又是危險的、不好的。例如,如果一個小女孩經常聽到大人對她說“別那么敏感”,那么她很小就會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錯的”,會讓他人討厭。如果一位父親總是跟兒子說不要哭,那么這個男孩就會知道,哭是不好的,即使他后來已經記不清過去發生的事情了。此外,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建立在幼年經歷的基礎之上,而我們已經知道,情緒調節能力是一個人掌控自身感受和沖動的能力。幼兒時期的經歷決定了他們哪些情緒是能夠掌控和可以表露的,哪些情緒是“過度的”或“錯誤的”。我如此看重養育孩子,并不是因為我想為父母和孩子創造更多的幸福時刻(雖然這樣也很好),而是因為早年經歷能夠為人的一生奠定基礎。對自己感到滿意,對失敗無所畏懼,對規則能夠維護,有能力主張自我,也能夠親近他人……所有這些成年人的重要心理品質都源自早年的經歷。生命的最初幾年將為其后的人生打下根基。
在進一步展開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它可以重建回路,拋棄舊習,學習新知,持續改變。如果你在讀完前面幾段后產生了強烈的內疚情緒,如果你擔心自己“沒做好”“錯過了時機”,耽誤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階段……那么請先停一停。首先請接納你的內疚,向它問個好,然后提醒自己,你是好父母,因為你正在努力提升自己,想方設法改善你和孩子的關系。實際上,對任何父母而言,能夠這樣做已經非常好了。在下一章里,我們將討論修復的力量,因為修復的效果真實可見,而且不論早晚都可以實施(下一章的標題就是“永遠都不晚”)。在接下來的內容里,我將介紹為何生命的頭幾年如此關鍵,以此來激發我們投入更多心力去養育孩子。(一旦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羞愧和內疚,那么請先停下來。或許,你可以先去讀準則10,把其中建議的做法嘗試一番,之后再回到這一部分。)接下來,在閱讀的同時,記得提醒自己,我們這些父母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便你的孩子已經走過了生命的早期階段,你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養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你都做得非常好!
為了理解生命早期階段的影響,我們可以先來概要地了解兩個關于親子關系的心理學理論,即依戀理論和內在家庭系統理論。這兩個理論能夠集合為一個理論框架,我們能借助它來理解嬰幼兒階段的重要性,以及為何哪怕孩子無法在意識層面回憶起這段時期,它也依然對孩子有重要影響。
依戀理論:孩子越是覺得可以依賴父母,就越是能夠獨立
嬰兒生來就有“依戀”養育者的驅動力。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依戀理論。他認為,孩子距離養育者的遠近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那些知道如何讓被依戀者待在身邊的孩子更有可能獲得安撫和保護,因此更有可能生存下去;而那些距離被依戀者較遠的孩子則更不容易得到安撫和保護,因此生存下來的概率也更低。正如鮑爾比所說,依戀不僅能帶給孩子好處,更是一大進化機制。畢竟,只有通過依戀,孩子才能滿足他們的各項基本需求,例如食物、水和安全感。依戀理論認為,孩子生來就能找到并依戀那些能讓他們獲得生存所需的安撫和安全的人。
根據早期經歷的不同,孩子能構建出不同類型的依戀關系。依戀類型的不同會影響孩子的內部工作模式,包括想法、記憶、信念、期望、情感和行為。而內部工作模式的不同又會影響孩子與自己和他人的互動,以及他們日后會去尋求何種類型的關系。內部工作模式源自孩子在互動中對養育者的多項特征的了解,例如回應是否及時、能否提供長時間的陪伴、陪伴是否穩定、有無修復行為,以及回應的強度如何。孩子會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來考察他們與養育者的互動:我是可愛的、好的、受歡迎的嗎?我會被看見、被聽見嗎?我難過時會得到怎樣的回應?我崩潰時會被怎樣對待?我和養育者想法不同時結果會怎樣?根據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會總結出自己到底被允許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這個世界如何運作。我們可能覺得我們是在要求孩子關掉電視或者早點睡覺,但孩子接收到的并不是這些具體的信息,而是當身處特定關系當中的他們擁有不受歡迎的欲望和想法時,自己是否依舊安全。
請記住,孩子們是被禁錮在他們與父母的關系中的,他們只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習人際關系是怎么一回事。他們完全依賴我們生存,而且在骨子里明白這一點,于是他們根據收集自外界的信息來塑造自己,以此來與養育者結成盡可能緊密的依戀關系,與他們保持親密。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需求的反應方式、我們能察覺到他們的哪些情緒、我們是否總能在他們需要時出現、我們能否在沖突后及時修復關系、我們能否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我們的所有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影響都遠遠超出原生家庭本身。
簡單說,孩子會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形成他們對世界的預期,進而塑造自己來適應環境,而早期形成的經歷又會進一步影響他們此后很長時間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接下來,我們會通過一些例子來說明早期互動對依戀關系的影響。當然,這些例子并不特指某一種具體情形,而是代表了某類長期存在的互動模式。
行為:父母送孩子上學,離開時孩子哭了。
父母的反應(1):“別哭哭啼啼的!”
形成的依戀(1):在我哭的時候,我會被嘲笑,他們看不見我的感受。只要身處親密關系當中,我就不能哭,那樣不安全。
父母的反應(2):“我知道你不想跟爸爸分開,但是有些時候就是這樣。我知道你在學校很安全,你也知道爸爸肯定會來接你的,放學了你就能看見爸爸了。”
形成的依戀(2):我的感受會得到認真對待。我在難過和哭泣時能得到接納和安慰。在親密關系中,哭是安全的。
行為:孩子早餐想吃冰激凌,并為此大哭大鬧。
父母的反應(1):“你發脾氣的時候我是不會跟你說話的。回你的房間去,等你冷靜了再出來!”
形成的依戀(1):每當我想要得到什么的時候,別人就會遠離我,不喜歡我,我就會被拋棄,被丟到一邊。人們只有在我順從和聽話的時候才愿意跟我在一起。
父母的反應(2):“我知道,寶貝兒。你想把冰激凌當早飯,但是冰激凌不能當早飯。不過我也理解,你吃不到冰激凌挺失望的。”
形成的依戀(2):我想要什么都可以說出來。在親密關系中,我可以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行為:孩子不敢加入別人的生日聚會,緊緊抱著媽媽。
父母的反應(1):“你們都認識呀,快去吧!你怕什么呀!”
形成的依戀(1):我無法信任我的感覺,因為它是可笑的、夸大的。別人比我更清楚我應該有什么感覺。
父母的反應(2):“你覺得這件事做起來很難。我理解你,慢慢來。等你準備好了再說。”
形成的依戀(2):我能信任我的感覺。我可以用謹慎的態度面對外部世界。我了解自己的感受,別人也會尊重和肯定我的感受。
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在尋找是什么因素在影響他們與養育者的親疏,并在行為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此來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聽到父母的第一種回應后(假定這一回應能代表一大類回應模式),孩子發現,有些感受不利于依戀關系的維持。然后,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很可能是通過愧疚和自責)壓抑這些感受,因為這么做對他們的生存至關重要。聽到父母的第二種回應后(同樣假定這一回應能代表一大類回應模式),孩子了解到,他們的感受是真實而合理的,能夠存在于親密關系中。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父母的第二種回應并不會馬上解決問題,讓哭泣和喊叫立即停止。不過,這樣回應還是會帶來兩個好處:短期看能培養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進而為他們處理失望情緒打下基礎;長期看能促使孩子建立自信,自我接納,敞開懷抱,而非讓他們自慚形穢,自我厭惡,自我封閉。
現在,讓時間快進。幾十年后,孩子的內部工作模式和依戀模式仍舊來自早年與父母的互動。只是,此時的他正在把他所習得的模式運用于其他親密關系中。也許他會有這種想法:“我不能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出軟弱的一面,我只能靠我自己。”或者:“除非確定別人會滿足我的要求,否則我就不能要求任何東西,這一點對于維持安全和滿意的關系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在未來的關系中既能保持獨立又能借力他人,既能與人親近又不“丟失”自我,既能表露軟弱又能得到理解,那么我們就必須趁他們年紀尚小的時候立即行動。因為,孩子在與父母的相處中越是感到安全和穩定,越是能夠體會其中的豐富感受,他們成年后就越是能夠擁有安全和穩定的關系。
那么,我們現在該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以便他們日后能夠與他人建立同樣安全的依戀關系呢?一般來說,能及時回應孩子,能給予孩子溫暖和穩定的預期,沖突后能及時修復感情的親子關系能夠讓孩子擁有安全基地。把父母視作安全基地的孩子能夠在生活中擁有安全感,那是一種“遇到困難時會有人在身邊安慰我”的感覺。于是,這樣的孩子就會有能力去探索世界,嘗試新鮮事物,冒險,承受失敗,以及表露軟弱的一面。這里有一條深刻而關鍵的悖論:我們越是能依靠父母,我們就越能放開了去好奇和探索;我們與父母的情感紐帶越是牢固,我們就越是自信。換句話說,依賴和獨立并不一定對立,相反,它們還可以相輔相成,即真相不唯一,二者可兼得!孩子們越是覺得自己可以依賴父母,他們就越是能夠獨立。只有孩子相信總有人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安慰自己,而不會對自己妄加評判,他們才能成長為堅定、自信和勇敢的成年人。
內在家庭系統理論:情緒自由,孩子才能接納內心的多個自我
內在家庭系統是一套心理治療理論,它認為人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有多個組成部分。內在家庭系統理論的基本假設之一是,人的人格可以分為多個部分或子人格。你可以想想你自己。也許你在熟人面前表現得很外向,但換了陌生環境又會很拘謹。也許你會在必要的時候捍衛自己的權益,但如果這件事由別人來做,你也可能會保持沉默。也許你在專業領域自信滿滿,但是到了社交場合卻畏首畏尾。你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有焦慮的一面,有自信的一面,也有謙卑的一面。你的人格不只有一面,而是有很多面。這些不同的人格既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高低之別,而你就是它們的總和。而且,你越是能在某個人格出現問題時放松心情,你就越是能在各種情形中感到自在。我們的信心、韌性和自我認知都源自我們對人的多面性的理解。如果我們感到不堪重負而做出過激反應,那么這幾乎是因為,我們已經被某個人格完全占據。于是我們失去了覺察本心的能力,任由洶涌的情緒把自己吞沒。
這一理論能夠讓我們看清相互沖突(或者至少同時存在)的多種情緒,例如在痛苦中感到踏實,在矛盾中感到平靜,在憤怒中肯定自己是個好人。我在獨立執業的過程中發現,傾聽內心的不同聲音給許多成年人帶去了自由、同情、解脫和調節負面情緒的能力。而且,由于我已經見證了它的威力,所以我非常愿意把這種方法用在幼兒身上,好讓他們能及早地把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看作我們可以去關心的內心里的不同自我,而不是把它們看作本心的呈現或父母眼里的洪水猛獸。
如果把內在家庭系統理論和依戀理論聯系起來,我們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的早期發展。依戀理論認為,為了生存和滿足需求,孩子必須學會依戀父母。因此,孩子們會通過“什么最有利于我的生存”的視角去觀察他們所處的環境。把這一點與內在家庭系統理論結合起來看的話,我們還能看得更加深入。“獲得親近、關注、理解和接納的是我內心里的哪些自我?我應該讓那些自我發揮更多的作用,因為這么做能盡可能地加深依戀關系,進而最大程度地提升生存的概率!我身體里的這些自我是好的、安全的,是能幫助我們走近他人的,它們隨時準備走近他人。與此同時,遭遇疏遠和冷落的又是我內心里的哪些自我?我應該讓它們遠離自己,因為它們會威脅依戀關系,進而威脅我的生存。我內心里的這些自我是不好的、可怕的、不被愛的,它們無法走近他人。”
孩子從親子互動中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他們不是在父母的言語里找尋,而是在自己的感受中找尋。他們會記住是什么讓自己獲得了父母的笑容、關懷、擁抱和陪伴(例如“你有這種感覺很正常,你可以多跟我說說,我會一直聽著的”),以及是什么讓自己遭到了父母的懲罰、拒絕、批評和疏遠(例如“回你自己的房間去!你這個樣子,我可不想跟你待在一起”)。內在家庭系統理論的提出者、心理學家理查德·施瓦茨這樣寫道:“成長中的孩子容易把感受轉化為自我認知。因為父母不愛我,所以我不可愛;因為我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所以是我不好。”換句話說,孩子會根據與養育者相處的感受來推斷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某些情緒(即對這些情緒感興趣,因而不排斥),孩子就會知道,他們內心里的相應自我是安全的、可愛的、有價值的;如果父母用抑制、懲罰、拒絕來回應孩子的某些情緒,或者試圖改造它們,孩子就會明白,他們內心里的相應自我是危險的、不好的、不可愛的、超過了限度的。
正是這一原因,我們才強調區分外在行為與內心感受,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有必要約束展現出“壞行為”的失控孩子,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藏在壞行為背后的,是一個正在痛苦中掙扎、需求未被滿足、迫切需要大人理解的孩子(或者從內在家庭系統理論的角度來看的話,是孩子身體里的某個部分),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在孩子眼里,大人說的話并不針對具體事件,而是傳達了“他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的信號。所以,如果孩子說:“我討厭弟弟,把他送回醫院去!”而你則回應:“別這么說,他是你弟弟,你愛他!”那么孩子學到的就不是自己用詞不當,而是嫉妒和憤怒是不該有的危險情緒!所以,把孩子做的事(可能是“不好的”事)與他們是怎樣的人(孩子的本心是好的)區分開來才如此關鍵。當然,我們并不希望看到孩子打人(行為),但我們確實想讓孩子擁有表達憤怒(感受)的權利。我們也并不希望看到孩子在商店里大哭大鬧(行為),但我們確實想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感受)并努力爭取。我們也并不希望孩子晚餐只吃麥片(行為),但我們確實希望孩子能夠意識到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擁有自主權,能夠知道做什么事情會給他們帶去好感覺(感受)。如果我們沒有明確肯定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讓他們知道,即使他們撒潑打滾,我們也愛他們,那么他們就會把行為與感受混為一談。他們會認為,依戀關系的安全有賴于壓抑行為背后的感受。長遠看,這會讓他們形成病態的關系模式。
所以,沒錯,嬰幼兒階段非常重要,能在相當程度上決定孩子日后能否成長為獨立、自信、擁有自我覺知能力和健康人際關系的成年人。當然,事情也并非如此絕對,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有機會來培養這些品質。不過,如果為了孩子而疲憊不堪的你懷疑這一切努力是否值得(照看幼小的孩子的確非常辛苦),那么你大可放心,這絕對值得。你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將影響孩子的一生。